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职场励志正能量故事5篇
职场小故事却蕴含大道理,有空的时候读一读会让我们有不少的收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励志正能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尊重误解
一次,美国卓越的幽默表演大师卓别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的观众忽然提醒他:“大师,你的上衣纽扣忘了扣了。”卓别林一怔,连忙表示感谢,并很快将纽扣系好。当那位观众走开后,他又悄悄地把纽扣解开。这一幕正好被一个记者看到了,便问卓别林:“您这样做何苦?”卓别林回答道:“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者,松开纽扣更能体现他的辛苦劳顿,会给观众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但对别人的善意提醒,要以感谢的态度给予回报,去尊重他!”
对于误解,我们有时是及时地解释,有时不屑一顾,而卓别林则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接受。自己放低姿势,不分辨,不回击,甚至感谢他们的关心,不就是一种尊重吗?
2、什么工作能成为事业
如果渴望得到一份工作为的是薪水,渴望升迁为的是社会的尊重,那么拥有事业为的则是释放自己的所有能量,看看自己的智慧到底能走多远。
卡夫卡生前的工作是半官方组织的“劳工事故保险局”文员,但他为世人所知的最重要身份却是风格惊世骇俗的小说家。
尽管他在工作中人缘不错,也曾在12年的时间里从“助理员”被提升到高级职位“总秘书”,但这份工作对他来说,仅仅是一份提供衣食住行的工作而已,因为他并不喜欢这份职业。他真正愿意不计代价投入时间与精力的是写作。虽然他在世的时候,写作并未给他带来任何名誉与利益,但这才是他终生的事业。
卡夫卡的事例可以提供区分工作与事业的三个标准一是否真心喜欢:二是否不计回报,三是否可以延续终生,矢志不渝。
只有工作才会退休,事业是永远不会退休的。作为教师,你可以一直教到生命的终点;作为管理艺术的爱好者,你可以在65岁退休后依然提供管理咨询——美国《财富》杂志做过一个“新退休理念”的报道,不少企业高管都表示乐意在退休后依然从事咨询类的工作,主要不是为报酬,而是希望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为工厂的钳工,你可以试着把废铁丝钳成手工艺品——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路边的一位老人那里买过这种东西,摆在家里也很别致,还带有环保的时尚标签,作为南京长江大桥附近的杂货店店主,你可以经常上桥看看,说不定能挽救一些人的生命。江苏宿迁人陈思就是以此为事业的。从2003年开始,他每个双休日的白天都守望在大桥上,搜寻心事重重的徘徊者,随时准备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将近7年的时间里,他救了160多人,现在他有一个私人博客“大桥日记”,讲述志愿者救助自杀者的所闻所见。
让陈思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一种个人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这也是他多年来为了继续帮助被解救的人生存下去、甘愿自掏腰包的原因。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陈思做这种吃力不讨好之事的心理动机——一切为了自我实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和那些每天坚持9点前到办公室的亿万宫豪是一样的。
不是每个人都活在这个层面上。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的需求被满足,已经算是幸福人生了,如果尊重的需求再被满足,就算活得很成功了。只有极少数人才愿意为虚无缥缈的自我实现再继续付出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用马斯洛的话就是能得到生命的“巅峰体验”。而这种快乐,应该比升职加薪更持久。
跟拥有事业的人交谈。不仅十分愉悦还很有美感,因为不再受世俗标准的衡量,一切皆源自内心的渴望并且可以永无止境地努力下去,这会使整个过程充满挑战和想象力。
