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正能量故事1000字左右
身处职场,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励志的小故事来激励我们前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
我在上海浦东机场做边检,属于人民警察。边检这个工作,总是被人叫成“海关”。简单区分,海关是查货的,边检是查人的,也就是检查旅客在进出中国时,是否有合法有效的护照和签证材料,如果一切正常,就会在护照上敲上一个验讫章。
我的验证台,就是一道国境线。每天坐在这里,除了守卫国门这个神圣的职责之外,在我的内心深处,这个来来往往人流不息的地方,还是一个给我带来诸多神秘、宝贵经历的地方。
他们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除了不愿意透露的430个人外,其他的人,5%是各国公务人员,12%是公司职员(其中1%是管理层)。让我惊奇的是,从事自由职业的竟然占到83%。
按工作要求,平均每位旅客办理手续的时间是45秒。所以,通常我不能如愿听到感兴趣的故事,但下面还是可以介绍几个有意思的人。
某天傍晚,正是一天的航班低谷期,我在验证台里百无聊赖地扫视着空空荡荡的蛇形排队通道,忽然一个身着娜乌西卡衣服的日本女孩走进候检区。
我跟她打招呼:“Hello,娜乌西卡!”她笑了。娜乌西卡,是我喜欢的宫崎骏漫画中的人物。
拿过证件一看,她比我大一岁。我问她的职业,她说她是画漫画的。我打趣说:“是宫崎骏先生的吉卜力工作室吗?”她笑嘻嘻地说:“是的。”我也笑嘻嘻地问她:“那最近在画什么呢?”她说,最近正在画一条金鱼的故事。她在出境卡的背面随手画上一条鱼的模样。我笑了,这哪是鱼,分明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
我把出境卡夹进一大堆卡片中。一年后,宫崎骏的动画片《悬崖上的金鱼姬》上映,我在网上一张电影全体主创人员合影的角落里,找到一个穿着娜乌西卡衣服的女孩。
为了区分我办理过的与我同一天生日的人,敲章时,我会在这些人的护照上压上一点点页码,靠的是某种一致的手法、心情和感觉。通常,我能确保下次办到这个人时,会在他们厚厚的护照上随手翻到我敲过的印迹。
有一个和我同一天生日的美籍华裔男孩,我办理过他三次。基于他前两次的凄惨造型,我一度暗自叫他“倒霉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右手臂缠着厚厚的绷带。在帮他填卡的间隙,我们聊了几句。
话题当然是从他的手臂开始。他笑呵呵地说,他终于去了梦寐以求的哈尔滨滑雪,但第一天就摔断了胳膊。路费、伙食费、住宿费、医药费用光了他第一份工作的所有工资,这次回国,他要继续找工作,筹够了钱再来。我笑着祝他好运,小心盖好章。
第二次碰到他,是一年以后。那天,他简直可以说是衣衫褴楼,狼狈不堪,只是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和笑呵呵的样子还是一样。我笑着问他:“手臂好了吗?”
他也认出了我,说早好了。那次回到美国后,他去一个农场打了半年工,又辞职出来。这回他顺利地滑了雪,然后去中国西南的山区继续旅行。在那里,他忽然对少数民族巫术产生兴趣,在山里住了几个月,采访收集资料。现在,盘缠都花完了,他得继续回美国打工。我问:“你在大学里是学什么的?”他说,他在加州大学学计算机和历史。
再次碰到他,是昨天。旅客多得一塌糊涂,所有敲章的人都出动了。我昏天黑地地敲啊敲啊,就看到了站在面前的一张熟悉的、笑呵呵的面孔。这次,他身边还站着一个腼腆的中国女孩。我激动地说,你好你好。
他说:“太巧了,我刚刚还在和未婚妻说,我两次离开中国,遇到的都是同一个女孩子,今天会不会再遇到她。”他说:“她是我这次住的村里的一个苗族女孩,是村里唯一的巫术传人。我们到美国结婚以后,会再回来。”
我祝福他们,盖了两个很清楚、很漂亮的章在他们各自的护照上。那一刻,我有点当自己是婚姻登记处的人了。
旅客终于都办完了,空空荡荡的通道仿佛不知道刚刚有过一场暗涌。
故事二:
L是一个纠结的男人。他说,他总是会被坏情绪包围,这些情绪并不大,却如细小繁密的灰尘,弥漫在生活中,让人感觉日子都是灰色的。
就拿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L为某客户做了份广告方案,之前,他花了很多心血。他将方案拿给客户,希望对方提出修改意见。对方很重视,专门布置了讨论会。会上,客户方一位领导先发言,不知为何,这位领导全盘否定方案,并说出某广告公司盛名在外、其实水平不过如此之类的话。领导定了调子,可想而知,接下来的讨论会就成了批判大会。
一面倒的质疑声中,L如坐针毡地呆了很久。之后,他突然爆发。他说:为这个方案,我做了很多准备……我相信它有价值。当然它也有缺点,今天来就是为了听大家意见,这样一味攻击,我不觉得对合作有帮助!
