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有趣的职场小故事

时间: 芷晴2 职场故事

阅读职场故事也是吸取经验的一种方式,工作中感到迷茫了拿出来看一看,也会有很大收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职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趣的职场小故事

故事一:求职烤你没商量过来人说心路历程

大四下半学期,我参加过一家知名国有银行的招聘。

首轮为笔试,是某个工作日的下午———我只能逃课。一位室友,因刚巧有考试,只能忍痛割爱。

一星期后,我收到了面试通知。还来不及欣喜若狂,我忽然发现,那位根本未参加笔试的室友,居然也收到了一模一样的面试通知!

面试那天,我们俩提前20分钟赶到银行———不仅下午的课又泡汤,为了精心妆扮,早上的课也被放弃了。当我们到达时,休息室早被挤得满满当当。我们这些“迟到”的,只能在走廊里徘徊。再细看,那天参加笔试的“熟面孔”差不多都“通过”了笔试。

按照随机分发的编号,面试者被安排成5人一批,依次叫进会议室。余下的人只能无所事事地“待命”。

那天真够倒霉,我被抽到了最后一批。轮到我进办公室时,已是傍晚5点35分。也许是耽误了下班班车,一进门我就发现,面试官们早已面现焦躁。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了,一坐下,我就忍不住“先发制人”:“你们的时间很宝贵,可我们的时间同样宝贵。为什么不安排几天面试呢,为什么不把通知上的时间分为几档呢?银行的效率,原来就是这样体现的呀!现在,就算你们要我,我也不要你们了。”

一口气说完这通话,我起身就走。瞥见面试官尴尬的脸,还有同批面试者近乎“感激”的神情,我非凡解气。而那以后的无数次存款,我也再没进过那家银行。

太简单也烦!

上周的招聘会上,上航的一家经济公司招不懂韩语的老师到韩国教中文。悬挂在醒目处的招生要求并不苛刻:32岁以下;中文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形象端庄、牙齿雪白整洁,普通话标准即可。待遇却也不薄:与公司签2年合同,到汉城、斧山、大日、大丘、光州等5地的学校任教,税后月薪600美金,每周工作5天,天天6节课。

招聘的人被一群又一群的女孩围攻了一上午,懒懒地倚在椅子里,为大家设计“远大前程”:“你去韩国当两年老师,积累些经验,回来可到外资公司做事。假如教一个大老板,将来还可跟着老板到中国来开公司。”一席话说得人“蠢蠢欲动”。

真的这么简单就能去?不懂韩语怎么教学?吃住又如何?招聘者一一作了解释,并笑着说,就是不难呀。

我的脑海里似乎闪过在无穷花盛开的韩国,我潇洒地讲课、悠闲地读书、学了一堆时尚,然后衣锦还乡。但另一份银行的工作也在向我招手,虽不甚满足,究竟踏实;而这要真去了,心里还真没底。现在韩国正掀“汉潮”,过两年不“热”了,想出去就没这么轻易了。唉,可真抓挠人!(扰扰)

招人只为用个够

我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又留学日本多年,也有在日本大公司工作的经验,很多人会觉得以我这样的条件,应届生求职应该没有问题,其实我碰的壁依然不少。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那次应聘一家日资大公司的前台小姐(reception)。就我而言,那肯定不是发挥我才能的工作,只是因为一时找不到称心的,才想“低就”一下。我顺利通过了笔试和招聘人员的面试,然后接受总经理的面试。总经理手头有我的各种文字资料,对我面谈时表现也表满足,最后问我英语水准如何?我坦言,我的英语口语不行。那以后,就再没有了这家公司的音讯。后来我去电询问,才知是在英语上“卡壳”,我落选了。

可是,主动通知一声,是对应聘者最起码的尊重吧?日资公司的前台小姐,说英语的机会很少,即使培训一下也不是难事吧?以我的资历还不至于学不会吧?其实很多很多的岗位都是需要职业培训的,而目前绝大多数的招聘企业,都只把眼光盯着上手就能用的人,而丝毫不在意人的潜质,也别指望录用后会有良好的培养前景。

故事二:诚实,没有过时

面试就像推销,“商品”就是自己。我应届生求职的最深体会是:讲诚信。面试前要做充分预备,临场回答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年代,老实并没有过时。

记得招聘前,师兄师姐们向我传授经验:面试时要表现得圆滑老练些,不知道的千万不能说不知道,要想方设法“圆”过去。但我觉得,即使一时混了过去,也终有一天会“露馅”。其实,无需把面试想像得多么恐怖、刁钻。虽然面试官有的严厉,有的慈爱,但他们都是本着录取合适人员的态度来的,只要你如实发挥水平就可以了。这和买商品一样,假如有个推销员把一件商品说得天花乱坠,你还敢买吗?

