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2020职场故事大全
职场小故事却蕴含大道理,有空的时候读一读会让我们有不少的收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励志的2020职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留了一手
年初,一直在一家纺织厂干工会的老婆被下岗了。原来忙忙碌碌的她没了单位,特别失落。
我极力安慰她:“先在家歇一阵也好。省着点,我挣的还能养活你们娘儿俩。做个‘家庭煮妇’也不错,你手脚麻利,炒的菜特别好吃。把我和女儿‘招呼’好是一样的。”
老婆咬咬嘴唇,不服气地说:“我还‘年轻’,四十刚刚出头。虽说文凭不高,但口才不错,对吃的很有研究。要不,到招聘市场上试试看。我就不信没有单位要。”
老婆在家只歇了一周,知道自己年龄偏大,文凭拿不出手,她选择跑劳务市场。
只跑了两次,自荐了强项,就有一家新开张的大型超市对她很感兴趣,约定在三天后参加面试,通过现场切卤菜的比试和对主考官提问的“答辩”,将从三十几名小嫂子中录取十人,分配在熟食区。表现特别优异者,现场任命为“柜长”。
机会难得呀!时间又紧。老婆要我模仿主考官根据提前发的“员工简则”提问。通过抢记,她把二十多条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即兴发挥。剩下的是复习刀功,切卤菜。她本来就快,只需在精细上做些功夫。为给她练手,我买回一大堆卤牛肉、猪耳朵等,管她怎么切,反正也浪费不了。老婆在厨房里刀起刀落,如大酒店厨师把各种卤肉切成了花,细如丝,薄如纸。我禁不住连声叫好。可老婆不满足,自下嘀咕,还有什么被疏忽的地方呢?想要一举成功,就得留一手,必要时再亮出来。
一转眼,正式面试时间就到了。我特意请假陪着,好在现场给她打气。三十多个嫂子跃跃欲试,志在必得。可一上场,面对美味,切着切着,有的忍不住丢了一块进嘴,当然被淘汰出局。还有的尽管克制住美味的诱惑,还是被分心,动作不到家。主管说,暂留下来考虑考虑。
最后,轮到老婆上场。正式开始前,她突然从包里掏出一个口罩和一副塑料手套,从容地戴上,虽然有好几次下意识地手拈了牛肉想尝味道,但嘴被口罩挡住了,滑稽的动作引得旁边的主管会心地一笑。
看到已切好符合标准的牛肉片,几位主管点着头。又提了几个问题,老婆从容对答,还加了几句,诸如,熟食柜对员工应该有特殊要求,要规范操作,还要有保障卫生的措施,以保证顾客的食品安全,等等。主管当场宣布,由她当柜长。希望把一帮子姐妹带得好。
老婆在关键时候这一手留得好,留得妙。从而使她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重新找到了发挥她特长的好地方。
2、不恋咖啡,去柳村谢胜瑜
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到一起喝咖啡》的文章,曾在许多年轻人中引起共鸣。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没喝咖啡前暗无天日的委屈和无奈,也放大着喝到咖啡后扬眉吐气的积怨和得意。
说句实话,在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曾经自命为“天之骄子”的许多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找工作时已毫无优越感,不要说找好工作,甚至连糊口的活都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工作,也是活多钱少,未来也没有保障!“抢饭碗抢不过民工”,成了一代学子的伤感。
现实当真有那么残酷和沉重?阳春三月,于丹讲述她的第一份工作,为人们的却是另一番生活真义——
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于丹被分配到文化部一个下属单位工作,且专业非常对口,这当然不错。但当时有一个规定:新职员必须到基层去经受锻炼。于是,于丹和几个同龄人来到了一个叫柳村的地方,来到了单位设在那儿的印刷厂里。而且,这一来,谁都不知道要锻炼到何年何月。
柳村是一个只认力气不认脸面的地方,“平等”到让你无可奈何。它不管你是研究生还是初中生,腰粗还是手嫩,上班都要抡纸、上油墨,下班都要捡纸屑,抹油污。在这儿,于丹只要使力,无须用脑,书本里的头头是道,全都成了“浮云”。
于丹天生娇小,拖不动粗大的拖把,只得拿一块破抹布,跪在地上,一点点地擦满地的油污。流汗不算什么,流血的事,于丹也不能躲。当时印刷厂最为难人的是“闯活”:一大摞白纸,“哗”一下,竖起;“哗”一下,平放,起落间,纸是齐平了,但女孩细嫩的双手上,早已伤痕无数。最可怜的是于丹的对面女孩,十个弹钢琴的细长的纤指,摸了十几年的黑白键,那些年却都和于丹一样,每天被刀口一样的纸划得血肉模糊!