场面顿时变化,领导换了副安抚的神色,大家也开始提些建设性意见,会议顺利开展。
这事已经过去好几天,L却不能释怀,便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咨询师注意到,他不停地在分析、批评那些客户,并说“他们如果不这么过分,我也不会发火,这真让人难受”。
咨询师尝试着去理解L话里的意思:“我听到你对客户的不满意,但我好像也听到你对自己发火的不满,是么?”“是,我不愿和人争执。可我常被别人逼得发火,事后就会后悔。”之后,L又说了若干生活中类似的事。
显然,人会纠结,是因为内心有矛盾的信念,导致矛盾的情绪在较量。对L来说,他一方面希望自己温和隐忍,做好好先生(之后证明,他特别在意这点,与童年经历有关);另一方面,感到受了侵害侮辱,他又会本能地要保护自己,会防御攻击。
咨询师帮他整理、看清内心的两种情绪——一个是内疚,一个是愤怒。并试着告诉他,情绪背后的两种信念都代表他的一部分,虽然面对同一件事,“他们”表现不同,但“他们”本质都是为了他好,不妨让“他们”商量着去处理事情。
首先,愤怒是有价值的,它帮助L认可自己的价值,保有信心,并带来解决问题、扭转局面的力量。
其次,内疚也是有价值的,它提醒L可以用更合适、更有合作精神的方式,去告诉别人自己的不满和期待。
奇妙的是,当L接纳了自己的愤怒,不批评这愤怒,他便能更好地肯定自己。当他肯定了自己,有了更多自信,面对批评时,便不会感到被伤害、被侮辱。他也会学着倾听别人的情绪——别人为何这样说?他的目的是什么?他希望我能为他做什么……于是,他能更好地与对方沟通。
其实,情绪无所谓好坏,它只是身体给我们的一个信号。它告诉我们:我们内心深处的期待、欲求、向往。它会用欢欣、轻快、沉醉等等好的感受,给生活增添乐趣和色彩。它也会用愤怒、失望、焦虑等等令人不适的感受,促使人们去调整,去行动,去改变,去争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情绪,是我们最忠实、体贴的朋友。
别害怕自己的情绪化,我们只需要冷静地看清它,接受它,关怀它,用智慧的方法宣泄和处理它。
故事三:
黑熊和棕熊喜食蜂蜜,都以养蜂为生。它们各有一个蜂箱,养着同样多的蜜蜂。有一天,它们决定比赛看谁的蜜蜂产的蜜多。
黑熊想,蜜的产量取决于蜜蜂每天对花的“访问量”。于是它买来了一套昂贵的测量蜜蜂访问量的绩效管理系统。在它看来,蜜蜂所接触的花的数量就是其工作量。每过完一个季度,黑熊就公布每只蜜蜂的工作量;同时,黑熊还设立了奖项,奖励访问量最高的蜜蜂。但它从不告诉蜜蜂们它是在与棕熊比赛,它只是让它的蜜蜂比赛访问量。
棕熊与黑熊想得不一样。它认为蜜蜂能产多少蜜,关键在于它们每天采回多少花蜜——花蜜越多,酿的蜂蜜也越多。于是它直截了当告诉众蜜蜂:它在和黑熊比赛看谁产的蜜多。它花了不多的钱买了一套绩效管理系统,测量每只蜜蜂每天采回花蜜的数量和整个蜂箱每天酿出蜂蜜的数量,并把测量结果张榜公布。它也设立了一套奖励制度,重奖当月采花蜜最多的蜜蜂。如果一个月的蜜蜂总产量高于上个月,那么所有蜜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一年过去了,两只熊查看比赛结果,黑熊的蜂蜜不及棕熊的一半。
黑熊的评估体系很精确,但它评估的绩效与最终的绩效并不直接相关。黑熊的蜜蜂为尽可能提高访问量,都不采太多的花蜜,因为采的花蜜越多,飞起来就越慢,每天的访问量就越少。另外,黑熊本来是为了让蜜蜂搜集的信息才让它们竞争,由于奖励范围太小,为搜集信息的竞争变成了相互封锁信息。蜜蜂之间竞争的压力太大,一只蜜蜂即使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某个地方有一片巨大的槐树林,它也不愿将此信息与其他蜜蜂分享。
而棕熊的蜜蜂则不一样,因为它不限于奖励一只蜜蜂,为了采集到更多的花蜜,蜜蜂相互合作,嗅觉灵敏、飞得快的蜜蜂负责打探哪里的花最多最好,然后回来告诉力气大的蜜蜂一齐到那里去采集花蜜,剩下的蜜蜂负责贮存采集回的花蜜,将其酿成蜂蜜。虽然采集花蜜多的能得到最多的奖励,但其他蜜蜂也能捞到部分好处,因此蜜蜂之间远没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台的地步。