出于专业对口的考虑,我希望能进银行系统工作。多数面试都是从自我介绍开始,我的体会是:如实反映优点,紧扣专业优势。因为一般的介绍在简历上已经有了,考官不会太感爱好,所以更要主动突出介绍自己的性格和专业等优势。我没有过分渲染自己的社会工作成果,也没有拔高自己的成绩水平,而是就自己擅长和熟悉的专业领域,跟主考者开聊。

另外,面试前我对银行业的专业知识作了精心预备,对其业务和所应聘岗位的现状进行了解,做好“功课”。预备得充分,一方面说明我能力强,另一方面也体现自己对所聘岗位的热爱。

百密总有一疏。应试者预备得再好,也不可能对考官的每个问题都能回答得出。我面试时,考官抛出了一个我不记得的知识点。当时,我坦诚回答:“对不起,我学过,但忘记了。”记得当时考官对我微微一笑,没有停顿,也没有责怪,结束后对我说了一句:“同学,你很老实。”最后,我收到了该单位的录取通知书。

现在有很多介绍面试技巧的书,教导学生如何如何表现。我觉得适当的礼仪是需要的,但老练和圆滑则大可不必。只有真诚的交流,别人才能感受到你的诚意。

故事三:讨好同事却没换来别人的重视

小赵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他知道人际关系有时比工作业绩还要重要,所以,非常注重与同事的关系,尽一切努力想把所有同事都变成自己的朋友。每天他第一个到办公室,打扫好卫生。他对同事非常热情,经常主动攀谈,嘘寒问暖,给同室的人端茶倒水,平时中午连去食堂打饭的“活儿”都包下来了。遇到需要跑腿和很累的活,他也会“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小赵对同事的关怀程度不亚于亲兄弟姐妹。时间一长,同事们都觉得他好使唤,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交给小赵去做。小赵还以为同事都成了他的好朋友,自己有了一个好人缘。

可是,有一次,小赵生病了没能去上班,于是打电话给办公室的同事,让他帮忙请个假。同事痛快地答应了,可是,第二天,小赵却被领导狠批了一通,责问他怎能不请假随便旷工。小赵找到那个同事,那个同事这才想起来,原来是给忘记了。小赵有些生气了,心想:我整天这样伺候你们,这么不把我当回事,不把我的事放在心上?我把你们的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怎么我一次没来,你们就记不住呢?更让小赵生气的是,同事们都没想着问他为什么没来上班,病情如何,却责怪他一天没来,他们的饭都是自己去食堂打的。生气之余,小赵真有些糊涂了,都说是“以人心换人心”,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自己好,怎么不是这么回事呀?

小赵在咨询了心理专家后,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的认知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偏差:首先,小赵想让所有同事都变成朋友,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过于完美。尤其在职场,不要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你的朋友,事实上,出于利益的冲突,同事成为朋友,尤其是真心的好朋友是很难的。其次,为了成为别人的朋友,就去巴结、讨好他人,其实很难达到目的,有时会适得其反。朋友是两个人在平等人格的基础上互动交流的结果,过于谦卑乃至丧失了独立人格,自己都不尊重自己,也很难获得别人的尊重,往往会被别人看轻和忽视。

小赵的问题和困惑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新职员都担心自己难以融入一个新的环境,于是,有些人会刻意追求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乃至在这种追求中失去自我。究其根源,在于自卑。根据心理学中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自卑的人会过分在意他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与评价,无原则和尺度地一味讨好别人,以此来换取他人的好感和肯定评价,从而补偿内心自我评价的不足。

但是,殊不知,距离产生美,人格产生美,“美”本身就会产生一种人际吸引。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小赵慢慢有了自信,并学会把握好与同事的距离,不卑不亢,不远不近,不过分热情,并学会委婉地拒绝他人,同事反而越来越尊重和重视他了。

