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励志 >

职场励志哲理故事大全

时间: 芷晴2 职场励志

职场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工作中感到迷茫了拿出来看一看,也会有很大收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励志哲理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不必强求

公司招市场推广员,来应聘的人五花八门。其中,最让人费解的,是个从新加坡留学归来的男孩子。学会计的专业背景,加上新加坡留学的经历,放着大好的会计工作不干,却来应聘做市场推广员。

很不巧,今年的夏天高温天气特别多,那些成群招入的推广员也成堆地打了退堂鼓。那个新加坡留学生却每日神采奕奕地前来报到。有一日,实在好奇,趁他也在茶水间放水时,问他为什么放着炙手可热的会计师不干,要来做这压力大又辛苦无比的业务工作。他笑了笑,“因为我不是做会计的料呀。”于是更加惊讶了,既然不是做会计的料,为什么会去读专门的会计高校,然后还去新加坡专门进修会计。

“其实,我在新加坡并没有毕业,学了一年我便放弃了。”他很坦然,“父母一直觉得会计这行会很有前途,但事实上,我对数字非常厌恶。”他说着,还夸张地将五官皱成一团。

可是做业务毕竟也不是什么省心的事,而且又是自最底层做起。他笑道,“你的顾虑竟然比我还多,我这人天生喜欢结交朋友,又不受太多条条框框拘束。所以,做市场才最适合我。”

“你父母一定很失望吧?”我几乎能猜测出他父母的反应。

“也不是啊,他们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总算认识到凡事不能强求。”显然,他的退学和如今对工作的抉择,都曾经引起过轩然大波。不过,无论如何,他还是说服了他父母。

前两天,与业务经理顺道同行。路上,经理感慨,“不是我偏见,这个留过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肯吃苦,又会动脑子。”我微笑着没有接过话茬,但在心里,我明白,那和留学经历无关。真正的原因是,一个年轻人在选择人生的道路上,遵照自己的意愿,没有强求自己罢了。

2、赢得同情也是成功

经过几轮淘汰.小周终于脱颖而出,被一家单位聘用,试用期一个月。不过有个条件,一个月之内,必须说服一个“钉子户”搬迁,说服成功留下,否则走人。

经过了解,小周感到这是个很棘手的难题。聘用他的单位为建工程征用了一块土地,各种手续都办妥了,但迟迟不能开工,原因是在这块地里有户人家不肯搬迁。说是一户人家,其实只有老头儿一个人顶着两间破旧的草房。老头儿曾经是个红小鬼,没什么文化,脾气挺倔,组织上多次想照顾他,安排他住进楼房,他都拒绝了。土地被那家单位征用后,别人都搬走了,唯独他死活不肯走。单位多次派人来说服他,竟没有一点效果。让他搬进楼房,他说故土难离,给他足够的补偿费用,他说我一个孤老头子不需要钱,给他讲政策,他说别来这一套。人是去了一拨儿又一拨儿,结果通通败下阵来。

小周也头疼了,放弃,等于丢了好不容易找来的工作;要想留下,只有华山一条路,说服他。可是单位里那么多优秀的人包括领导都失败了,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怎么能成呢?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要到了。小周再电没有时间考虑了,这天,他轻轻地敲开了老头儿的门……大约一个小时后,小周出来了。

小周很高兴,立刻回单位向老板汇报。“老板,我成功了!”老板将信将疑:“我们那么多人用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搞定,你一个小时就搞定了?”小周开玩笑说:“那是你们太优秀了。你们虽然提出了许多丰厚的条件,从各方面表示了对老人的关心,可是老人不领情。利诱也好威胁也罢,都不能打动老人。你们始终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说你们太优秀了不为过吧?”

