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态小故事五篇(2)
故事三:让身体适应床
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担任现代建设集团CEO时,每当有新职员就职时他都会亲自给他们讲话,他说:“不要首先判断这份工作是不是适合你,而是要改变性格去适应工作。”有刚刚从大学毕业、锋芒毕露的年轻人立刻递上纸条质疑说:“这不是要改变身体去适应床吗?”
李明博回答说:“你说得很对,这是一种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但对成功来说却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方法。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能贴出这样的招聘广告:这里给你准备了与你性格完全相符的工作,请到这里来吧!上班族的压力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来自因工作而发生摩擦的人。如果一个职员无法得到顶头上司的认可,那他就成不了最后的胜者。希望遇上一个总是肯定自己、引导自己的上司,这种想法简直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愚蠢的。因为世界上与你合不来的上司永远多于让你如意的上司。跟现在的上司不和,觉得‘这个样子没法再干下去了’,就提出辞职,再去别的公司,你能保证那里就没有这个样子的甚至更糟糕的上司吗?性格不适应就要改变性格,这句话在什么时候都适用。”
李明博小时候家境贫寒,难以想象的贫困生活以及经常遭遇的歧视眼光,使他的性格比任何人都内向、害羞,有着强烈的自闭倾向。但从上中学开始,他就尝试着改变自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出任学生会会长,领导学生运动,投身企业后敢于提出问题,通过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这些经历使李明博坚信,性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连性格都可以改变,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李明博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许多事情是在行与不行的想法之间徘徊的,认为不行的人,脑海里只充满了不行的可能性和理由;而认为行的人,即使只存在1%的可能性,也会抓住这个希望不放。即使没有这1%的可能性,哪怕是100%要失败的事,面对它的人也会从中获得经验,而如果没有努力过的人什么也留不下。对任何事要以积极的挑战意识去对待的理由就在于此。
正是具有这种积极的挑战意识,李明博从没有休过公休日,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以上,相当于别人的两倍,这使他在24岁参加工作,29岁当选理事,36岁就任社长,成为现代集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领导人。他也成为韩国少有的仅凭拿薪水成为亿万富翁的人,最终成就了一个“工薪族的神话”。
“让身体适应床”,道理是如此简单。
故事四:比老板的期望多一点
杰克?韦尔奇196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同年就加入通用电气公司,算到2001年9月退休,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了41年,这也是他全部的职场经历。但是,公众所不知的是,他就职的第一年,就差点愤然辞职而去。这位全球第一CEO的职场起步并不很顺利。
1960年10月17日是韦尔奇到达GE的第一天,但他马上感觉到失望了。
这样一个大公司让他感觉它好像处于破产边缘。他带上新婚不久的妻子从伊利诺伊跋涉950英里,赶到GE公司新化学开发部门所在地马萨诸塞州匹兹菲尔德,他们当时住在旅馆里。“我们不负责解决你们的住宿问题”,开发部经理了解到韦尔奇的处境时说,这是就职期间韦尔奇记忆最深的话,也是他得到第一次工作后感觉最冰凉的话。可以说,杰克?韦尔奇得到父母过多的宠爱,他是父母的独生子,母亲36岁,父亲41岁的时候才生下了他,这样缺乏关爱的话如何让韦尔奇受得了,但真正迫使他考虑辞职是一年后工作成绩认可的问题上。
还好,他对工作还怀有崇高的热情。很快,韦尔奇安顿好了自己的小家庭,先从旅馆搬到便宜得多的汽车旅馆,后来租了一个暖气不足的木质二层房子,向父母亲要了1000美元,购置了一张沙发和一张床。
一年时间很快到了,韦尔奇正为自己涨了1000美元的工资兴奋的时候,他发现他们办公室的4个人薪水完全一样,这让他不平衡起来,他觉得付出更多,收效更多,也需要得到比“标准”薪水更多的东西。韦尔奇在自己的自传中讲述:GE的官僚主义作风几乎迫使我离开这家公司。他和老板谈了谈,但没有讨论出任何结果。“我觉得自己陷入一个大组织最底层的旋涡之中。早已确定好标准的工资浮动,使我看到了这家公司的吝啬,这使我感到愤怒。”很快,韦尔奇找到一份更体面的工作,而且递交了辞职书,不出几日,他所在的部门还将为他举行欢送仪式。
但转机来了,他的上司的上司留住了他,这位叫加夫托的高管同样意识到公司的官僚作风,答应韦尔奇今后将杜绝这种作风,并为他加了更多的工资。加夫托留住了他,也让韦尔奇学会了区别对待的管理方式。
韦尔奇工作第一年,从辞职到回到自己的岗位,这样的转变并没有特别传奇的地方,很多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但是,韦尔奇怎样让事情有了转机,使得他和自己的公司都对双方满意,这是我们值得关注并借鉴的地方。
额外的努力,额外的付出是职场中胜利的法宝,韦尔奇就掌握了这一招。在每次业务总结会上,杰克?韦尔奇总是能提出些超出上级高管的预期,让他在这位可以决定自己职场前途的人留下深刻印象。韦尔奇后来总结说:“老板们提出问题时,他们在脑海中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他们只是想得到再次的确认而已。如果我仅仅回答了他的问题,那么就很难引起注意。”与众不同的是,韦尔奇的回答比提出问题的范围更广一些,不仅是给出一个答案,他还提出了许多意料不到的新鲜的观点。
韦尔奇的经历,无疑提醒我们:大多时候,做得比老板们的期望多出一点点,就可能成为难得的一次机会。
故事五:小聪明,大糊涂
某公司为新产品设计了几个Logo,拿给全体员工看,让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个人意见。正在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的时候,市场专员凯莉对旁边的同事咬耳朵说:“老板不喜欢红色。上次我们搞活动的时候,他就要我们把红缎带改成黄的了。”证据确凿,论证合理,在凯莉的影响下,颇有些人对红色的那个持反对意见。
没想到这件事竟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老板不动声色,年底的时候,给所有人加了薪,除了凯莉。直到凯莉愤而辞职后,老板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漫不经心地说起:“当你的员工发表意见的时候,你却不能肯定他是否心口一致,这不是挺可怕的吗?雇这样的员工,给他发工资,还得花心思研究他的心理活动,划不来。”
对老板来说,所有的下属最好都是水晶心玻璃人,所言所思清澈见底。哪怕对公司的管理满腹牢骚,或者对薪金不满到极点,最好能够让他知道。因为掌握的信息越多,局面就越好控制。像凯莉这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凭小聪明去猜老板意图的人,正是犯了这个大忌。
我以前的老板在提到一个很能干的销售人员时说:人挺能干,不过心眼太小,也就只能干干销售了。原来这个销售人员喜欢去老板那里反映其他销售人员的不良事迹,而且言谈中含沙射影,牵涉面很广。每次老板总是眯着眼睛,微笑着听他讲述,最后还要鼓励他说:“这样的沟通很好,以后要继续加强。”事实的情况是,善打小报告的人并没有得到赏识,也没有因为兼职公司内部间谍而获得额外的薪水。对老板来说,有人自愿免费提供密报,是件十分划算的事,但只要其他的员工同样在制造营业额,并且没有违法,他又何必多管闲事呢?毕竟他不能只依赖“小间谍”一个人吧。但这个间谍志愿者得到了什么呢?除了被老板视作“小心眼儿”、不适合做团队领导外,还被同事怨恨,并且也没有升职加薪。真不知道他到底是聪明还是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