故事四:明天的100不如今天的50

ellen之所以签了12000的工作,就是因为她好歹在职场上混了多年,知道明天的100不如今天的50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她的选择,也仅仅是一个基本的财务准则。

ellen最近老是在msn上喋喋不休地和我讨论新工作的事情。事情倒也不复杂,刚准备从前一家公司出来的她,最近得到了两份工作,一份薪水是8000,一份则是12000.但导致她喋喋不休的原因倒并不是抱怨这两份辛苦工作的薪水,而是她在这两个准东家公司的所谓前途。公司a据说老板十分地欣赏她,准备给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个地位能得到8000块每个月的酬劳,不过这家才开业的小公司实在也没几个人供她号令。公司b看起来似乎靠谱一点,公司虽然也并不算大,但是背景倒是雄厚,虽然做的是互联网之类烧钱的行当,但看起来一时半会也倒不了。

ellen在她的喋喋不休中着重向我描述了公司a的老板对她的殷切期望以及美好的前景。这些前景包括但不限于能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管理学大师、世界500强的ceo和中国著名的企业家。虽然眼前8000的薪水看似少点,但老板的愿景显然是“做大做强”,并承诺未来在合适的时候考虑ellen的股份问题。ellen描述了老板多么欣赏和器重她,并必将让她在这个小公司里大展宏图的坚定承诺。对于公司b,ellen下的定义是“还是做个写字楼里的小白领。”

几天后ellen告诉我,她交了辞职报告,我没等她在msn上发话就打出了“12000”的字样。接下来她告诉我的择业结果也果真如此。她还是放弃了公司a老板描述的机会,加入了公司b,继续她所谓的“写字楼小白领”的职业生涯。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个故事。一位外表严肃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在招聘的时候颇有创意地使用起了视频简历,并且变换着不同的服装在视频上做了各种才艺表演,同时不断地重复讲着他的成功哲学:“如果有人说你不行,不要理会那些失败者”、“失败不是一种选择,要不断地挑战自己”。

这位耶鲁好男儿最终没有被同样宣扬这些成功哲学的银行家们录取,但他的视频倒成了互联网的新嘲笑对象。其实这样的视频表演每晚电视台也总要播出几个,成功人士深沉地说出“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我能!”的时候,我总是肃然起敬。

这些才艺表演、广告或是ellen的准东家之一公司a的老板的愿景展望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本质都是作秀。但耶鲁好男儿的作秀为什么会失败?那是因为他不了解,这个秀只能属于公司方、老板或是招聘者。如果自己也去信誓旦旦地“我能”,或若是ellen真的不小心信了公司a老板的豪言壮语,显然是落入了招聘方吹牛体系的圈套。

年纪稍长点的人,吹牛体系的程序也需要变换成加强版。对于ellen这样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则需要加强权力赋予、薪水未来增长趋势之类实际点的描述。吹牛体系当然也有“梦想成真”的一刻,但这一刻对于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或是老板而言也不是十分有把握。你是可以赌上一把,但需要押注的是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些言过其实且千篇一律的吹牛大多要不了多久就会露出它的狐狸尾巴,让员工怀疑为什么华丽的说辞就可以抵扣掉他们钱包里原本就是薄薄的薪水的厚度。ellen之所以签了12000的工作,就是因为她好歹在职场上混了多年,知道明天的100不如今天的50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她的选择,也仅仅是一个基本的财务准则。

故事五:从最低做起

那年夏季从南方的一所高校毕业后,我来到了北京。

起初,我自恃有一张本科文凭,决心要找一份高职位高薪的工作;对可能的工作我总嫌其工资待遇低,不愿去就职。就这样找来找去,两个多月过去了,我还没有找到一份满足的工作。后来,是一位直言相劝的老板提醒了我。

那天,我赶到他的建材公司应聘时,因为来迟了一步,被这个老板告知人事经理一职应聘人选已选定,余下的业务员职位还有空缺,说我既然来到了,何不留下来试试。而我说这职位对自已是大材小用,对这工作也不太感爱好。但他对我说:“你这样年轻,为什么要如此轻视这项工作呢﹖ ”可我对他的善意提醒仍然执迷不悟。就在我要离开他的公司时,他显然为我的任性“激怒” 了,指责我说:“一个本科生值得如此高傲吗﹖ 简直是个‘井底之蛙’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是硕士生从最低做起的也是大有人在。”老板这一当头棒喝令我顿然醒悟过来:是呀,在这人才济济的城市,自己只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学生’而已。哪用得着把自己看得如此高大?我点了点头决定留下来。

在这公司工作的每一天,我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奔跑在大大小小的单位,拼力去开拓一个又一个市场,联络一家又一家的客户,签订一张又一张的货单。不到两年,由于我的成绩有目共睹老板委我以销售经理一职,还为我配备了手机、电脑、轿车、房子。

想起当初,假如我没有服从这个老板的提醒留下来,假如我没有在他的公司从最低的业务员做起,我能拥有今天这么美好的一切吗?我能拥有今天这么相当成功的事业吗?只有从最低努力做起的人,才会拥有人生最好的回报!

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