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励志职场故事最新五篇(2)

时间: 芷晴2 职场故事

故事三: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两个职场新人同时进入公司,一年后,一个担当重任,一个却原地踏步。提起这两个职员的经历,公司人事部经理感慨道:职场新人的首要任务是充实自己,干好工作,做出成绩,而不要将太多精力花在猜忌领导和老板上。他们应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那年大学刚毕业的聂伟和陈治刚同时进入该公司,做销售工作。聂伟言语不多,在公司时,他上网收集资料,和客户电话沟通,和同事谈的大多是工作。相比之下,陈治刚则显得八面玲珑:夸女同事衣服好看,与男同事称兄道弟,更不忘抽时间陪部门经理“搓搓麻将”,似乎颇有人缘。他也因此了解了颇多“内幕”:某某是靠谁的关系进了公司,某某的奖金发了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聂伟的业绩开始领先于陈治刚,同样是提出方案,大家对聂伟的方案讨论得很详细,对陈治刚的则往往“一笔带过”。就这样,总经理对聂伟赞赏有加,不久聂伟就得到了提升。

喜欢琢磨人,大概也是中国的一大传统、一大特色。林妹妹就是心眼太多之人:今天想宝哥哥怎么和我说了一句赌气话呢?明天想宝姑娘怎么又有事没事往宝哥哥跟前凑呢?后天又被史姑娘调笑宝哥哥的一句话吓了一跳,回潇湘馆琢磨得一夜睡不着。其结果是尽管聪明绝顶,可也未能干点事出来,反倒还把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

机关里有句行话:“君子做事,小人做人。”小人做人是指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琢磨人上面。比如哪位领导有什么背景、喜好憎恶,家住哪里、家人姓甚名谁、电话是多少,最近有什么升迁、喜庆的事情,等等,他们简直就是一本活的领导联络图。至于其他人,谁跟谁是一派的、谁是他的竞争对手、谁有什么家世背景、谁有什么稀奇隐私,他简直就是个无事生非的“包打听”。然后他有目的、有选择地溜须拍马,投靠派系。这些人,不是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地工作,而是总想走“终南捷径”,投机取巧,专干些讨好领导的“营生”。“琢磨”领导的人,一般都了解领导的喜好厌恶,说话行事时,就能根据这些喜好厌恶办出个子丑寅卯来,自然能讨得领导欢心。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台资企业等的老板,最怕琢磨人的人,他们把这些人归为心术不正之人,总是敬而远之,一点机会也不给他们,甚至会及时地把他们扫地出门。

而其实人是不可琢磨的,琢磨人是最得不偿失的。人是什么?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他们各有不同,各具个性。人总是在巧妙地掩饰自己。另外人还具有多面性,所以说人是琢磨不透的。为此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但千万不要去研究人!当你辛辛苦苦建构起人的理论大厦时,你会因为忽然间遇到某个具体的人而让这个大厦立马“轰隆”一声倒塌。

再说,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在揣摩老板的心理,观察领导的脸色,领导咳嗽一声,心里都要跳几下,不落得个心力交瘁的下场才怪呢!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讲的就是一个小官吏,不小心打喷嚏喷到一个大人物身上,道歉后还成天揣摩人家的心理,一会儿认为人家会对他这样,一会儿又认为人家会对他那样,结果被吓死的故事。

品行正派的人,琢磨事;心术不正的人,琢磨人。喜欢琢磨人的人,看起来是事半功倍,其实是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断送了前程。

故事四:吃亏是一种投资

有时,吃亏并不是一件坏事,吃一次亏,赢得的却是十次的机会。

我和小君是同一年进装饰公司的。可是第二年她就成了我的上司。说实话,小君没有我勤奋,学历也比我低。刚来的时候,她还大哥大哥地叫我。现在直接叫我老雷。提起来,我总有点愤愤不平。妻子也以此奚落我,说连个女人都不如。我就更觉得憋屈。

我很想向小君取取经,可是碍于面子,几次想跟她拉拉关系,讨点经验,到最后又打了退堂鼓。我便暗中观察她的一举一动,观察了许久也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年终考核,她的业绩又排在许多人前面,而我的业绩却一直原地踏步。

后来我发现,小君的电话非常多。一个上午她都在接电话。而我,恰恰相反,给客户打了无数个电话,成功的却没几个。不光如此,有的客户点名要跟小君合作。她的业绩就这么一直遥遥领先。

后来,小君坐到了副经理的位置,这更让我醋意大发。我决定去询问老总,凭什么让一个黄毛丫头屡屡升职。敲开办公室的门,老总微笑着接待了我。当我把来意讲了一遍后,老总便哈哈大笑起来。他没告诉我原因,只是让我和小君合作一次。

接的这单生意是一家酒厂。洽谈会上,我给小君打下手。酒厂的老板很抠门,要求很苛刻,把价钱压得非常低,我们几乎无利可图。一般情况下,我会跟他讨价还价,如果利润太少,我是不会答应的,因为成本太高,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可能错过其他更好的生意。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小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不解,问她。她却笑而不答,只是对我说:“明天开工,你来负责。”小君是领导,我只能照办。我足足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为酒厂装饰会客厅。期间酒厂老总还让我返工了两次,直到他满意为止。最后算算成本,我们亏了。

