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4篇
阅读职场故事也是吸取经验的一种方式,工作中感到迷茫了拿出来看一看,也会有很大收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美国最受尊敬职业排行榜
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所14日公布的职业“诚实度和伦理度”排名显示,以护士为首的医务工作者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
盖洛普电话调查了1009名成年美国人。盖洛普罗列了23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职业,询问人们对这些职业“诚实度和伦理度”的看法。
结果发现,白衣天使受到最广泛的尊敬。5个美国人中,有4个认为护士的职业道德“高”或者“非常高”。只有2%受访者对护士评价不高。
盖洛普说,在连续八年“诚实度和伦理度”调查中,护士均占据榜首。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看来对医务工作者普遍感到满意,职业道德评价最高的前五名均为医护人员。除护士外,药剂师获得73%的满意评价,兽医为71%,门诊医生为69%,牙科医生为62%。
当然,并非所有医疗工作者都受到广泛好评。精神病学医生和理疗师只分别获得38%和36%的受访者肯定。
与护士相比,只有7%的受访者对汽车推销员打出高分,高达55%美国人对汽车推销员的职业诚实度亮出“低”或“非常低”的评估。
职业诚实度排名较低的还有广告从业人员(11%)、保险推销员(13%)、国会议员(14%)、证券经纪人(17%)、律师和经理人员(18%)。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信誉度也不太妙。只有22%的受访者打出高分,在被调查的23个职业中,排在第13位。
其他排名较靠前的职业还包括技术人员(61%)、大学教师和神职人员(58%),以及警察(54%)。
故事二:老白领的外企生涯心经
在外企,用西方的头脑思考
Philip 某美国公司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
成功关键词:机遇、思维、压力、自信
和很多早期进入外企工作的白领一样,我也是学“洋文”的。其实毕业的时候我心里也有过挣扎: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工作?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明智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中国在改革开放,而我在国内的职业生涯也就随着国家的一步步开放而发展。所以我经常对别人说,我能取得一点点成绩,和抓住了发展机遇有很大的关系。
进入美国公司工作,我不仅了解、接触到国际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让我感想最深,也是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用西方的思维对待工作和身边的人。美国公司强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会让你在工作中充满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也是你工作的动力,因为在外企,和压力同时存在的还有发展的机遇。
在外企工作,一定要有自信,并且在工作中把自己的自信表现出来。有的时候,老板的信心就来自于你自信的表现,不管是在开会的时候还是在向上司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只有对自己的观点表现出充分的自信,你才能让老板相信并支持你的观点。
人做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
聂恩兴 三宝麟国际集团业务发展总监
成功关键词:专业、情商、把握机会可以说我是“时代的产物”吧。
我毕业的时候中国刚刚开放,外语人才不是很多。那时候我们真的很幸运,仅靠外语这一块“敲门砖”就可以进入外企,现在不同了,你不仅要外语好,而且要精通专业知识,对行业情况比较熟悉,还要再加上一点点运气。
后来我先后在日本公司、欧美公司任职,主要从事的是销售、贸易工作。我觉得,不管做什么,每干一样工作都要把它做好。外面的机会多的是,关键是要把握住你面前的工作机会,干一行就要专一行。
想要把工作做好,能力是一方面,和别人的关系也很重要。就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的智商很高,但是你的情商在哪里?”在外企工作,无论是和外国人还是和中国同事打交道,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要和他们相处好。和外国同事相处,就和学外语一样,首先要了解别人的文化,在工作上多为他人着想。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外企里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的大学学历又算得了什么呢?大公司的老总们,不一定是公司里最聪明的,但是一定是最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所以,人们说,“人做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这里的做人,就是指提高自己的情商吧。
职业规划与企业要求相吻合
Oscar 某法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成功关键语: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
20世纪90年代初,我本科毕业,班上的大部分同学都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我选择了留在学校继续读书。拿到硕士学位以后,我顺利地进入了大学所在地的一家德国公司,做过行政经理助理,也管过销售,最后,在上司的建议下,我才转行干了HR。当时公司的老板说我外语好,有和别人沟通的优势,又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做HR一来可以满足公司职位的空缺,二来也可以发挥我自己的特长。