日子单调而重复,无聊且无望。但有一天,厂长扔给车间主任一本厚厚的书稿,说:“校对一下,要急,五倍的报酬。”车间主任一看,说:“啊?这么难的医学古文我们哪校得出?不校。”于丹把主任抛下的书稿拿过来,说:“让我们试试,看能不能校出来?”然后,研究先秦文学的她邀上一个北大先秦硕士毕业的男孩和另一个北大古典文献专业毕业的女孩,三个人在堆满了纸的小阁楼上,把那本医学古文书给校了出来。
于丹这拨年轻人的境况从此有了好转,厂里开始对他们刮目相看。尤其是于丹,这期间,她和几个同学合写了一部《东方闲情》,她写的那一章叫《红曲书上》,论述昆曲。因为苦肉之役少有抱怨,她心思宁静地把业余精力放在了看书上。她在那儿呆了两年多,便又考取了博士。
如今,于丹在《百家讲坛》上一讲成名,她的文学造诣可谓家喻户晓。但她说:“柳村的那段时光让我的人生丰满。人的一生里,吃苦算不了什么,工资低更不是什么大事。我甚至想,年轻时,每一个人都要到自己的柳村,这样,人生才会有积累,才不会有缺陷。”
与于丹当时的别无选择相比,这个时代的选择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选择喝咖啡还是选择去柳村,则成了一种职场智谋和人生策略,我的体会是,不恋咖啡,去柳村。因为,去过柳村的人喝咖啡时会更觉香浓;更因为,身处逆境的年轻人如果老想着要和别人一样喝咖啡,甚至因此而夸大人生的痛苦,只会搅乱心绪,误伤青春好年华。
3、成败一顿饭
一家知名的外企登报招聘一名后勤管理人员,待遇优厚。于是,我将求职资料寄了过去。
三天后,我接到了电话,让我第二天去公司参加考试。接下来,是一场场的角逐:初试、复试、心理测试,好在每一场我都顺利过关。一周后,我接到了面试通知。让我惊讶的是,所谓的面试,竟然就是闲聊。
快到中午时,部长站了起来:“感谢大家对公司的信赖,我请大家吃顿自助餐。”随后,他带着我们一行十人到了公司的食堂里。长长的餐台上,摆满了丰盛的食品。米饭和汤装在一只只小碗里,菜装在一只只小盘子里;菜的品种很多,但分量较小。我端着托盘选了一饭一汤外加两盘菜。饭菜吃完后,菜盘里剩下的汁水也被我端起来倒进汤里……从小父母就一再要求我,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浪费。
饭后重新回到了会客室。部长郑重地说道:“大家能够过关斩将获得面试的资格,说明大家都很优秀,但可惜的是,名额只有一个,就是……”刹那间,会议室静到极点。片刻的静默之后,我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我被录用了。随即,会客室喧闹起来,一声声责问传了出来。部长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刚才的自助餐,其实正是考试,通过考试的只有一个人。原因很简单,你们当中,只有她一个人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的。”部长接着说道:“把饭吃干净,确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这说明两点:一是她了解自己,二是她珍惜资源。而这两点,恰是从事后勤工作必需的素质。做后勤就要了解公司各个部门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另外还要节俭,什么也不能浪费。一个连自己吃饭都会浪费的人,会为公司节约吗?”会场里一片安静,没有人回答部长的问题。
就这样,我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帮我赢得工作的,既不是我的本科文凭与英语4级证书,也不是我的衣着与谈吐,而是我自幼养成的良好习惯。
4、致命谣言
高建敏是一家拆迁公司的项目经理。这天一早,他接到老板电话,让他速到另一个地块儿上去啃一块硬骨头。
