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励志 >

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2020合集

时间: 芷晴2 职场励志

职场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工作中感到迷茫了拿出来看一看,也会有很大收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只因早到

这些好处的获得,只因别人还在路上,甚至还在床上时,她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抓住飘过眼前的每一个机会。

当颖芸的同学在为饭碗苦苦挣扎时,她已顺利地完成了由求职者、打工仔到白领的过渡。有人欲探得其中奥妙,她却说,其实挺简单,只因提前半小时。

做管理工作的父亲经常对她说:“凡事要抢占先机,不妨比别人提前半小时。”她对父亲的话并未十分理解,但她却记在了心上。

一次某知名企业登报征聘办公室文员,广告才登了两天,应聘的履历表就如雪片般地飞来。公司经过初步筛选,总计发出了15份面试的通知书函。要去公司应聘的那一天,她按照父亲说的,提前了半小时到公司。她在公司的人员还没有开始上班前就在公司门口等待了。她不知道公司担任面试的主管是谁,但她想自己可以在面试之前和陆续到公司上班的人员亲切地打声招呼,这样,她便能让他们建立起对她的好印象。结果,面试时她果然被录用了。人们都说她太幸运了,凭她的条件,只能算是中下,不可能被录用。

进公司后,她更是天天提前半小时到公司。当她走到公共汽车站时,发现等车的人不多,上到车上,又发现有许多空位,比平时惬意多了。而且,由于还没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没出现堵塞。她坐在车上时,就把一天的工作理了个头绪。进到办公室后,她就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当同事们匆匆忙忙地打卡、手忙脚乱地开抽屉时,她已经开始工作了,接下来的工作是有条不紊的。往往不到中午的下班时间,她的工作计划就提前完成了。

一天总经理因为要谈判,早晨比平时来得早,而他的秘书又还没有到,颖芸便主动上去问总经理需要什么帮助,并且替总经理泡了一杯咖啡,加两块糖和一匙鲜奶油。总经理很奇怪,说:“你怎么知道我的爱好和41

习惯呢?”

颖芸甜甜地笑了一下,调皮地说:“我在接到面试通知后,就从网上查阅公司的有关资料。上班后,我花了很多的心思去观察、记录公司中每一个重要人物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流程,爱好与习惯。比如我还知道你到了下午3点,要换成安溪的铁观音;如果你情绪不好,应该递上一条冰毛巾……”总经理笑了,说:“你还真有心啊!”

颖芸进公司一年后的一天,总经理的专任秘书突然发生车祸,严重的伤势在短期内无法康复,而工作必须立刻有人接手,争取这个位置的人很多,有老员工,有关系的,还有条件很好的,但总经理的执拗脾气和工作习惯,可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适应的。没想到,人事令发布,最终选中的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颖芸,真是羡煞了众人。

担任总经理秘书后,颖芸依然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公司。一天,公司请来的台湾咨询公司顾问老师本来中午才到,可是他临时改变了行程,早晨就提前来到了公司。此时公司接待人员还没有上班,她了解到老师昨晚为了赶行程,没有休息好,于是她赶紧与总经理联系,接着按照惯例给老师联系好了宾馆,招待老师吃完早餐,使老师上午好好休息了几个小时,下午上课时精力充沛。

后来公司按照咨询老师提出对公司的整改计划,对部门进行重新调配,对人员进行重新调整和安排,老师向总经理建议由颖芸担任业务部经理。

就这样,颖芸成了公司提得最快的职员。这些好处的获得,只因别人还在路上,甚至还在床上时,她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抓住飘过眼前的每一个机会。颖芸说她很感谢她的父亲,是父亲教会了她抢占先机,掌握时间和命运的主动权!

