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启示故事精选2020
职场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读别人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骑驴时,别先忙着找马
很多人都在“骑驴找马”。骑“驴”找“马”的意思是目前的工作虽然不太满意.但是,可以先做着占个位置,以后再慢慢寻找更好的机会。
马,骑起来四蹄如飞,驰骋万里,正所谓“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而驴就显得缓慢笨拙多了。如果说工作是坐驾,每个人当然都希望找到一匹属于自己的“马”,扬鞭驰骋,风驰电掣。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职业路上,人们遇到“驴”的几率更大。
“骑驴找马”看起来是个明智的选择。骑着驴,望着马,眼下不耽误,前方不错过,多妙!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万一我们眼光盯着旁边的马,身下的驴有个闪失呢?或者,驴不高兴了,不耐烦了,把你甩下来呢?那结果,岂不很惨?
所以,人在职场,骑驴疼驴,骑马爱马,才叫识时务。
骑驴疼驴,你才有心情欣赏驴背上的风景,才能将驴打理得清清爽爽,喂得它膘肥体壮,让所骑的“驴”成为众多驴中的好“驴”;骑驴疼驴,你才能在享受“驴”背上的从容之余,为日后找到“马”而积蓄力量。
何况,骑驴找马,只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找到“马”,这是个理想的完满的结局,没什么可说的,日后好好骑就是了;二、找不到“马”,这个时候,就更需要疼“驴”了。真正疼“驴”,它才会在前进路上成为你有力的帮手,而不是拖累。可是,心急的人。常常会因为惦记觊觎着前方的“马”,自觉不自觉地苛求“驴”,虐待“驴”:今天嫌它吃的草料多,明天嫌它走的路程少……久而久之,将个好好的“驴”折磨成个“瘦驴”“病驴”“蠢驴”,这样,“驴”不但会发怒将你甩下来,前方的“马”也会因你驭不好“驴”而被你吓跑。而且,这种骑驴而又不在乎驴的人,就算真的有幸骑到了“马”也会自此安逸,毫无建树,因无法掌控更彪悍的“马”而在马背上晃荡得窝窝囊囊。
只有懂得骑驴疼驴,才可以更好地骑马爱马。
骑驴疼驴,是败不馁!骑驴是自身完满的过程,是一种心理减负,只有懂得在低处厚积,他日才可在高处薄发;
骑马爱马,是胜不骄!骑马是对自我品格和能力的高要求,也是一种对人生好运的知足和感恩。骑马的人,只有骑马爱马,不骄不躁,自己才会成为出色的“千里马”。
骑驴疼驴,骑马爱马,不是在向现实妥协,也不是遇到挫折后的萎靡,而是一种人生的豁达、智慧和历练。只能骑“马”不肯骑“驴”的人必然狭隘单一,缺乏时光历练的积累和大气;只能骑“驴”又不屑于“驴”的人难免小气猥琐,无法舒展身心;只有抱着“骑好驴再找马”的心态,骑“驴”时精神饱满,对“驴”尽心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才可能让更多的“马”欣赏。请相信,能心平气和好好骑“驴”疼“驴”的人,终究会找到自己心仪的“马”。
人生或者职场的精彩不在“马”背还是“驴”身,而是取决于你驾驭的姿态。“马”代表豪情壮志、高远的理想;“驴”代表起步,代表慢步稳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积累。
记得哦,骑驴疼驴,别先忙着找马!
故事二:一毛钱的权益
一个年轻人到一家公司应聘总经理助理职位。他与另一位考生从几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准备接受总经理的最后面试。对最终取胜,他充满了信心。奇怪的是,聘请公司总经理并未提问,而是带领他和对手去另一家公司签单。因为距要去的公司仅有一站地,总经理建议乘坐公共汽车去,并递给他们每人一张五毛钱的纸币,叮嘱每人买自己的票。
票价是四毛钱,因缺少零币,公共汽车乘务员已养成收取五毛钱不找零的习惯,他便没有向乘务员索要应找回的一毛钱。他觉得为一毛钱开口,太丢面子。没想到,他的竞争对手却认真地向乘务员索要找零。乘务员轻蔑地抬起眼睛看着对手,好一会儿才冷冷地递出一毛钱,他一脸泰然地接过来。一旁的他,幸灾乐祸地想,对手的“财迷”表现或许会令他落败。到站、下车,总经理拍着对手的肩:“你被聘用了——只有懂得坚持自己权益的人,才能够维护公司的权益,一个连自身权益都不能坚持的人,又如何能够坚持公司的权益呢?”