高建敏赶到现场,看到那片地块儿上已经拆得一片狼藉,正中间却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老房子。据公司的同事讲,这里住着一个叫孙向东的老头儿,连谈都不谈,就把同事给轰出来了。那之后,拆迁公司又动用了断水、断电、断路、灌水、砸门、扔砖头这些损招儿,可这个倔老头子丝毫不为所动。高建敏点了点头说:“这些招数都先停下,我先看看他到底是什么路子。”
高建敏扮成一个捡破烂的老人,等到天擦黑儿,就拎着个破麻袋来捡破烂。捡了几个钟头,他那个大麻袋就给装得满满的了。他见那个房子里亮起了灯,就假装被绊了一下,“咕咚”一声摔倒在地,然后就大声喊着:“救命,救命啊——”
孙向东听到求救声,忙开了门,探头看着。高建敏忙着求救:“大哥,快救救我吧,我的腿好像给摔断了。”孙向东跑过来,扶着他坐起来,借着路灯一看,只见他的腿上青了一大块,就说:“就是磕了一下,没碍着骨头,没大事儿。”说完,就一边背着口袋一边扶着高建敏进了他家。
孙向东家又脏又乱,到处摆着他捡来的东西。屋里还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儿,呛得高建敏直想吐,但他只能忍住。
孙向东扶着他在破沙发上坐下,撩起他的裤腿,帮他在伤处周围按摩。按摩了一阵子,又找出一块膏药给他敷上,这才笑着对高建敏说:“没事儿了,过会儿就能走了。”
高建敏谢了他,四处看了看,笑着问道:“大哥呀,我看旁边全都拆迁了,你家咋不动啊?是不是想多要几万呀?”孙向东一撇嘴说:“那一点儿钱,我还真看不上。”高建敏一愣,心想,这人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他正想旁敲侧击问问孙向东到底想要多少钱,孙向东却冷冰冰地说:“小伙子,别打这房子的主意了,你说下大天来,我都不会搬。你走吧。”
高建敏看自己被人识破了,也不好再演下去,就摘下假胡子,微笑着问道:“大伯,好眼力呀。我觉得我化装化得挺好的,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孙向东也微笑着说:“一看你的腿就是年轻人的腿,人岁数大了,皮肤就松弛了。再有,你的眼睛是清亮的,黑是黑,白是白,老年人啊,眼睛是浑浊的。我就不留你啦,走好啊。”说着,孙向东打开门,算是送客了。高建敏知道不能再待着了,赶紧告辞。
回到家,高建敏从口袋里掏出了偷拍设备连到电脑上,挑选了最清楚的部分进行截图,取下了孙向东的照片,然后调出他的资料库,进行搜索对比。高建敏是个有心人,收集了很多人的资料,包括官员、名人、各界明星。很快,他就找到了和孙向东最接近的一个,细细一读,不禁暗暗称奇,心想,这个孙向东,隐藏得可真深呀。
原来,孙向东曾当过大官儿呢。十几年前,他曾任新城市能源局副局长,主管煤矿生产,因连续发生了几起矿难,他引咎辞职,后来就没了消息。高建敏想不明白了,即使孙向东已经引咎辞职,他也是国家工作人员,会拿着不菲的退休金,不缺吃不缺喝的,为什么要跑到这里来靠捡废品为生呢?高建敏马上预订了一张车票,第二天一早就上了路。
高建敏赶到新城市,带着一份厚礼,拜见了能源局钱局长陈一凯。高建敏早就知道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不错,不想,陈一凯竟跟孙向东断了联系,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了,现在见他的眼光中流露出关切的样子,就问道:“大伯,您想不想去看看老朋友啊?一切费用我都包了。”
陈一凯爽快地答应了。
他们很快就回到了市里。高建敏先跟陈一凯交了底,告诉他自己是拆迁公司的,最终目的是想拆掉孙向东家那座老房子。只要陈一凯能帮他做通孙向东的工作,他愿付给陈一凯五万块钱的感谢费。陈一凯一听,开玩笑似的说,这笔钱他赚定了。
于是,高建敏安排陈一凯“邂逅”了孙向东。故人相见,分外亲切。孙向东很高兴,把陈一凯接到他家,又是买酒,又是买肉,热情款待。两个人边吃边聊,直到天都黑透了,陈一凯这才醉醺醺地出来。高建敏忙把他接回宾馆,问他是否探听到了什么。陈一凯打着酒嗝,得意地说:“敌人的秘密,我探听到了。”
高建敏忙问他:“他为什么不肯搬?”
