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职场故事5篇汇总
身处职场,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励志的小故事来激励我们前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意外
张云是一名普通的仓库保管员。每天她都会看见从大楼里进出的公司管理员,穿梭于公司的各个部门之间。张云很羡慕,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然而,张云沉醉在那个她向往的梦里还没有醒来,却发生了一次意外。
那天上班,张云感冒咳嗽得厉害,忍不住弯腰剧咳起来,一直身跟刚进门的维修工人碰了个正着,将那人手里的一个设备配件碰掉在地上,摔坏了。
张云翻开刚来上班时填写的移交清单,那上面标明的价格足以让张云把三个月的工资填上还不够。张云心里明白,按照公司现在的仓库物品领用制度,她可以开一张公司内部设备配件领用单,再去维修班找个熟人签个字,就没她什么事了,而且对于整个公司来说,这只是微乎其微的一个损失。
但张云没有那样做,她在月底的仓库物品库存报表的附言上这样写道:不管这是意外还是事故,“责任”是用“推卸”消灭不了的魔鬼,所以我选择了承担,哪怕我为此付出了三个月的汗水与时间,但在今后漫长的一生中,我会因为自己的问心无愧而走得很稳。
意外过去,张云依旧爱看办公大楼,依旧做着她的梦。直到有一天,拿着文件的管理员拿了一份属于张云的文件给她。张云接过文件,苦笑着打开,她知道这种事多半是写检讨、扣奖金之类的处理。文件是用一张A4纸打印的,上面这样写着:设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一个微小的部件,同样,一个公司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员工的真心努力。我们相信,如果你是一个管理员,就算你不能处理你所面临的管理问题,至少你能让我们听见真实问题的发生过程,这样我们处理的结果就比“推卸过程”要简捷并有效得多。所以从明天起,欢迎你进入公司管理层这个队伍。下面是公司董事长的亲笔签名。
故事二:力取“敲门砖”
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刚拿到律师资格证书的大学生很偶然地听说司法部正在北京举办中国首期证券资格律师培训班。他知道,证券市场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拥有证券从业资格的律师在中国还没有,如果能拿到这块“敲门砖”,意味着与成功近在咫尺。
第二天,他和两个同学找到司法部。当他们向主管培训班的处长说明来意后,处长耐心而坚决地说:“第一批参加培训的都是资深律师,是经过各省层层筛选审批产生的,而且每个省只有一两个名额。你们是没有机会的!”
三个年轻人沮丧地走出司法部大楼,可那个大学生越想越不甘心,便独自折了回去。他对那位处长说:“我想交钱旁听,可以给我一张听课证吗?”
处长两手一摊:“这个班没有旁听的概念!小伙子,以后再努力吧!”说完,处长就走了。
回到寝室,大学生还在为如何抓住这个机会而四处打探消息,同学们纷纷讥笑他痴人说梦。晚上,当大家到三里屯泡吧时,这位大学生独自找到司法部值班室,打听到了那个培训班的地址。
第二天早上5点多,大学生转乘了3辆公交车,早早出现在培训班所在的邮科院培训楼门口。可因为没有听课证,值班门卫不让他进,他只好在楼门口徘徊了两个多小时。快8点时,他发现楼门口有工作人员在搬培训资料,就趁门卫不注意,跑过去帮忙。从一楼到六楼,别人跑一趟,他跑三趟,挥汗如雨,不敢有丝毫倦怠。工作人员以为他是学员,也就没怎么在意。
就在这时,那位处长驱车到培训班视察,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大学生,忍不住笑着说:“你别这样故意感动我好不好?我就是让你旁听,但因为没有报批手续,即使你考过了,也不可能得到资格证!”工作人员恍然大悟,都被这个小伙子求学的精神深深打动,纷纷为他说好话。处长也心动了:“我们有话在先,拿不到资格证,可别来找我!”