坚守自己的正当权益,争取到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对自己负责任,并不在于钱多钱少,也不在于你手头富不富裕。关键是,这样做,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
故事三: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
一家公司的老总在一次开会时,给员工出了一道智力题。
题目:一个容积为三升的油桶和一个容积为七升的油桶分别盛满了油,另外有一个容积为十升的空油桶,如何不借助其他工具把这十升的油分成两个五升的盛放在这些油桶中。
“五分钟内想出办法来。”老总说。“不是死题吧?”老总刚说完就有员工举手提问。老总微笑着说:“不是。”
大家开始想办法了,不到五分钟就有两个员工举手说想出来了。老总微笑着说先不要说出答案,等等其他的员工。五分钟时间到了,一共有四个人举手说知道答案了。
老总对其他没有想出办法的员工说不要紧张再给五分钟。五分钟过后,还有三个员工没有想出办法。三个员工说:“算了吧,不想了,看看别人的答案吧。”
老总不愿意,又给了那三个员工五分钟,还是有一个员工没有想出来。老总又给了这最后一个未想出办法的员工五分钟,最后,这个员工也想出了办法。
老总让最后想出办法的员工说出了答案:1.三升油桶中的油先倒入十升油桶中,七升油桶中的油借助三升空油桶为器皿分两次倒入十升油桶中,至此三升油桶为空,七升油桶中有一升油,十升油桶中有九升油;2.将七升油桶中的一升油倒入三升油桶中,再将十升油桶中其中的七升油倒入七升油桶中,至此三升油桶中有一升油,七升油桶中有七升油,十升油桶中有两升油;3.用七升油桶中的油注满三升油桶。然后再将三升油桶中的油全部倒入十升油桶中,至此问题搞定,七升油桶和十升油桶中各有五升油。
老总微笑着说:“其实,很多时候工作中是没有解不开的问题的,在方法总比困难多的情况下,只要大家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最终走向成功。”
故事四:成功智慧
拿出你的谦虚、礼貌、真诚
在美国有一位叫特里的推销员,初出茅庐时,他的工作是向人推销各种窗户。但那时他还没有一点儿推销经验,就连向自己的祖母推销假牙都不会。而他的竞争对手则个个经验老到、巧舌如簧,甚至能说动爱斯基摩人买他们的雪。
上班的第一天,老板就交给特里一项重任,让他到富人区向一位对他们产品很感兴趣的客户推销一种双层玻璃窗。
特里非常紧张,当站在客户门前时,他的手脚都在打颤。终于,他还是叩响了门。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打开了门,听他结结巴巴地做完自我介绍后,将他请进了屋。
特里总共在那里待了3小时,在喝掉了十几杯茶后,他终于让那位女士在合同上签了字,买下了价值1.1万美元的窗户。
而在此之前,那为女士已经打发走了6位窗户推销员,且他们的开价都比特里低。这位最没有经验的推销员成功地卖出了标价最高的产品,原因其实很简单,那位女士说:“我喜欢这个小伙子。”
在那3个小时里,特里凭着他的谦虚、礼貌、真诚赢得了女士的信任,并最终做成了这笔生意。他靠的不是夸夸其谈的口才,而是“人格”与“印象”,他给客户留下的良好印象正是特里成功的秘诀。
故事五:四处碰壁的求职路
我和小李合作的公司因双方意见不和,小李不辞而别,到外州求发展去了。我留在了纽约。生存的压力像巨大的铅板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带来不多的钱开始像流水一样花去。我不得不放下架子,开始寻找工作。
与我相邻的上海人阿季来美一年多,什么工都做,现在一家餐馆做炒锅,每天晚上12点才回来。他让我到职介所去看看。
位于曼哈顿中城的坚尼路唐人街是全美最大的华埠之一。华埠正中有孔子的一尊塑像,沿着塑像往东走,穿过铁桥,便是大大小小的职介所。这里每天都挤满了人,整整一黑板密密麻麻写满了招聘信息。也有的职介所服务员声音特亮,高声吆喝,也马上有人应答,几句问答便成交。来此找职业的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机关干部和从福建偷渡来的“人蛇”。福建客对工作从不挑剔,只要有工,马上就走。我去了3次,始终定不下来。
“你斯斯文文的,英语又不好,好工很难找。还是现实点吧,先打打工再说。”东方职介所一位女服务员客气地对我说。“我看你做做Busboy(餐厅前台服务生)吧,在前台工作,也不太累。这里有个工,在新泽西,刚开的店,月薪1100美元,包吃包住。”我委婉地拒绝了她。我听说餐馆太累,一天12个小时,不行,我得尝试到报社去碰碰运气。
我先打了一份简历,然后复印了几份,上面详细罗列了自己曾任过什么职务,做了多少年时间的新闻,发表过什么作品等等。我想凭我这点实力,当个编辑还成什么问题?
纽约有3家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还有加州的《国际日报》、《神州日报》在纽约设的记者站。当然,也有一些小报。我打听到《侨报》的观点是倾向中国大陆的,便决定到《侨报》去试一试。
电话联系上《侨报》郑总编,他让我把简历传真过去。3天以后,我打电话问老总,对方回答:“刚收到,我们研究研究再通知你。”一个礼拜后,我再打电话,郑总一听,马上说:“编辑部人手够了,现在采访部有一空缺,到社区采访,但要会英文、粤语,还要有身份。”我一听,心凉了半截,我英语差,粤语又不懂,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合法打工身份,即使编辑部有空缺,我也无法进去。这时,我联系的《国际日报》老总来信,叫我到加州总社去应试。我不敢冒这个风险,陪了钱不说,还得耽误这么长时间,而且到头来很可能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开始死了这条心,寻找另外的打工途径。
一天,在报上看到一则小广告:“工作机会:美国一大公司寻找人才,月薪高,有升迁经理机会。不需英语,只要勤劳吃苦即可。”我赶紧打电话到公司,接电话的是一位小姐,声音很甜,她约我第二天中午3点与主管中国事务的梁姓经理见面。放下电话,我心里充满了希望,但又有点纳闷:到美国大公司工作,不谙英语,行吗?
公司位于皇后区74街的一栋10层大楼里,年轻的梁经理接见了我,让我先填张表。填好后,梁先生说:“我们公司准备在华人市场打开渠道。你做过记者,我想你很适合这份工。3天后,你来培训,具体怎么操作,我们会在培训会上讲。”然后告诉我底薪是跟业绩挂钩的。”我一听,知道是推销产品,顿时没了兴趣。
如此的招工,我应试了几次,均无果。甚至有一次某中国公司准备招收我,结果又因我没有打工卡而告吹。
最后,我在人人介绍所,花60美元手续费,找了一份“跟车送衣工”。周薪240美元,早上8点至晚上8点,12个小时。因为这种工是不需要身份的,同最苦最累的餐馆、衣厂工一样。
我开始了真正的打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