陈一凯拍了拍他的肩膀,重重地叹了口气说:“那是他的职业病造成的。”
高建敏一愣:“职业病?”
陈一凯这才告诉他,孙向东原来是主管煤矿的,经常下到矿井里去检查安全工作,越检查越心惊,这给他留下了很大的影响,那就是怕黑洞,觉得黑洞都会塌,有黑洞的地方都不安全。楼房有地下室,他觉得楼房就不安全了,所以他绝对不住楼房。他在城里有楼房,他不住,却偏偏要搬到这里来住破平房。
高建敏想了想,这才对陈一凯说:“大伯,我们可以出钱给他买一处平房,还可以再付他一大笔钱。他现在的这处平房正位于我们这个地块儿的中心,它要不拆,整体建筑就没法搞了,是必须要让出来的。”
陈一凯想了想,点了点头
第二天晚上,陈一凯带回信儿来,说孙向东放出话来了,他就住这个房子,给他多少钱他都不搬。高建敏脱口问道:“这个倔老头儿,他到底要什么呀?”陈一凯得意地笑了笑说:“我知道他想要什么,我也知道他最怕什么,我也想出办法来了,知道他怎么着就会搬家。”
高建敏忙问道:“大伯你快告诉我,到底是要什么呀?”陈一凯只是微笑着,没说什么。高建敏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老财迷,不见兔子不撒鹰。他马上掏出皮包,开了一张十万块钱的支票,递给了陈一凯。陈一凯收起支票,这才凑近高建敏的耳朵,神神秘秘地小声说道:“那个老家伙,在房子里设置了机关。”高建敏不解地问道:“机关?什么机关?”