三个月的培训,大学生很刻苦。考试揭晓,他得了全班第三名。全班58人,前50名就可以拿到资格证。
拿到成绩单后,尽管很无奈,大学生还是硬着头皮找到那位处长。对方一见到他,不禁苦笑:“你呀!怎么考了第三名呢,这叫我帮你不是,不帮你也不是!”大学生诚恳地说:“那你就帮我吧!我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望着小伙子不屈的眼神,处长终于被感动了,他当即向部领导详细汇报了情况。就这样,司法部指示湖北省破例为这个小伙子补办了手续。
拿到了“敲门砖”,正赶上湖北省的公司纷纷上市,而上市必须向有关部门出具拥有证券资格的律师意见书。当时在湖北省拥有资格的律师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那位大学生。
小伙子抓住机遇,两年内,为全国15家公司上市立下了汗马功劳,赢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武汉市第一个拥有高级轿车的大律师。
回首往事,他说:“当初,我也以为拿到资格证是不可能的事儿,但我不愿放弃机会,机会也就不愿放弃我了!”
故事三:辛酸的承诺
招聘会上,一家公司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填写一份表格,回答几个问题。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填写的求职承诺——
一、谈恋爱了吗?
我的EQ很低,对男孩子没感觉。所以,5年内保证不恋爱;5年后万一不慎恋爱了,保证5年内不结婚;5年后万一不得不结婚了,保证5年内不生孩子;5年后万一不小心必须生孩子了……那应该是45岁以后的事儿了吧,你们可以考虑辞退我了。
二、能喝酒吗?
25年来从来没有喝过酒,不过,如果工作需要,喝;不是工作需要,但领导有要求,喝;客户有要求,喝;有酒量,喝;没酒量,创造酒量也要喝;实在喝不下去了,吃解酒药,喝;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胡言乱语上吐下泻了,那也并不表示我不愿意喝,麻烦领导直接将酒灌进我嘴里,只要能灌进去,就行。只有一个请求,曲终人散了帮忙将我送进医院。
三、希望什么岗位?
我是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是管理学学士,英语六级,最好能在管理岗位;不能在管理岗位,做个打字收发的文书也行;不能当文书,在办公室扫地端水抹桌子打打杂也行;打杂不行,下车间到班组也行。
四、期望多少薪酬?
50万?想都不敢想;20万?痴人说梦;10万?绝不可能;6万,非常非常满意;4万,非常满意;2万,满意;1万?我知道不是月薪,是年薪,我也……满意。如果公司还有困难的话,打张白条,也行。
五、能出差吗?
短期的,可以;长期的,也可以。短途的,可以;长途的,也可以。与女上司一起出差,可以;陪男上司单独出差,也可以。有出差补助,坐火车住旅店下馆子,最好;没出差补助,坐驴拉车住澡堂子泡方便面,也没关系。
六、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我大学毕业两年多了,跑过几十场招聘会,投了几百份求职书,都石沉大海了。有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可我今天想说的是,这么大个地球,就不能给我一个支点吗?我只是需要一个岗位啊!给我一个岗位,让我养活我自己吧!
故事四:面临拒绝
我在大学学的专业是环保。毕业之后,费尽千辛万苦,也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于是,自己只好试着改行。
那一次,我犹豫了很久,终于决定去一家刚入驻这座城市的大型家电集团公司去应聘,这个大名鼎鼎的家电集团公司需要12位区域销售经理。看到招聘要求时,我忽然感觉有些失落与绝望:需名牌大学营销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市场营销经理职业资格证书……
一番犹豫后,我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招聘现场,然而眼前的情形再次让我汗颜了。尽管招聘要求如此之高,但是来应聘者依然不少,而且其中大部分人都手持相关专业的证书,相比之下,我的优势显然不突出。排在队伍中间,一种焦灼感包围着我。
接下来,我看到很多人刚踏进办公室几分钟,就红着脸走了出来。有一个人甚至满脸愤然,拉起在排队的一个人的手,苦笑着说:“走,兄弟,这不是我们来的地方……”我仿佛明白了些什么……
一个多小时之后,应聘的潮水迅速地退却下去,轮到了我。我心中忽然升起一种悲壮的感觉,我挺了挺腰,然后勇敢地踏进了招聘办公室。我看到了里面几个似乎有些不耐烦的招聘官。我微笑着问候了一下,然后将简历递了上去。招聘官接过简历一看,摇着头递还给了我,对我说:“你拿回去吧。”
我佯装困惑地问道:“请问我的简历有问题吗?”