老板急于知道小周采用了什么办法,就问:“那你是怎么说服他的?”小周说:“我进门后并没说明来意,而是与老人聊天,并将话题引向他年轻时,老人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非常投入,我认真地倾听。最后我才说明来意,起先他也是不同意,直到我说了一句话,他考虑了足足10分钟之后就同意了。”“你说了句什么话?”老板问。小周说我是这样说的:“老大爷,您能不能替我考虑考虑?如果您不同意,那么,出了您这个门,我的饭碗就没有了。”

不用说,小周被留在了那个单位。他不无感慨地说:“看似山穷水尽,其实,只要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路,换一利-方式,很可能会柳暗花明。有时候,赢得同情比给予同情更为重要。”

3、电梯间里识人才

太平洋集团董事长严介和的办公室在公司大厦的10楼,他在每天上楼等电梯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员工和他一起等电梯,就在这每天的电梯时间里,他发现自己的员工一般分为三等。

第三等员工,他们往往是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自己按下自己要到达的楼层,比如5层,然后帮老总按下10层,等电梯先到达5层后,自己下去,电梯继续上行。

严介和认为,这种员工不知道老板的时间要比他重要,不会替老板着想,只顾自己,这样的人往往发展前途不乐观。

第二等员工,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自己明明要到达5层,但为了节省老总的时间,只按下10层,等到达10层后,看着老总下去,自己再按5层往下走。

严介和认为,这种员工知道为老板着想,但不会替自己考虑,不会表现自己,容易将自己埋没,因此,即使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很难有大作为。

看看第一等员工是怎么做的吧。他们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后,自己明明要到达5层,但为了节省老总的时间,只按下10层,但当电梯过了5层,继续往10楼上行的时候,再按下5层,等到达10层,老总下去,自己随电梯往下走。

严介和认为,这种员工虽然比第二等员工仅多考虑了一点,但就是这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得到上司的赏识。这种员工既为老板考虑,也为自己考虑,把自己的良苦用心及时地表现给自己的上司看,效果非常好,是他认为最有可能塑造为领导的人。

4、没有一个岗位是虚设的

我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公司规模不大,上上下下总共二十几个人。一周后,我已经能叫得上每一位同事的名字了,但我对公司越了解,就越觉得纳闷。

客服部阿庆,大字不识几个。平日里,不穿西装,不打领带,也不去拜访客户,整天叼着烟,在办公室玩游戏。

部门的业绩按月考评,连续三个月阿庆都排末位。但奇怪的是,老总遇上他,仍是一脸笑容,还主动给他递烟。后来我才知道,阿庆掌控着公司最大的一笔业务。那个客户是西北大汉,两年前在酒桌上跟阿庆一见如故。

其实阿庆只能喝一瓶啤酒,但就是讨人家喜欢,最后还称兄道弟。那西北大汉每年只需下一批订单,就能让公司吃上大半年。人家说了,只要阿庆在公司一天,就给公司下订单,阿庆不在了,立马撤单。老板就怕阿庆辞职,每天就跟哄小蜜一样哄他开心。

公司的保安老周,年龄四十开外,还是个瘸子。我总觉得,他在门房几乎形同虚设,倘若哪天来个强盗,随便一推他便倒了。

真是真人不露相。据说,老周退役后在街头摆了个鞋摊儿,无奈手艺粗糙,生意惨淡。于是,他找了十几个残疾人,联名上书市残联,要求得到安置。我们公司老板深谋远虑,抢先将老周挖了过来。

到了年末,老周就跟着公司财务去报税。他跟税务局领导说,公司照顾残疾人,多为社会做了贡献。还真别说。每年靠着他,公司免去了不少税,早抵过他微薄的工资了。

老板的秘书丽丽,是个极其难看的麻脸女人。每天也不准点上班,上了班也不工作,不是化妆,就是找女同事谈论服饰。就她这样的工作态度,还年年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但同事们个个对她服服帖帖,连老板都怕她三分。

这女人跟老板非亲非故,什么本事也没有,就一张嘴巴厉害。每年,公司的几个陈年债主都会来讨要欠款,老板便玩失踪,丽丽出面救场,一切驾轻就熟。没有人知道丽丽用了什么绝招,反正每次债主怒气冲冲地来,又心平气和地离开。隔年,丽丽故伎重施,并且屡试不爽。