陈一凯悄悄告诉高建敏说,今天中午,他又跟孙向东喝了酒。他假装喝多了,躺在床上假睡。趁着孙向东出去买菜的工夫,他偷偷查看了孙向东那几间房,结果看出了秘密。原来,孙向东床铺下面的几块方砖是活动的,他搬开方砖,才发现下面是一扇小铁门,门上着锁。他猜,那里一定埋着孙向东搜罗来的宝贝。这一拆房子,他的宝贝就要露形了,没地方可藏了,他这才极力反对的。
高建敏愣了一愣,忽然兴奋起来:“咱来一招儿敲山震虎,他就该主动搬家了吧?”陈一凯点了点头,微笑着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高建敏就让手下悄悄放出谣言,说那片地块儿下面原先是片古墓,文物所要来考古挖掘呢。又过了两天,真有几个文物所的人来查看现场。他们东看看西看看,最后选中了孙向东家西墙外的一片地方,开始挖掘。孙向东跑出来问他们干什么,那几个人就告诉他,这里有古墓群,要考古挖掘。孙向东不无担心地问道:“古墓不会在我家房子下面吧?”那几个人说:“那哪儿有谱呀?我们曾挖掘过一个古墓,在一座大楼下面呢。”孙向东不说话,阴沉着脸回去了。
那天夜里,孙向东挪开床铺,掀开那几块活动的方砖,打开放在地上的保险柜,从里面搬出几盒沉甸甸的金条,放到一个破尼龙袋里,然后背着出了门。
他刚推门出来,就被几个人拦住了。那几个人是纪检的,他们接到了一个匿名举报,说有个贪官要连夜转移赃物,请他们速速来查。孙向东很不情愿地放下了尼龙袋,那几个纪检干部从尼龙袋中抱出一个个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的都是金光闪闪的金条。孙向东垂头丧气地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后来查明,那座房子也是孙向东用受贿来的赃款购买的,法院一并查收后,进行了拍卖。拆迁公司以高价买下来,很快就给拆了。高建敏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拆迁任务,受到了老板的夸奖。
5、反思“官场”苦辣,大学生村官何去何从
从2006年开始,我国连续5年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和社区任职,共有20余万名大学生“村官”投身于新农村建设,而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又有一届大学生村官即将期满,他们中的大多数回到了3年前到处找工作的境况。求职简历中虽然多了担任村官的经历,但是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换为城市中所需的职业经验,却不得而知。
与3年前相比,他们的迷茫并无减少。如果不是回到城里找工作,很多大学生村官已经习惯了在村里打杂的安静生活,清闲的工作、面朝泥土背朝天的单调环境,让他们早已忘掉了属于城市的压力。3年大限到来,他们重新清醒过来。
挫折和迷茫
王波是2008届的大学生村官,今年4月底,他开始在招聘网站上投简历,5月份便幸运地找到了工作,担任北京一家大型餐饮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不过,他觉得这是自身素质和实力应得的回报,与村官的经历无关。他直言,在农村的3年,对择业毫无帮助。
与王波一样面临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今年有6万多人,他们的出路不外乎那么几条:在农村创业、另找工作、考公务员或者续聘继续当村官,而后两条路的空间显然只是提供给少数人。当年寻找出路的困惑,现在又一次摆在他们面前。
全国大学生村官的广泛试验是从2006年开始的,根据中组部的数字,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已经达到20余万名。这无疑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到农村去的目的千差万别,或是镀金,或是锻炼,或是暂时逃避就业压力,而从农村出来之后走向何方,是他们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找工作之前,王波已经对将要面对的现实做好了心理准备。去年7月份,他所在的北京大兴区礼贤镇为期满的村官办了一次欢送会,一名女村官竟然在会上放声大哭,说村官3年几乎毁掉了前途。被拒绝无数次后,终于有公司肯招聘她,进去之后,公司的管理层却告诉她,“我只是可怜你们,公司根本就不需要村官。”听到这番诉苦,王波心里很不是滋味。“农村3年,我们在专业上和应届生相比完全没有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认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大学生村官的吸纳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公务人员趋于饱和,吸纳比重将会逐渐下降。这对将村官作为跳板,意在考公务员的一部分人来说,无疑是让人感到沮丧的消息。
其实,从离开大学进入农村的那一天开始,挫折就随之而来。