在爱尔兰的比尔城堡庄园,我见到过热衷栽培植物的罗斯伯爵。从联合国退休后,他专注于从世界各地搜集奇花异草,他的花园中已有50种树木被列为“不列颠群岛冠军”。因为支付不起巨额的遗产税,很多爱尔兰的城堡主人都将城堡租售给了政府或大集团。罗斯伯爵和他的儿子也有工作,分别是联合国的官员和房地产商。工作的经济收入,以及开放城堡的部分区域供游客参观,让他们得以保有这座珍稀植物园的所有权。
如果渴望得到一份工作为的是薪水,渴望升迁为的是社会的尊重,那么拥有事业为的则是释放自己的所有能量,看看自己的智慧到底能走多远。这是个甘心付出、不求回报的过程,因为在实践自己所想所思的过程中,已经可以品尝足够多的快乐。当媒体蜂拥而至报道陈思、各种非议也随之而来的时候,陈思也摇摆过,迷惑过,一度怀疑过自己。但在两周的“离职”后,他又回到了大桥上,继续自己的使命。因为这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他的妻子和孩子一样。这种快乐,也许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却已经点亮了他的生命。
3、想想自己十年后的样子
几天前,在新光三越百货公司门口,遇见十年前同公司但不同部门的一位主管。
我们站在街头寒暄,他递给我一张排满各式各样头衔的名片。互道珍重之后,繁华的夜灯将我们的背影各自吞没在滚滚红尘中,连叹息也被悄悄然掩埋在匆忙的人群里。
当年的我,还是刚出社会工作不久的年轻小伙子,而他是意气风发的部门经理。为了执行几个跨部门的项目,我曾支持他工作一段时间。所以,彼此印象深刻。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他的样子改变了很多,头发花白、神情憔悴,满脸的皱纹中,除了岁月的痕迹以外,还有愤世嫉俗的僵硬线条。
要是换做别人,可能会忍不住心中的冲动,差点脱口而出:“你怎么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但我没有。
不是因为我修养好、阅历多;而是因为我在十年前就想象到他会变成这样。虽然他的改变很多,但是,说真的,我并不意外。如果失礼可以不伤人,应该可以换另一个说法:“我老早就知道他会变成这个鬼样子!”这句话说得刻薄,却也有几分罪有应得的味道。
我从来不愿意对陷入困境的朋友落井下石,毕竟那是很不道德的举止。我更不愿意对失意的人说些类似“千金难买早知道”这样的风凉话,因为这些话既没有止痛疗伤的效果,也没有激励向上的作用。我只能以平常心面对他们人生的起落,不要让自己意外惊慌的表情刺伤对方。同时警惕自己在顺境时珍惜所有,不要大意失荆州,在逆境时酝酿振作的能量,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勇于突破。
那位昔日主管,当年是公司老板眼中的红人。他的实力虽不特别突出,但勤于在老板面前做文章,该部门的产品也符合市场需求,绩效一路长红,尽管他的私生活以及对待别的同事的态度,着实令人不敢恭维,但谁也拿他没辄。
公司实行尊重人性、信赖员工的不打卡制度,他每天睡到中午才来上班,惺忪的眼睛告解着昨晚通宵熬夜打牌的战果,却向老板说勤于拜访客户导致睡眠不足。他上班当天的情绪,和他前一晚的牌运,有绝对直接的关系。小赢或长红,办公室气氛就会很好。手背输钱,大家等着看他脸色。
支持他执行几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争功诿过”的功夫一流。和他合作的伙伴,若做得好,一不小心就变成他的箭靶,如果,做得不如他的意,也绝对会成为他的垫背。几位直属于他的同仁,敢怒不敢言,工作一段时间先后离职。像我这种“有幸”间接和他合作的同仁,只能巴望着项目赶快结束,并祈求老天多保佑。
有些人气不过说“这种人怎么能够在老板面前红那么久”?当时还非常年轻的我却知道,靠运气赢得工作的肯定,绝对只是一时的,如果他继续这样下去,早晚会丢了工作。
果不其然,几年之后该部门的业绩一路下滑。原因当然不外平:同仁流动率高、产品营销与市场需求脱节、决策系统过于缓慢……必须为成败负责的他,虽然已经习惯拿部门的同仁当替死鬼,最后自己还是逃不过被公司炒鱿鱼的命运。听说后来辗转做了几项生意,都没有成功。
这个经验,或许印证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古话,也可以用来勉励平日认真工作的善良同仁,忍一时之气,争千秋之业。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醒悟,并不是看别人时运不济的好戏,而是借此警惕自己追求成功的动机。
每个人都想追求让自己满意的人生,而且最好是现在立刻实现。我却想提醒你,把眼光放远,不要急于一时,多花点心思想想自己十年以后的样子,不只是要累积多少财富、创造多少声名,还要问问自己:十年后将会拥有多少朋友、保有多少幸福?年华渐老的脸上,是不是能毫不做作地流露平静温和的表情,如果,不得不有皱纹的话,是不是每一条皱纹都柔软可爱?