刚走上人力资源总监的位置不久,我就面临着裁员和降薪两大难题。当时公司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和降低成本,需要裁掉近1/5的员工,有的员工还要接受降薪的待遇。那个时候我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脑子里总是转着这两件事情。由于对HR工作还不是很有经验,我深入研究了相关的法律,并且经常向公司的律师咨询,和公司的高层接触。那个时候,很多员工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很多人到我的办公室要求得到解释。我只能不厌其烦地向他们一个个地进行解答,并且还要在对话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语言。人都是逼出来的,那时侯就是逼着我去研究自己的工作,逼着我去努力适应新工作的要求。
现在我每周还要去参加MBA的课程的学习,在那里也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HR的课程,这对于已经有了工作经验的我来说是再好不过了。在外企工作,你不主动地进修、学习,就一定会被淘汰。
靠讲信用激励团队
Ivan 某日企高层管理人员
成功关键语:团队的力量很重要
刚进公司的时候,我从进口商品市场助理的小职位做起,由于商品知识丰富,上手很快。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和客户沟通,因为我会脸红,常常很多专业知识不能流利的传达给客户。之后我向一些同事讨教,学习了一些推广知识。由于工作表现一直良好,得到老板的赏识,在公司转型的时候,升职成为市场主任的职位。当时对于一些销售流程业务虽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其它的工作都已经得心应手。我的优势就在于熟悉客户,熟悉市场销售。
我认为工作上要有良好的业绩并不是个人的事,是整个团队的事。因此,如何激发整个团队就成了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守承诺,讲信用,答应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对于团队,我不强制大家去做什么。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确保自己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可能去要求别人,才可能去影响团队其他的成员。功劳是整个团队的,不是我个人的,失败的责任也应该由我来承担,因为我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这样一来,我们的团队才有干劲,我才能够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信任和尊重。对于如何和老板打交道,我个人的亲生经历是说实话,对你的老板说实话。公司有问题,就一定要告诉你的老板,向他坦白你的想法,当然还不仅仅是工作方面的沟通,如何保持和老板逐步深入的沟通也是让老板认识你、信任你的好方法。工作方面,你要想老板之所想,很多时候要想在老板前面。这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对工作投入和负责的表现。我从来没有认为现在的职位有多高,也不奢望将来还能升到多高,我只是在凭我的良心工作,享受着我的工作,舒畅的过着我的每一天。
故事三:一个小老板的自白!
前几天和几位开了公司或公司合伙人的朋友聊天,目前他们都在不同行业忙着自己的事情,这次碰碰头,主要交流一下感情与思想,聊着聊着就说到公司上的管理上来了。打拼了这么几年,大家公司都发展得不错,对小公司的利与弊都算看得清楚。
的确,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小公司有小的好处,“船小好掉头”公司的经营相对灵活,员工接触业务比较全面,职业成长性较好,但也有难处,他们比较头痛就是公司的管理上的一些小细节问题。说起来,公司员工也是跟你一起创业的人,既想留住人,又想不因为某些财务上出现问题而让员工之间的伤感情,如果单凭感情用事的话,公司管理上迟早会出问题的。怎样才能解脱这方面的苦恼呢,在这里我给大家支个招。
做过老板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招聘财务人员的时候都想招个本地的人,还要有人担保之类的,算起来一个小公司也就是那么几个部门,业务、财务、库管等,如果被一些小小的事情耽搁,看起来事情小,但是损失也是比较大的。前几年我也经常被这样的事情所苦恼。后来,发现要想做到这一点也很简单,关键在于能够有个好的帮手来打理公司上的这些细节。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用了管理软件,别小看这个玩意儿,还真的让我省了不少的心,后来也没太大的烦恼,顶多是公司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后,把管理软件的版本升升级之类的就行。个人对管理软件也没有特别的偏好,只要好用就行,本人是做北京服装生意的,现在用的是任我行公司的管家婆管理软件,在同行之间都有很好的口碑,个人也觉得很不错,介绍给大家。
一个不是很大的老板,在我们之中大多数人估计整天做着的就是跑业务和管帐,整天想着这个月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费用;今天的营业收入是多少,支出又是多少;这个业务员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费用;库存有多少,是积压了,还是断货了?整天管帐算啊算啊迷糊得不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店铺或者公司的老板如果成天为着这些财务业务而忙个天昏地暗,被搞得头晕脑胀,还能谈得上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明确的判断和制定正确的决策么?如果有,那么我也觉得他为什么不能使自己轻闲起来,做个悠闲的老板呢?
