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励志正能量小故事大全
职场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读别人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没有人在乎你开什么车到达目的地
张辉从一所名校毕业后,作为工科硕士,他很快被一家实力雄厚的医疗器械公司聘用,进入公司研发部工作。
进入公司后,张辉非常瞧不起研发部经理马超。马超只是个中专生,研发部的员工却都是名校的工科学士、硕士,甚至还有两个是博士。人才济济的研发部,马超一个中专生凭什么就能当上经理?这不相当于一只羊领导一群狮子吗?一天,张辉琢磨马超的名字,越琢磨越觉得可笑:马超,就是“凭着拍马溜须超过别人”的简称啊。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对这个名字的诠释非常幽默,入木三分。张辉禁不住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偷偷告诉身边的同事。不过,这个同事倒没有觉得好笑,只是淡淡地看了张辉一眼,便继续忙自己手中的工作了。碰了个软钉子的张辉郁闷地想:真是个木头,连一点幽默感、想象力都没有。边这么想着,他边懒洋洋地开始干自己手中的工作。
因为看不起马超,对于他的任何指令,张辉都不放在心上。一次晨会上,马超当众批评张辉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张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年轻气盛的他重重拍了一下桌子,说:“你别假充内行好不好?连大学都没有读过,你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张辉说完后,本来以为其他同事都会热烈响应,至少会露出幸灾乐祸的神色,因为他想大家也会像他一样,对低学历、高职位的马超心怀不满。但让他纳闷的是,他的话说出后大家居然都吃惊地盯着他,好像他是个疯子一般。
老总知道了张辉在会上顶撞部门经理的事情后,就把张辉狠狠批评了一顿,然后说:“既然你觉得你这个名校的硕士很厉害,那你就把真本事拿给我看看。为了更好地占领市场,咱们的一款产品需要改进,这项任务,你和马经理各自去完成。两个月后,你们分别把自己的技术攻关结果告诉我,谁的质量更好更节省成本更科学,就用谁的。”张辉听了后,精神一振,觉得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
从那天开始,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家,他都废寝忘食地攻关。让张辉头疼的是,他越研究越觉得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教科书上只是泛泛地告诉了一个大方向,具体问题却需要研究人员灵活解决。这个时候,张辉才深深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经验的重要性!
两个月期限到了,张辉没有想出那款产品的改进方法。然而,马超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样品生产出来后,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很快就开始批量生产了。
张辉感觉非常羞愧。老总再次私下里找张辉谈话:“你工作有激情,有冲劲,这很好。但工作中,一定要学会尊重领导、团结同事。是的,马经理是没有读过大学,他17岁中专毕业后就进入咱们公司,虽然他比你大不了几岁,但是,他已经工作了整整12年,是咱们公司的元老,公司任何产品的研发,他都立下不小的功劳。马经理是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因技术精湛,他还被公司派往德国进修了半年……年轻人,你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只要按时到达目的地,没人在乎你开的是奥迪还是奥拓。’”
从此,张辉摆正了心态,心悦诚服地接受马超的领导,和同事越来越团结,业务水平也进步很快。张辉非常感激老总给他上的这堂课,他知道,这堂课会让自己受益终身……
故事二:面试研究生
浏览完厚厚一摞求职简历,我有点累了。这些大都是出自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等名校的研究生,看简历及各类材料,个个可谓人中翘楚,饱学多识,机敏踏实,实践经验丰富,深得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好评。我有摘取中国教育硕果的兴奋和忐忑。初试过的朋友称,整体素质不错,有气质,有口才,但不知能否留下这些人才。