4、它为什么这样火?
火锅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美食之一,在任何一座城市经营火锅店都非易事,在中国创造一个火锅品牌更是充满挑战。而最近有一家火锅店非常火。火到让同行羡慕,让客户惊艳,让学者忍不住要研究。这就是“海底捞”。
1994年在四川简阳起步的海底捞火锅不过是4张餐桌的小店。15年后,它已经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地拥有36家分店,成为全国知名火锅品牌之一。
它到底“火”到什么程度?
海底捞在食客中以“等位”而著名。曾经有一位火锅业同行在夜里10点慕名前往,服务员的一句话让他终生难忘,服务员真诚地说:“哥,您别等了,今天吃不上了。改天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提前给您留个位。”此时离打烊时间还有近3个小时。
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著名餐饮集团美国百胜餐饮区域经理大会全体200余人,齐齐涌入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与其他客人不同,他们这顿饭的目的是“参观和学习,提升管理水平”。
之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两位教授对海底捞进行了深入研究,甚至派人“卧底”当服务员,总结海底捞的管理经验。教授们好奇的是,海底捞服务员对职业的认同感,竟远远高于他们所带的MBA班学生。
它为什么会这么火?
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有食客点评,“现在都是平等社会了,让人很不习惯。”但他们不得不承认,海底捞的服务已经征服了绝大多数的火锅爱好者,顾客会乐此不疲地将在海底捞的就餐经历和心情发布在网上,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海底捞,一种类似于“病毒传播”的效应就此显现。
如果是在饭点,几乎每家海底捞都是一样的情形等位区里人声鼎沸,等待的人数几乎与就餐的相同。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底捞等位场景。
等待,原本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海底捞却把这变成了一种愉悦:手持号码等待就餐的顾客一边观望屏幕上打出的座位信息,一边接过免费的水果、饮料、零食:如果是一大帮朋友在等待,服务员还会主动送上扑克牌、跳棋之类的桌面游戏供大家打发时间;或者趁等位的时间到餐厅上网区浏览网页,还可以来个免费的美甲、擦皮鞋。
即使是提供的免费服务,海底捞一样不含糊。一名食客曾讲述她的经历在大家等待美甲的时候,一个女孩不停地更换指甲颜色,反复地折腾了大概5次。一旁的其他顾客都看不下去了,为其服务的阿姨依旧耐心十足。
待客人坐定点餐的时候,围裙、热毛巾已经一一奉送到眼前了。服务员还会细心地为长发的女士递上皮筋和发夹,以免头发垂落到食物里:戴眼镜的客人则会得到擦镜布,以免热气模糊镜片,服务员看到你把手机放在台面上,会不声不响地拿来小塑料袋装好,以防油腻……
每隔15分钟,就会有服务员主动更换你面前的热毛巾,如果你带了小孩子,服务员还会帮你喂孩子吃饭,陪他们在儿童天地做游戏;抽烟的人,他们会给你一个烟嘴,并告知烟焦油有害健康,为了消除口味,海底捞在卫生间中准备了牙膏、牙刷,甚至护肤品,过生日的客人,还会意外得到一些小礼物
如果你点的菜太多,服务员会善意地提醒你已经够吃,随行的人数较少,他们还会建议你点半份。
餐后,服务员马上送上口香糖,一路上所有服务员都会向你微笑道别。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一位顾客结完账,临走时随口问了一句:“怎么没有冰激凌?”5分钟后,服务员拿着“可爱多”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让您久等了,这是刚从超市买来的。”