酒厂老总结算费用那天,我闷闷不乐,心想公司老总知道赔钱了肯定会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小君却很高兴,说请我吃烧烤。她说:“老雷,没事,亏就亏了,老总那里我跟他说,要是他扣你奖金,扣多少我补多少给你。”

月底发工资的时候,她果真把公司扣掉的奖金如数补给了我。我再三推辞,她却硬塞在我的手里。我说:“那我请你吃烧烤吧,我不能欠你人情。”她乐呵呵地说,好。烧烤摊上,我终于鼓起勇气问她:“我们是同一年进公司的,你怎么升得这么快呢?”她哈哈大笑后,对我说:“一个月后我告诉你。”

一个月后,小君没有告诉我,我却领悟到了。因为酒厂的老总给我打了电话,说让我再给他们厂装饰展览室,这次酒厂的老板很慷慨,出的价比想象的高很多,几乎把上次亏了的都补上了。月底发奖金,我的奖金头一次超过小君。小君笑嘻嘻地来找我,对我说:“老雷,恭喜你啊。”我说:“副经理,我知道你成功的秘诀了。”她拍了拍我的肩膀,笑得很灿烂。

后来,我跳槽到了另外的公司。没多久,我便升到了部门经理。妻子乐开了花,第一次慷慨地给我买了条领带。朋友们也替我高兴,纷纷“敲诈”我,让我请他们吃饭,让我给他们讲成功的秘诀。饭桌上,我对他们说:“其实,这一切都要感谢小君,是她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有时,吃亏并不是一件坏事,吃一次亏,赢得的却是十次的机会。”

是的,当初和酒厂第一次合作,酒厂对我们公司的服务不了解,才将价格压得很低。小君没跟他们讨价还价,是吃了一次亏,但是她能看到,生意不是一次性的,生意是重复的。吃亏只是一次,换来的却是顾客十分的信任。

职场,偏爱能吃亏的人。吃亏是一种投资,成功往往就隐藏在其中。

故事五:永远别说“不可能”

“不可能思维”和“可能思维”就像魔咒,推着你前进或后退。

5年前,我在一家贸易公司的技术部,挣着一份不高也不低却非常稳定的薪水。我梦想成为销售人员,在商场上体会攻城略地的刺激。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销售的收入虽不如工程师稳定,却更有机会挣钱。那年我24岁,想把女友变成老婆,正需要钱。

不久,机会来了。一家国际公司在巴黎设办事处,急需用人。我投其所好,编造了一段销售经历,并从朋友那里现学了一套渠道销售策略。老板是个美国女人,名叫Massi,被办理公司的各种手续弄得焦头烂额,无暇核实我的简历,居然就这样让我蒙混过关。

可上班第一天,我就要为谎言付出代价——我听不懂Massi说的话。那些销售术语闻所未闻,又不敢问,只能趁周围没人的时候给朋友打电话求救。因为听不懂,不能迅速反应,我几乎天天挨骂。每天回家,我都对着墙喊:“做不下去了!”我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到转正就辞职,再去别处应聘就真有销售工作的背景了。

3个月后,我转正了,发现那些销售术语已明白了七八成,应该不必为此辞职。看在钱的面子上,我劝自己再坚持一段时间。

Massi是天底下最难相处的上司,40岁,离婚,牙尖嘴利,工作狂。她把全部精力放在销售业绩上,我也开始了一生中最惨烈的职业生涯。每天离开公司,我都认为自己不会回去了,但第二天,却又穿好西服坐在办公桌前。我告诉自己忍耐是有价值的:在老板的骂声中我学到了新东西。如果坚持一年,我就是个有经验的销售了!

一年期满,拿到一笔数额不小的年度奖金后,我决定走人。可没想到,Massi居然通知我,公司招聘新人,我将成为销售小组组长。我又一次说服自己留下,而这时我发现,因为我的飞速成长,Massi开始倚重我。

3个月后,公司和另一家公司合并,Massi离开了,我却因为在她手下锻炼出来的能力而被新主管看重,至今愉快地做销售经理,身价不断提高。回想我走过的每一步,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但最后都变成了“可能”。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我发现身边所有的人以思维方式论,都可以分成两种:可能或不可能。

“不可能!我没那么多时间!”

“可能!拿着电视遥控器翻来覆去地换台,不如今天就报个德语口语班。”

“不可能!我已经35岁了!”

有个老人70岁了,为了同日本儿媳沟通,报名参加了日语班。同学很惊讶:“学日语至少得两年,那时您已经72岁了。”

“如果我不学日语,两年后,我会是68岁吗?”

“不可能思维”和“可能思维”就像魔咒。当两件事同时摆在面前时,比较容易的那件显得格外吸引人。其实,平静地思索一下,也许“可能”的办法就会像退潮后的沙滩一样显现出来。只要有行动,可能性就存在。

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