2008年,王波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他的专业是艺术设计。在大学就担任学生干部的他觉得去农村发展会更有作为,于是选择了做村官。“我那时怀着一腔热情,觉得当村官就是蹲得低点,但可以跳得更高。”王波说。不过,农村的实际面貌还是让他略有失望:北京的农村和城里相差太大、整个礼贤镇最高的建筑不过是4层的镇政府大楼。而真正让他感到失落的是提出关于村子的发展意见后村干部们的反应。
到礼贤镇孙家营村担任村主任助理的第二天,王波就被分配去值班巡逻,协助村里的安保工作。当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周边农村正加强管理。王波被分到了书记的一组,时间一长,他觉得跟书记已经很熟了,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有一天,正好没有别的村干部在场,王波就提出了发展村里产业的建议——先做一个网站,将农产品的信息放到上面,拓展销路;等点击率提高之后,就可以借此招商引资。书记却否定了这个提议,这让他备感打击。“村里当时欠着100多万元外债,只有搞发展才可能还清,而书记觉得,只要在他的任内债务不增加就可以了。村里背着重债,根本没有可能飞起来。”
曾在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龙虎台村当村官的付义华也有类似经历。2006年,他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当村官。付义华毫不掩饰他当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北京户口。“去之前我就想,要带领农民致富,要让当地人永远记住我的名字,农村那么大点地方,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不容易吗?”付义华说。不过,他的勃勃雄心很快遭遇了现实的冷却。
“开会的时候,村里领导热情地说,你是大学生,好好给我们村设计设计啊。”付义华说,当时他感觉受到了鼓励,花了两三个月时间开始在村里展开调查研究,据此写出了一份发展规划,交给了书记。“书记看了之后说写得好写得好,后来也就石沉大海了。”付义华这才觉得,鼓励提意见不过是客套话。
一边是并不乐观的出路,一边是梦想遭遇现实的挫折,上个世纪“农村天地、大有作为”的动员虽然仍极富感召力,而现实却比口号复杂得多。
“村官”之路一波三折
李旭立,2008年被选聘为西安市新城区胡家庙街道金花社区主任助理,现任金花社区副主任。
见到李旭立时,他正在整理一个报表,“2008年,我被分配到社区工作,报到那天,社区简陋的办公条件还是让我有些失望。”虽然做足了思想准备,但在这里,李旭立没有固定的办公桌,平时轮流与同事们用一个办公桌。
社区工作是繁杂而细致的,李旭立负责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普法宣传……而他平时更多的是在整理资料。“2009年我没有休过一天假。我的工作是每天去辖区内的几个工地看看,制作报表,准备材料,收集信息等,每天都往来于单位、工地和区政府之间,几乎成了联络员。”李旭立说,这与他当初的想象差距很大,曾有段时间,他的血压一直偏高。
2010年,李旭立被借调到了胡家庙街道办工作,在此期间,虽然工作很努力,他仍然觉得现实与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晚上回到自己与人合租的房子,有时候上上网,与同学沟通只会让我的失落感越发强烈,想出去创业吧,没有好的思路。”
“毕业3年,很多同学都结了婚买了房子,我到现在依然什么都没有,眼下,我或许会找家企业上班,或许会自己创业,至于3年的村官经历,积累了社会经验。”李旭立表示。
理想与现实间的尴尬
回顾3年经历,大学生村官大多认为,村官这个身份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尴尬。“其实很多村官都遭遇过身份的尴尬,就拿创业贷款来说,有的大学生村官户口不是农村户口,因此不能享受到优惠。回到城里贷款,银行往往因为他们所申请的项目涉农而建议去当地贷款。”大学生村官李元仓说,“我们只是村官助理,协助日常工作,并没有管理村务的权力。”村官小张说,有很多好的建议和想法,都只能作为参考意见在会上说一说,很打击大家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很多人就真的成了“摆设”。3年任期,很多人甚至没来得及总结这3年的收获与付出,就匆忙踏上了结婚、生子,寻找稳定工作的路途。
大学生村官中,女村官占50%以上。而女大学生村官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们顾虑也不少,例如接受采访会不会影响她们以后的去向等。“我马上就要续签合同了,3年的村官经历,肯定酸甜苦辣都有,说出来会不会影响我的前途?”
空间有限难施展
3年的村官经历,总会有一些收获。付义华的收获就是:“要想在农村有所施展,首先要跟村里的领导成为兄弟,让他能够信任我、欣赏我。吃饭的时候,就要多敬领导几杯酒,跟书记的关系比建议本身重要得多,在农村,干任何事情都离不开‘领导’两个字。”在提出的规划并没有像他自己设想的那样受到重视后,付义华开始学着放低姿态,融入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