招聘官极不耐烦地说:“你肯定没有认真阅读我们的招聘广告,你的学历和经验与我们的要求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你知不知道认真阅读别人的广告介绍是一种尊重……”
此刻的我,能清楚地从对方的口气中感觉到一种傲慢和轻视,但我依旧笑着说:“我的确很认真阅读了你们的招聘广告,我也想请你们认真阅读一下我的简历,这对我不仅仅是尊重,也是我的荣幸,或许听我认真介绍,你们能了解到我更多的长处……”
招聘官依然有些不屑,但已经不好拒绝,靠在椅背上漫不经心地听我说着自己的想法,时不时地也与我辩驳几句……
直到二十多分钟以后,一位招聘官看了看表,终于微笑着叫我停下,然后收起了我的简历。另一位招聘官直接告诉我,明天就可以来公司报到了。
我就这样意外地进入了这家公司,甚至自己也不明白招聘官到底看中了我什么,我清楚自己的介绍也并不是那么精彩,并不值得所有的人给予赞许……
后来,我从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口中得到了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其实对文凭要求并不是那么高,只是他们故意把要求提高而已;他们的拒绝甚至讽刺打击也是假的,他们需要能够经得住别人的拒绝、勇敢推销自己的销售经理,因为在营销过程中,永远都充满着拒绝……
也正因如此,他们最后招聘下来的12个销售经理,都是在他们的拒绝中能够坚持到20分钟以上的人……
我终于恍然大悟了,心中升腾起一种幸福的感觉。后来,在给自己的业务员讲授营销之道时,我总不避讳地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你们将面对无数拒绝,但没有人能够最终拒绝一颗强韧的心。
故事五:寻找平凡的起点
他是报社的资深记者,那天采访,领导安排他带个实习记者。
是个年轻男孩儿,刚读大四,新闻专业,神情略显紧张严肃,目光中充满跃跃欲试的自信,照相机录音笔准备齐全,很像他当年的样子。
他笑笑,带男孩儿出门。
是采访市里几个著名企业家,这样的采访,也只是走走过场,企业家的各种资料齐全,回来一整理即可。所以,采访过程,他只是象征性地说几句。却没想到那个男孩儿比他要认真,拍照、提问,一丝不苟,甚至准备了详细的提问提纲。
他理解男孩儿的热情和冲动,所以索性找了借口去到旁边休息,把时间都给了男孩儿。
终于,男孩儿采访完毕,兴冲冲地跑到他身边。他也不多问,带着男孩儿回报社。
回去的出租车上,男孩儿似乎意犹未尽,说着那几个企业家的成功人生。下意识地,他回了一句,是啊,人家命好,运气好,个个有钱有名气……口气,是无奈,也是颓丧。试想,在他们人生的光环下,有谁不抱怨命运的无奈呢?
不料,男孩儿却说,我们也还有机会啊。
他笑起来,分明是嘲笑,嘲笑男孩儿的天真。机会又不是大街上的馒头,谁想买谁买,谁想要谁要。
男孩儿却根本不管他的嘲笑,依然兴奋地说,我都问过他们了。那个做房地产的张总,他像我这么大时,还正在工地上打工呢。那个食品集团的阿姨,她说像我这么大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服。物流公司的陈总,24岁时还在部队开车。对了,还有那个开酒店的何大哥,他说他考了三年大学才考上,像我这么大时,刚读大一,学校也不如我的好……男孩儿说,看,他们在我这个年纪,都不如我呢。所以,他们也不是天生就成功的;所以,只要我努力,我的未来,也有希望和他们一样……
他愣住了。他没想到男孩儿会做这样的采访,更没想到,男孩儿会在采访后以这样的方式比对他们的人生过程。而这样关于企业家的采访,之前他做过很多,已经驾轻就熟,都是采访他们的成功。每次采访完,也都会有同样的感触,觉得他们是得了命运额外的眷顾,于是羡慕,甚至有一点儿嫉妒,为此,心底甚至多了一些自甘认命的颓废。而这个男孩儿,心境却和他截然相反。其实,他也不过比男孩儿大四五岁,过了这个冬天,也才刚刚28岁。他忽然意识到,很多现今的成功人士,也许在他这个年纪都不如他。只是长期以来,他看到的只是结果,而男孩儿找的,却是一个平凡的起点。
那天,面对身份是实习记者的男孩儿,他感觉到了深深的惭愧。回来后,他改变初衷,重新策划了这次采访的主题,协助男孩儿一起完成了男孩儿的第一篇采访稿:《在我们这个年纪》。他想从此以后,他将以年轻的心态,重新正视他人、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