2、卫氏跳槽学

38岁的卫哲,现任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作为中国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之一,仅仅十多年时间,他像坐火箭一般完成了“从士兵到将军”的职务升迁。他的职场生涯,被无数白领尊为“卫氏职场史”,曾得到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的高度评价。

初入职场:秘书脑袋里装着老板思维

卫哲1993年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之后,第一份职业是在曾被称为“中国证券之父”的万国证券公司总经理管金生身边做秘书。

作为秘书,老板的生活琐事都要打理好。在端茶送水这样的小事上,卫哲揣摩出很多技巧:老板讲话讲得多,倒水就得勤快一些,但是老板讲话很有激情的时候,又不能上前打断;什么时候只倒水不加茶叶,什么时候该带茶叶进去……都得琢磨。

在许多极普通的事上,卫哲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为老板做口译,如果逐字逐句地直译,其中一些信息对老板并没有用处,尤其是在商业谈判中,对方言语中流露出来的倾向远比表面意思重要,但是许多翻译却在翻译过程中,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给剔除掉了,卫哲却从来不这样做。很快,他的翻译获得了老板的肯定。

秘书工作很繁琐,卫哲却在很多细小的事情上学到了管理知识。比如文件的摆放,一般的秘书会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文件放在老板的桌子上。卫哲的做法不一样,他会按照自己理解的重要性来排序,并且找出文件之间的关联性,把内容有关联的文件放在一起。

“不这么做,并没有人认为不对,但如果能为老板的工作提高效率,那就是秘书分内的事。”卫哲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以老板的视角,而不是以老板秘书的视角来看那些文件,你也就学到了一些管理者的经验。”

当他把这些细节都做好的时候,老板知道,让卫哲再做复印倒水剪报等工作,就是屈才了。

管金生开始带着他出入高层。卫哲24岁时,就出任了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总部的副总经理。

职场十多年: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

当上副总经理后,卫哲没有满足,反而觉得有些不安。他总是问自己:“你真的有这个能力吗?”最终,他决定“刹车”,去另一家公司学习点东西,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比如财务管理。

1995年,卫哲去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他主动提出:“我需要一个尽可能低的职位。”最后,他自己挑了一个财务顾问的位子。

从万国的老总级人物,到在普华永道被将近30个人领导着,卫哲丝毫没有感到委屈,他反而很高兴,因为有相当于将近30个老师可以教他。

很快他在永道脱颖而出,从一般的财务顾问到经理,再到总部高级经理。

2000年,卫哲又发现了自己职场规划中的第二块短板:执行力。他因此去了百安居:“从资本市场走向零售行业,是为了弥补执行力的短板,有些短板不能等到影响工作的那天再去弥补,那就太迟了。”

在这个全新的行业中,卫哲再次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仅用了一年时间,他就升任为百安居中国区总裁。他在百安居的七年时间里,百安居成为中国第三大外资零售企业,年营业额达到了近10亿美金。卫哲本人也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零售连锁十大风云人物”之一。

但2006年7月28日,卫哲选择了离开:“我问自己,该补哪块短板了?”

这年11月20日,卫哲空降至阿里巴巴。“我来阿里巴巴,是弥补电子商务短板的。”卫哲很清楚,“2l世纪,任何一家企业要成功,都离不开互联网。”

“卫氏跳槽学”成为职场经典

从万国证券到普华永道,从百安居到阿里巴巴,卫哲的跳槽可谓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这种跳槽路线,一方面拓展了他的职业范围,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他原来职业中的经验和资本,成功地抓住了金融、零售、互联网等一个个在中国新兴的行业浪潮。

卫哲把自己职场跨越的成功归结于他的眼光。“我总是以发展的眼光去衡量职业、衡量得失。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是降职减薪,但我很有自信,基本上进去6个月后,拿的就会比原来的高。”他透露自己的跳槽秘诀是:“经理人在跳槽的时候,不能全部放弃以前的经历。我从证券行业到咨询公司,从咨询公司到首席财务官,从首席财务官到总裁,都有一些关联,跨度并不很大,但又并不重复自己的老路。

“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这是卫哲的十字箴言,也是他跳槽时的最低成本。

卫哲用四大名著概括了一个成功企业要走的四个阶段。

人生的第一阶段首先从《水浒传》开始,“脱颖而出,打破常规”。也就是说,人要想成功,第一阶段是你首先要走出来;第二阶段已然形成《三国演义》之势,企业和个人都有了一定的规模,有了强劲的对手;第三阶段就像《红楼梦》,有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需要管理;第四阶段就是《西游记》,凡间已无事可做,企业和企业家都进入了一个取经、传经的阶段。对一个企业来说,什么时候从国内走向海外,什么时候就进入《西游记》阶段了。

卫哲说自己终将进入人生的第四个阶段,他计划45岁退休。退休以后,他要学《西游记》里的唐僧,去取经、送经——他希望把自己在商海打拼的经验和教训、失败与成功,以及管理上的心得体会,传递给更多的职业经理人。

3、小池塘 大池塘

主持人立即对3号发问,“请问你连小池塘的大鱼都不愿做,你有什么资格进入大池塘呢?”