5、文凭不过一张纸
经过五年医科大学的深造,周明踏入了求职大军的行列。他是学生会干部。几乎年年获得奖学金,可谓出类拔萃。正好学校组织了一场招聘会,他便约好友邱斌一同前去,并踌躇满志地说,“我想进一家实力强劲的大医院,这样才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邱斌苦笑:“我成绩平平,没你有优势,能有单位愿意要就很满足了。”
周明把目光锁定在几家大医院,但他的简历在手里捏出了汗也一直没投出去,因为人家的招聘条件写得很清楚硕士以上文凭。他一天下来毫无斩获,晚上碰到邱斌。邱斌说:“一家小医院正处于发展阶段,很缺人,他们叫我下星期去面试,要不你也去看看吧。”想起自己出色的专业成绩和一大摞荣誉证书,周明怎么也不甘心屈就一家还没发展起来的小医院,他谢绝了邱斌,决定到人才市场再去试试。
周明拿着精心制作的简历在人才市场又跑了一星期,但仍然毫无头绪。再次见到邱斌的时候,邱斌已经与那家小医院签订了就业协议。
“你去看看吧,他们虽然规模不大,但很重视人才,许诺一定给每个人施展才能的空间。”
周明犹豫。
“你成绩那么好,他们一定会欢迎你加入的。”
周明叹了口气,他敷衍邱斌说有空的话就去看看,真实的想法却放在心里:“我一个学生会干部、优等生,苦读五年后去一家毫无前途的小医院,这不说明自己太失败了吗?”
就这样,周明在彷徨中等来了毕业典礼。邱斌拉着他一起合影,告诉他:“我马上要去那家医院上班了,你有什么打算?”周明扫了一眼载满自己辉煌经历的校园,无奈地说:“我想到南方的医院去试试。”
一晃一年过去了,周明漂泊在南方繁华的都市里,一次次地投出简历,一次次地泥牛入海。他决定到上海做最后一搏,再没有结果,就考研。
邱斌竟然也在上海,是单位派来公费进修的。邱斌请周明吃饭,周明非常感激。“我刚去报到没几天,单位就派我出来进修。领导说,鼓励我们考在职的研究生,只要拿到学位,学费全部报销。领导还说,今后要把我们当学科带头人培养……”邱斌侃侃而谈,全然没有留意周明的处境和感受,尽管饭菜是周明求职以来最丰盛的一次,但他如同嚼蜡。
此后,周明边打工边复习,三年以后,终于考回了本校的研究生。当烫金的硕士学位证书发到手里的时候,周明紧紧握住不放,仿佛紧紧地握住了光明的前程。
周明借了一套并不合身的西装,拎上言辞略微夸张的简历,再次踏上求职的征途。他来到本市一家颇有名气的医院参加面试。端坐在走廊的长凳上,他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烂熟于胸的自我推荐辞,终于听到有人喊:“周明!”
一排考官严肃地坐在会议桌旁。周明忐忑地进行自我介绍。突然,他的心“咯噔”一下,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庞正对着他微笑。
是的,没错!那个从前惟自己马首是瞻的邱斌,那个理着平头、穿着汗衫和自己一起去面试的邱斌,如今,正西装革履、高高在上地坐在考官席上,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周明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答各种提问的,当他神情麻木地走出考场时,一名护士小姐喊住了他:“同学,先别走,中午邱副主任请你吃饭。”
五六年没见了,邱斌客气地招待着周明,周明却极不自然。“老同学,我也很意外。本来我在那家小医院干得不错,后来由我负责的一项科研课题获了奖,这家医院很感兴趣,就把我挖了过来,还给我任命了一个副主任的职务。这次招聘人才,我们科是重点,所以把我也纳入专家小组,这才碰巧遇到你。”周明尴尬地笑了笑,邱斌有点愧疚地说“按理说我是应该帮你一把的,可我们明确要求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医生,很难通融呀。”周明一下蒙了,邱斌又说:“我原先在的那家小医院发展得很不错,虽说他们现在原则上不收应届生了,但凭我的人缘应该没什么问题。当然,如果你不嫌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