总的来说,有了合适的管理软件,我们可以做到“难得糊涂”,想要知道这几个月来的营销情况,例如想知道A业务员这几个月来的销售业绩,只需输入他的名字一调就全部出来了。等等等等,这样心中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了个清楚的了解,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把握住大方向上的问题,小事情自会按照它该走的方向上走,更可以有更好的时间与精力去广交朋友发展生意。
个中滋味,也许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得出来。
故事四:五位高级白领的有趣牢骚
“我要有钱,我就开出租”
龙某,33岁,专业审计师,曾长期就职于“四大事务所”之一,现任国际大型企业财务总监
等我发财了,我就开出租车,不在乎每天赔“份儿钱”,就图一“乐儿”。天儿好的时候,出来拉活儿,天儿不好就在家呆着。中午跟‘的哥’们吃驴肉火烧、刀削面。在车里听够所有的评书和相声。我每天专门在国贸门口‘趴活儿’,凡是赶上有那种看上去很“事儿”的人在车上讨论什么财务规则、融资技巧、上市策略之类的,我就给他们指点一二。遇上那种说话加英文单词的,我就拿纯英文灭他。总之,我要给北京的出租车界挣足面子,让国贸这楼里人模狗样的,全都自惭形秽。“
等我财发得更大了,我就让我老婆也开出租去。
“我现在最烦的两个字,就是‘大气’”
罗某,27岁,知名媒体集团广告创意总监
我现在最烦的两个字,就是“大气”,千万别跟我提这个词。什么狗屁不懂的人,都拿这俩字儿说事儿。就好像说别人不‘大气’,就能证明自己特有品位、特上档次、特受过教育了。这两个字,简直成了‘安全牌’,不论多傻X的人,只要打出这张牌:“这个设计,还不够大气”,就算有理了。就跟前两年“品味”这个词似的,多没品味的人,也敢说别人没品位。
客户的公关,典型小家碧玉,嗲声嗲气,愣说我的设计不够“大气”。装什么呀,她自己跟“大气”一点边儿都不沾。产品是个破擦脸油,怎么大气呀?那包装,明显“金玉其外”,炒作概念。结果按她的意见,左改一稿、右改一稿,越弄越“小气”。她还做不了主,最后拿给大老板一看,满拧。还得用最早我做的第一稿。这时候她准保还有理,责备我,说最后这稿怎么能做成这样?第一稿多好呀,多“大气”呀!
最恨这种客户,创意要大气,设计要大气,版面要大气,公关活动要大气,给预算的时候呢?比谁都小气。
“先哲总结好的瑰宝你不用,瞎分析什么?”
赵某,32岁,某世界10强公司高级经理
在公司这么多年了,再难的业绩指标都不怕,就怕空降一个“常青藤”学院派归来的当领导,天天让你用各种“模块”、“理论”、“工具”分析,事情准保又慢又不靠谱。
最近我就摊上这么一个上司。他要干什么,我一不同意,他就拿出一个MBA的“职业经理性格分析”,让我填,填完跟他一块儿分析。花一下午功夫,分析的结果,无非是,我要不同意他说的方案,我就“在性格上不是一个最理想的、有进取心的经理人”。老大,我也是硕士,你吓唬谁呀?有本事把我撤了你自己背任务!
他曾经跟我说,当时他决定是否娶一个女孩的时候,就是很冷静地在纸上列了两栏“Pros”和“Cons”(好处和坏处)。我很同情那女的。
其实,中国书里面这样的哲学多了。有这功夫,多看点儿古书多好。什么“潜龙勿用”、“欲擒故纵”、“知己知彼”、“螳臂当车”,无非都是用人和做事的道理,四个字儿、四个字儿的,多好背呀。每四个字儿,都够您那表格分析一天的,也够写本儿MBA教材的。先哲总结好的瑰宝你不用,瞎分析什么?再开会,我准备带着《三好生守则》去。
“那是人生出来的孩子!不是超市买的猪肉!”
李某,28岁,著名杂志编辑
我们的校对,是国有体制派给我们的“镇宅之宝”,除了字典和我们编的稿子以外,从不读别的书。校我们的稿子,只要字典里没有的词,她都算错,弄得稿子一点儿语感都没有。有一回编我的稿子,非得把“麻省理工大学”改成“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显示她地理知识牢靠,闹得那“麻省”毕业的被采访人投诉,说我们篡改了学校名称。
还有一回,文章里说一个女名人“生了一个七斤半的大胖小子”,愣让她给改成“生了一个三千七百五十克的大胖小子”了,还提醒我们要注意,国家提倡使用国际度量衡。天哪,那是人生出来的孩子!不是超市买的猪肉!
“风暴后的头脑,是重灾区。”
张某,31岁,世界顶尖咨询公司资深经理
收到一个什么案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轮“头脑风暴”,这是很多美国公司的作风,那意思是让你冲破陈规,发挥创造性,集思广益。在美国还有这么一种“潜规则”,就是一个人要是在头脑风暴的时候老不积极,那他就好景不长了。说得不靠谱可以,但不能不说。结果,弄得很多全无经验、新入职的孩子们全都争先恐后地满嘴跑汽车。我在美国的时候就对此深恶痛绝。
现在这个毛病传染到中国来了。要命的是,孩子们从小受的教育是“三思而后行”和“慎言”,所以真逼着他们胡诌,他们诌得还真“糊”。我跟老板们“风暴”一轮之后,回来还得跟自己的团队“风暴”,一天时间经常就这么“刮”没了。“风暴”刮到晚上,本来方向明确的人,全都不明确了,谁也说不清到底哪个方案好。我的总结,就如同风灾后的重建,总结完再问手下的小经理:“明白了么? 明天出个策划案给我。”她满眼迷惘地回答:“明白了。”第二天一看策划,跟飓风吹过的新奥尔良没什么区别。
风暴后的头脑,绝对是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