跳槽面试失败那晚我下班回家,打开电视,想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忽然一档精彩的电视节目吸引了我。

那是一家国内有名的汽车工业企业与电视台合办的一场现场直播的招聘会——高薪招聘部门营销主管。担任评委的是来自这家企业的高管。

最后一轮是答辩。三位应聘者都知道,这是考验自己的最后时刻了。评委首先问了三位应聘者同一个问题。“你们都是所属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你们上有老总,下有部属,请告诉我们,在离职书上你们是如何写离职理由的?”

1号应聘者复述了自己在离职书上大段大段的话,称自己多年来努力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缺少满足感;3号抒发了自己为了个人前途而勇往直前的决心;轮到2号回答时,他不慌不忙地说,“我还没有辞职。”

评委感到有些意外,“你来应聘,公司老总和同事知道吗?”2号答道:“我来前早就告诉了他们,我要来应聘,他们都支持我来尝试,并会观看本次招聘节目。”评委继续问:“假如你要离职,你该怎么填写离职理由,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2号答道:“我要进这家企业。”评委们点点头,对目标明确,拥有良好人缘基础的2号表示满意。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不被录用,你该怎么办?”其中两位应聘者信心十足,称将寻求下次的应聘机会;2号的答辩又让前两位大跌眼镜,“我将继续回原单位上班。”

对第二个问题,评委们没有作评,而是请节目主持人出了准备好的第三道题。

“你喜欢做小池塘里的大鱼,还是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请说明原因。”

1号、2号迅速回答,愿做小池塘的大鱼,因为小池塘里大鱼能够有机会在较高的职位上得到更多的锻炼;而大池塘的小鱼则因为鱼的群体大,人才竞争惨烈,获得晋升的几率很少;3号也脱口而出,愿做大池塘里的小鱼;因为大池塘的环境更能挑战人,可以向优秀的人才学到更多本领。

主持人立即对3号发问,“请问你连小池塘的大鱼都不愿做,你有什么资格进入大池塘呢?”

尖锐的言辞让3号立即哑口无言。

主持人接着向1号、2号发起进攻。“请1号、2号注意,这里是现场直播,你们的领导与同事都可能在观看这档节目,所以必须真诚地回答,你们现在应聘的这家有名的汽车工业企业与你们原来的企业相比是小池塘,还是大池塘?”

这是一个极难解答的问题,不管回答小或大,都将遭遇评委老师预先设定的陷阱。1号想如果回答是小池塘,不但自贬身价,还会让来自这家企业的评委老师难堪,自然难以获得评委的青睐。于是,为了表现自己敏锐的思维,1号抢先答道,“我们应聘的这家企业,当然是大——池——塘。”刚一出口,便觉得自己失言。主持人立即抓住1号的话柄反驳道:“可是,你刚刚选择做小池塘里的大鱼呀?而你现在居然想进大池塘工作,这不是自相矛盾吗?”1号被驳得面红耳赤,嘴唇蠕动了半天,也没说出话来。

这时,评委和现场观众的目光全都射向2号。都想看看深得评委们好评的2号如何解题。灯光下,2号显得有些紧张,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他延用1号的答案。“是的,我们应聘的这家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牌与科技含量,与我尚在服务的企业相比,它确实是‘大池塘’。但是——”

“但是什么?”主持人步步紧逼,不给人片刻喘息的机会。

现场所有的人都为2号即将作出的回答绷紧了神经,不少人认为他会像前两位一样出丑。但见2号临危不乱,灵机一动回答道,“但是——与日本的丰田、美国的奔驰等国际名牌相比,目前它还只是个‘小池塘’,我希望我有机会能与同仁们一道,将这个‘小池塘’做大做强,使‘小池塘’有一天能变成‘大池塘’,使这家企业走出去,从中国走向世界。”

2号精辟的言辞淹没在热烈的掌声中。他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应聘的这家企业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既保全自己原公司的形象,又给足了评委们面子,同时也渗进了自己的主观愿望,表达了自己宏伟的抱负、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让其他两位竞争者容颜失色。