激励是手段。激励员工之间竞争固然必要,但相比之下,激发起所有员工的团队精神尤其重要。
故事四:
大学毕业了,终于可以脱离学习的汪洋苦海,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可是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因为现在每年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多如牛毛,而我呢,所在的大学既不是名牌大学,也没选到热门专业,再加上又是女性,所以呢,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这份工作有多么地难找。
如我所想,简历复印了好多次,投了数十家公司,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这天,我在人才市场又投了几份简历,正无所事事地东张西望,不小心撞到一堵人墙。
“对不起,对不起。”我赶紧边道歉抬头,一个子高大肥胖的中年男人正在笑眯眯地盯着我。
男子咧开嘴笑笑:“姑娘要找工作?”我一愣,又把男子仔细打量了一番。看这个男子的打扮,还真像个公司的老总或领导之类,说不定能给我一次工作的机会。我点点头。男子就让我把简历给他看一下,我熟练地递上一份。他认真地看了起来,不时地点点头,看来,今天是天降横福,让我撞到了一个大好的机会。男子看完简历,又从头到脚地打量了我一番。终于,男子对我说:“好吧,我们公司现在正缺人,要不你同我去公司看看,再做决定。”听到他的这番话,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我的伯乐了。
一辆黑色的宝马开到了我的面前。“上车吧,一起去公司看看。”男子打开车窗对我说。我当然求之不得了,还第一次坐这么名贵的车呢,松软的座垫,舒适的空调,简直像做梦一样。这时,男子从车子旁边的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和一本书,递给我,说是公司的概况。原来这人名叫刘自,是公司的老总。他的公司主要是做广告的。公司就在最繁荣的步行街的一家办公大楼上。
看来,这家公司的规模和前景应该都不错,我终于放宽了心。靠在座位上,我眼睛有点犯困,刘自说让我休息一下,找工作一定累了,等到了就叫醒我。
不知过了多久,我被刘自叫醒。看看车窗外,我吓得大叫一声:“不是说要去公司吗?怎么跑到郊外来了?”刘自笑笑说,因为临时要请客户吃“农家乐”,所以就到郊外来了。
我觉得有些不对劲。虽然刘自看起来不像坏人,但是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可我这人天生胆大,转念又一想,说不定这是公司招聘的方法呢。要知道,现在的老板招人,花样可多了,有什么拿一元钱让你出去过一天的;有假装遇劫匪,看你的反应的等等。这刘老板不会也是在考验我吧?这份工作来之不易,要是现在放弃,多可惜。说不定考验结束后,老板满意的话,我以后就会有好日子过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反正现在是大白天,自己留心点就是了。
车子在山脚下停住了。乡下的空气就是不一样,很新鲜。我们来到一个名叫“山脚人家”的饭店坐下了。刘自点了不少菜,让我也点几个,我没兴趣,倒是说有约见的客商,咋没人影?刘自哈哈大笑起来,说根本没有人要约见,是自己想来这里吃家常菜,这里的菜可都是绿色食品。因为无聊,没人陪,就找我来了。
我一听,火冒三丈高,把本姑娘当成什么人了,难不成想把本姑娘弄醉,休想,我是滴酒不沾。而且这里这么多服务员和客人,他应该不敢对我咋样。
果然,刘自吃饭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而是和我拉起家常来。没想到他那么亲切,感觉像邻家大哥。饭后,刘自邀我去爬山,我欣然答应了,因为我以前最喜欢登山了。
两人细汗淋漓地上了山顶,才发现风景真的很美。我激动得在山上又唱又跳,这段日子里找工作的阴霾一扫而空……