午后的阳光穿窗而入,在墙上钉了一堆斑驳的碎影。他们翩然降临。男的潇洒,女的优雅,咋看都有一种范儿。我决定从两个方面考察他们:一是基本阅读,二是价值观。
面试完,我不由自主地崩溃了。无知识,无立场,无求真之诚意,只剩下一张教育部发给他们的文凭。新闻系的同学一口咬定利比亚的近邻是阿尔巴尼亚,《冰点周刊》是《北京青年报》的名牌产品,他们不知道钱钢、卢跃刚、老榕、胡舒立;中文系的称自己看过的文学杂志是《读者》,不知道顾随、叶嘉莹、齐邦媛、马悦然;经济系的不知道里根经济学;哲学系的不知道李泽厚;跟随学术名流的思想史研究生,没读过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不知道朱维铮为何人;英文系的不知道翻译家方平、杨宪益,更不知道乔伊斯写过什么。毕业论文一概是那种无需动脑子的傻题目,如一个自我循环论证的僵尸,他们不过是填格子完成一个程序罢了。不看书的理由是,写论文,找工作,读过的几本书都是本科阶段的了。
看简历,以为天下英才俱在手中,面试后,始知教育产业毁人不倦。花钱上这样的学校究竟是为了什么?该学的都没学会,却全都丧失了应有的纯真。可以说,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不读圣贤书,无知识谱系,无正当价值观。在回答政治问题时,他们应对有方,操着一套熟练的正确话语,眼神炯炯,话语滔滔,肢体语言丰富,堪比外交部发言人。一男性哲学系学生如此答复中日如何才能和谐相处的问题:只有中国做了老大,中日关系才会和谐,因为日本人只崇拜强者。新闻系的说,中国外宣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采写技巧不够,与世界观无关。
他们的资讯来源是《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和央视,“也看外网,但只作参考”。新闻系研究生自信地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信息都是一种“建构”,我不全信中国的主流媒体,也不会信西方的。他们言之凿凿,坚信联军禁飞利比亚是为了石油。(仅有一位女生认为是为了正义,因为卡扎菲屠杀当地的人民。)我相信这是导师“会商”的结果。
我本科毕业时,其实也很混沌,脑子里也有好多似是而非的东西。研究生在我眼里高不可攀,这么多年来,我有时会想,如果我考上研究生该有多好。记得大学三年级寒假,回家给父亲说了自己打算考研究生的设想,老人家满脸放光,仿佛家里又要中状元了。在那个时代,有能耐的人才能考上研究生。至于博士,比如陈奎德、谢遐龄等诸君在我眼里,真的很博士。现在,博士头衔司空见惯,似乎连博士架子都摇摇晃晃的了,他们端着矜持,却一脸油滑,唯缺那股由文化立场而来的自尊。
面试中间进来一位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北大女硕士,她提醒我说,前面面试的同学都说我太严格了。“这种面试本身就不平等,”她假装开玩笑地说,“如果我们来面试您,您也未必能过关呢!”我想,她说的是一条硬邦邦的真理。
故事三:有些机会只青睐勇气
伊丽莎白今年22岁,想找一份工作。朋友推荐她去应聘一位电视导演的助手。这位导演非常有名,伊丽莎白很高兴。唯一的问题是她学的是戏剧,没有接受过导演助理方面的培训。
“你为面试准备得怎样了?”朋友们不断问她。的确,如何用一周时间去准备大学导演专业4年所学到的东西?蒙混过关绝不可取,即使掩饰得再好,一个问题你的真实水平就出来了。她决定什么都不做。
面试的日子很快到了,导演让她去拍摄场地。在那里,他正坐在高级别墅旁的酸橙树下。二战中他失去了一条腿,在手术时没有任何麻醉。他出了名地爱朝惹他生气的人扔拐杖。他就是这么一位脾气暴躁的艺术家;而她,一名缺乏培训的未来助理。
他们开始交谈。他问了很多,可没一个字是关于这份工作的。直到最后,他直视着她的眼睛:“你认为你能胜任这份工作吗?”她凭感觉回答:“不知道,以前没做过,但我会尽力,而且我相信我会做好。”“这份工作是你的了。”他最后说。
有时,最重要的是敢于接受挑战的勇气。
一天,朋友的女儿莉莉送了我一份礼物,一张她的小猫库奇的画像。我非常喜欢。两年后,我开始写一本给青少年的书《梅琳:我的中国》。看着摆在我办公室里的库奇画像,我不禁想道:如果给梅琳勾勒一张面孔,给书作些插图,那该多好。而又有谁会比一个16岁女孩儿更适合做这个呢?我问了莉莉,她欣然接受。于是,没经过什么培训的她开始和那些专业人士竞争。现在,她的名字已然印在了这本正在中国各地销售的书的封面上。
机会披着各种不同的外衣,有时容易看到,有时很难发现。它偏爱有准备的人,但有些时候,你要展示出你的勇气,才能抓得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