评委最后评判的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小池塘、大池塘缘自《水煮西游记》里的一个培训故事,却难倒了具有相当实力的求职者。我忽然想,现代的职场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大池塘”和“小池塘”,充满了许多机遇和挑战,作为池塘中的鱼,我们可能永远难以预料未来会遇到何种困难,但如果想战胜竞争对手,在自己心仪的池塘中自由地游弋,除了学会游泳的基础本领外,更关键的是拥有看问题的锐利眼光,想问题的思想高度和应对问题的思辨能力。

4、一个人能值多少钱

一个从上海一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工作难找,最后来到一个建在偏僻乡镇的化工厂做了一名技术员。

看惯了大上海的繁华,听够了南京路的喧闹,享受过外滩上的浪漫,乍一到满眼稻田三面山的穷乡僻壤,年轻人感觉自己身上的血每天都像是放进了冰箱的冷冻层,怎么也热乎不起来。那一天,笑称自己是行尸走肉的他向一位老工程师大倒苦水。在他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慨万千的时候,老工程师把一张科学家最近测算出的“人”的物质含量的列表递给他:“算算看,你自己值多少钱?”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抄下了表上所列出的人体所含的化学和矿物质成分:5%氧、18%碳、10%氢、3%氮、1.5%钙、1%磷、0.35%钾、0.25%硫、0.15%铀、0.15%氯、0.05%镁、0.0004%铁、0.00004%碘。他把这些物质含量乘以自己的体重,再乘上所有元素当前的市场价值,甚至连人体含有微量的氟、硅、锰、锌、铜、铝和砷也换算在内,竟然发现自己“全身的东西”加起来还不到10元!而自己身上最值钱的皮肤,总面积约为16平方英尺,按牛皮的售价来计算,即每平方英尺约2元,价值为30元左右。如此算来,他的身体竟然才值40元上下!

“我堂堂一个大学毕业生,才值40元钱?”他大惑不解地问工程师。

“你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就相当于你体内所含的化学和矿物质成分,如果不与精神、意识和意志等糅合在一起,不在社会生活这个系统中发挥一个完整的‘人’的作用,那么,它作为物质的拆零价值就是这么贱,谁也不能例外。”工程师说。

5、真诚是面试的法宝

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最关心的事就是求职。据说求职面试有许多技巧,于是许多人去书店、上网络四处寻找应对措施和策略,还有的去向师兄师姐讨教面试“法宝”。

王鹏是众多求职者之一,和别人一样,面试之前,读过相关文章、查过不少资料、问过几个师兄。反馈回来的信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反而把他弄得有点不知所措。特别是那些“经典的特例”更是让他觉得玄玄乎乎,难道面试真的像故事里写的一样吗?王鹏设想了好几套方案,决定灵活应对,以“巧”取胜。

他要去的这家公司向往已久,因此做的准备也相当充分、仔细。终于轮到他了,人事部里只坐着两位考官。一位中年人先开口:“你的资料,我们大致看了,你在学校各方面似乎并不太突出,我们的看法正确吗?”

怎么也没料到,考官一上来就问这样的问题。王鹏镇定一下后回答:“是这样!也许我还不够努力。”连他也没想到自己答得如此之“笨”。接着年长者发问:“你为什么来应聘我们公司?其实出色的公司有许多,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试一试?”

可能还没从刚才的“口误”中回过神来,王鹏随口答道:“我大三时就看上你们公司了,它非常适合我。听师兄说,公司工资虽不算高,但给员工的发展空间大。如果不能被录用,我当然也只能到别处去碰碰运气。不过我是特别特别想进贵公司的。”

年长者示意下一位进来。王鹏离开时,颇感失落,因为他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极其不满,没想到会如此怯场和笨拙,所有的“设计”都没展示。当然他也没料到面试的话题这么简单。看来,希望微乎其微。

半个月后,王鹏收到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当时的感觉如同天上掉下了馅饼。后来,他才知道年长者是公司总经理,是他执意要录用他,理由很简单:这个小伙子真实、单纯,是块干事业的料。

真诚是职场面试的“法宝”,不少求职者缺乏的或许正是这种品质。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