将近五点的时候,我们下山了,坐上车往城里赶。在车上,想起之前对刘自的怀疑,我有些惭愧,同时又心存感激地谢谢他今天带我出来散心。只见刘自摇摇头说,应该说谢谢的人是他。三年前,自己事业上受创,天天到酒吧买醉。有一晚,酒吧里一个服务生就对他说,去乡下的高山上,找个无人的地方,大哭大吼一场,一切不快就会过去的。刘自按那个服务生所说的做了之后,心情果真变好了。之后,他重振旗鼓,逐渐走出了事业的低谷期……那个服务生的样子,他一直都记在心里,那就是我。
我惊呆了。没错,大学的那年暑假,我确实去酒吧打过工。可是,我已经忘了曾经跟别人说过这样的话了。
刘自说,他今天去人才市场,一进门就认出了我就是当年鼓励他的那个服务生,没想到我现在灰头灰脸的,一副没有自信的样子。所以,才决定带我到郊外去……
看我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刘自笑着说,公司招人,他们第一眼看的就是自信心,一个人没有自信,又怎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呢?没有公司愿意聘请这样的员工的。
“那公司现在还要我吗?”我问。
“以你现在的信心,看得起我的小公司吗?”
说完,我俩对视了一下,都笑了。
故事五:
最近和好几位身价不凡的上班族聚会,她们有的即将因为公司上市而跟着身价水涨船高,有的则是转换跑道。一位被视为华丽上班族代表的IT界女高管,居然毫无迹象地递出辞呈,理由是将赴国外学习蓝带厨艺,震撼公司人事。这些人起了驿动之心,并非对现状有多么的不满意,而是年纪在30岁35岁的她们信奉“边走边看”的工作哲学。虽然外界认为这个年龄层的人偏爱稳定,但是长期处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让她们产生三种现象:不论是工作还是公司,职场人都不轻易给予任何承诺;愿意尝试一段时间没有收入,不工作;越来越渴望工作带来的“幸福感”。
在一项“职场人幸福感”调查中,高居第一位的是“最想被老板称赞”,遥遥领先薪资、工作福利等条件。几位评审解释可能是职场人面对的压力太大、挑战也多,所以只要老板能给予一点点的称赞,从称赞里透露出来的“肯定”,就能让员工感到小小的“幸福感”。
某家企业每逢员工出国考察,老板本人一定坚持亲自带队,因为他喜欢在考察行程中穿插一项简单隆重又有趣的活动——颁发荣誉。例如,最佳创意天使、最佳领导力奖、智慧女王等等。他说颁发荣誉称号给成绩突出的员工,可以彰显对其工作的认可,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老板自夸他这项有创意的管理方式让员工们产生一种幸福感。甚至老板有一回在出国考察时,还瞒住员工,私下买单邀请员工的全家人搭机到国外和员工会合,当家人出现在眼前时,那位员工惊喜得红了眼眶对老板说:“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生日,太感动了!感谢老板为我安排的这一切!我觉得我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
这位很会感动人的老板说,他年纪不小,接棒的问题很快来到,但创业的第一代要把棒子交出去大不易。他拟了一个十年接班计划,挑选数十个40几岁的员工,而要培训这些人成为接班人,就必须让员工觉得留在老板身边是对自己和对家人幸福的一件事情。
有位上市公司老板说他手下大将无数,很多商场对手都想知道他是利用高薪还是其他条件来吸引人才,否则怎么可能在分秒必争的竞争环境下那么快速地拥揽这么多高级人才。
这位差点被病魔击倒的上市公司老板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很多对手都积极抢夺他的部下,但部下走的并不多。因为从他出道至今,只要是值得培养的人才,他都用这么一招:“一对一的近身指导。”他会对员工说:“现在起你跟着我,看我怎么做事。”凡是被钦点的员工无不欢喜若狂。其实老板花费的只是时间问题,但在单一员工身上哪怕只花一秒钟,传递给员工的信息却是你有多么在乎他、有多么看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