司机小赵,5年的驾龄,仍分不清东南西北,更记不清单行道双行道。小赵才来半年,就撞了两次车,一次撞破了邻居的围墙,另一次撞断了一棵槐树。老板怕死,从不坐他的车,每次都自己开一辆“凌志”。在我看来,这个司机可有可无。后来我才知道,小赵有两个姐夫,一个在交警大队,一个在保险公司。公司里不少员工都有私家车,每年的违章、罚款、撞车索赔等事全揽在了他头上。老板笑着说。权当是公司派给大家的福利。

在广告公司待了大半年,我终于明白:老板用人,自有他的道理,没有一个岗位是虚设的。只要你能给老板生钱,或是省钱。

5、80后创业2.0

戴志康、李想、茅侃侃、高燃,四大80后互联网新锐“集体消失”了。

两年前,一群新新人类在商业舞台高调登场。这些出身各异的“80后”创业者们20岁前后独立创业,他们颠覆既成的游戏规则,以不可预料的方式崛起,三五年甚至两三年就可以带领着数十、上百人的团队,拥有了千万、甚至过亿的创业财富。

不过现在,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把自己“隐藏”起来。“我们并没商量过。不过我们几个私下闲聊时,都有同样的想法。”戴志康说,“现在,我们需要些时间思考。”

经历了第一轮集体沉浮的80后创业者都有了一些变化,有的更迷茫,有的更清醒,有的更胆怯,有的更勇敢……无论如何,这是他们成长的两年。

“膨胀和浮躁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反思过很多次,我犯错都是在自己‘膨胀’的时候。”戴志康皱着眉头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态,“啊!原来我这么牛!”

大二开始写论坛程序,毕业时已经赚了50万元,用这笔钱创立公司后又获得共计1000万美元的投资。据推算,戴志康身价过亿,个人持有现金1500万元左右。戴志康一度是80后互联网新锐的典型案例,现在依旧是80后创业者中的佼佼者。

“膨胀和浮躁是一种普遍现象。”戴志康总结,“区别只是程度不同。适当的膨胀也无可厚非,可有的人像海绵,一吸水就膨胀得不得了,忘了自己是谁。”的确,相比那些有过数年社会经历的创业者或是辛苦耕耘几十年的企业家,80后新锐保持冷静的难度更大。

颠覆者的自我颠覆

有人这样描述这些80后创业者:他们创业大多源于冲动,冲劲使他们抓住商机却疏于管理;他们谦虚、民主却时常因此让强势领导力大打折扣。在商业领域,他们依旧是新人。剥除了新锐们的80后身份,他们的企业不会这么早受到关注。

远东控股集团董事长蒋锡培这样忠告80后创业者:“他们吃苦耐劳、不缺激情、不缺梦想,可能他们更需要实践经验、战略目标和制度的安排、团队建设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扎实的行动能力,要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

“不能因为别人说你牛,你就非要牛给人家看。”戴志康现在说。

对于成功,戴志康现在拥有了更宏大的愿景:帮助人们创造价值,同时构造出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但他很少去想象公司未来的细节。“想这些事情很累。”戴志康说,“还是先做好当下的事情吧!就像马拉松,脚下的路更重要,先别去想那遥远的终点。”

你要跟进创业吗?

在80后新锐们的鼓舞下,大量同龄人争先恐后地挤进商业大门,却发现门后并非想象般美好。创业并非是一列通往春天的列车,只要搭乘就会奔向美好明天。创业者中的成功者始终是少数人。

“现在,一大批人觉得创业火爆就千军万马地走上这座独木桥。大部分人只知道要创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冥思苦想后得出某个破点子,就自以为得到了商业机会。就算前面是粪坑,他肯定也要跳下去。这样的80后创业者至少占到90%。”戴志康对大量跟进的80后创业者的评价丝毫不留情面。

或许,太多神奇快速的创富故事而催生出的急功近利心态,才是这一代青年创业者最危险的“心魔”。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