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经典的2020职场哲理故事5篇汇总

时间: 芷晴2 职场故事

职场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看别人的故事也能让自己有很多收获,从故事中吸取经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2020职场哲理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嘿,我在这里

曹姑娘是凭一张薄纸和我成为同事的。

来应聘那天,个子小巧的她站在大家面前,清秀干净如中学生,把一张薄薄的纸递给面试的老总,说:“我叫曹雯,曹操的曹,晴雯的雯。”她脸上的表情和她的介绍一样清楚明了,当时,一圈考官就都喜欢上她了。

曹姑娘很用功。她白天趴在电脑前眼不眨身不挪,下班回了家还要忙到深夜,发给我的邮件多在零时以后。如此敬业的新兵苗子,度过试用期自然不成问题,可曹姑娘的目标却不在此。签劳动合同时,她私下里跟我说:“我要么不选择,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仿佛是理所当然的,她的工作业绩噌噌往上蹿,她的创意和制作的精细度,每每令我等“老江湖”心中暗喜。除了领导的欣赏,曹姑娘还赢得了同事们的喜爱,甚至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宝”。

曹姑娘是书虫,曾创下一天看12本小说的纪录。除了办公室和卧室,她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书店。她爱干净,从来都是素面朝天,脸上一片光洁。和她的素颜一样干净的,还有她的内心。她本来学医,却因见不得医生拿红包、药房吃回扣的污浊事,不忍看病人脸上的痛楚,才千辛万苦地改行做了创意设计。

据说曹姑娘之所以跳槽到我们公司,是因为听说这里有比她原公司多得多的假期,尽管工资不高。

很多人对她“人往低处走”的做法感到惊讶,她却很笃定。原因很简单,她喜欢四处走动看风景。我们公司每个月都有一周的轮休,这一周里,出游的曹姑娘快乐得像一只小鸟……

到单位才一年多,曹姑娘就因为创意出色、业绩不俗,晋升为公司的首席创意师。

每次看到她激情地生活和投入地工作时,我都会自然而然想起伊莲·佩姬——一位被授予大英帝国女王勋章的音乐剧女神。初登台时,她和曹姑娘一样,16岁,中专学校毕业,身材小巧。当她在舞台上被人忽略的时候,她一直在心里喊着不变的一句话:“嘿,我在这里,请注意我!”40年后的今天,她被公认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

曹姑娘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伊莲·佩姬。不论工作还是生活,大家似乎时刻都能听到她心底的声音:“嘿,我在这里。”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自信和明媚一直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喜欢她,并相信她的未来会无比美好。

2、找到你的圈子

从职场新鲜人到也算是有点资历的公司人,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基本熟稔了关于“圈子”的特征和规则。

经历越多,公司人越能发现选择合适的圈子,处理好与它的关系,也许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东西。从实际的角度来说——也许在你需要一份工作的时候,它的力量要比猎头更大更靠谱。除了有朋友帮忙,如果事业处在良好的上升期,结交的都是一群有能力的并且有着很多想法的公司人,不妨把自己的圈子当做另一个事业来经营,也许几年之后这就不只是几个人的交流饭桌,而是具备了一定范围的影响力。

不过另一方面,混圈子也并不是那么功利的一件事。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并不是主要目的,总的来说,这可以代表一种生活态度。

身边处处是圈子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几个群体的连接点,不过一些工作三年以下的受访公司人并不认为自己拥有这么多圈子。他们只是认同了“朋友圈”的概念,这个朋友圈多半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人员结构,把小学同学、聊得来的同事、工作中认识的人,甚至网友全部一网打尽。

工作超过三年的公司人则表示自己开始有一些固定交往的人群,他们普遍认为这不带有利益关系,但的确有时候能帮自己一些忙。

在一家500强公司工作到第三年的庄纪,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到不了“圈子”级别,但她认为圈子现象在大公司很普遍。“校友圈”是在职场上最常见的。庄纪所在的部门中,几乎所有管理层都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每年年末时,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同事们也会经常聚在一张桌上碰杯。

“虽然工作中大家都很平等,但有一层校友关系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就比别人多了一个优势。”

当她工作到第三年的时候,觉得自己庞大的朋友圈开始渐渐分化,工作和生活带给自己的东西发生了变化。和同龄的朋友们依然会周末一起约出来玩,和客户公司的高层持续频繁地打交道后,也开始在项目以外的时间渐渐多了交流。两个月前,当她的大学同学想跳槽,她试着推荐给客户,竟然成功了,这让她觉得有一个强大的人际圈很重要。

什么圈子适合自己

校友圈是一个既定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工作中会认识很多同行,这会成为一个同行圈。如果不是每天闷头做研究或者做后勤的岗位,可能还会和很多第三方打交道,最后形成了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工作交际群。工作了三至五年的公司人很多都有这三个圈子,平常工作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其成员们寻求解决方案。

一次武汉两所大学的广州校友聚会上,一群人提出要定期相聚,并且做一些除了大吃大喝外有意义的事情。最后确定的形式变成两周一次的分享会,由一名分享人选择一个主题做出一个PPT。这些主题和分享人的行业有关,并且被演绎得妙趣横生,比如“广告——不止扯淡那么点事儿”、“给你一个真实的HR”等,在分享之后大家可以参与讨论。

找到一个合适的群体加入也不是那么容易。IT工程师马骏就有这么一段兜兜转转的经历:在和一个同事玩三国杀的时候,他得知一群宅男经常在周末找一家咖啡馆进行技术问题和对互联网行业看法的探讨。然后他找到了同事的校友,加了对方的MSN,最终“打入了”这个小团体。

在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我”和圈子之间是可以双向选择的。如果知道某一个人群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可以试图通过各种方法结识该群体里的人,然后经熟人引入。但如果自己有很多想法又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设想的圈子,一个可靠的方法是自己组织,从现成的朋友圈中培养起来,并且通过人带人的形式把它壮大。

圈子能带来什么

年轻的公司人能够从这样的群体里实现自己的快速成长——因为那些经验丰富的前辈或者同龄中比较优秀的人,他们可以让刚刚开始职业道路的公司人少走一些弯路。而一些基于兴趣的团体存在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开阔自己的思路,认识很多日常工作中没法接触到的人。

在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脉所占的比重要远远超过个人能力,在卡耐基看来人脉占一个人成功因素的比例高达85%。按照吉拉德的“250人法则”,一个普通人的人际关系大约维持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圈子可以将这个数目以几何倍数扩大,并且这样的人脉称得上优质——基本是在一个水平线上以及高于自己。

你是圈子里的谁

圈子里的核心人物通常在一个行业中做得不错,或者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展露出特别的天分。除了这种角色外,还会需要能担负传递、沟通、暖场等功能的角色。就像在一场小型聚会上,有开场时站在聚光灯下致辞的人,有端茶送水的人,有在门外接收快递送货的人,也有在会场里专门介绍新老成员互相认识的人,各自都有分工。

在圈子里担任什么角色,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在工作中所担任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如果发生变化,也可以看做是公司人自己本身改变的过程。

王露从工作第一年开始,每年都参加驴友活动,但别人规划的路线有时候并不是她想要去的,她的一些建议也无法得到回应。于是从2007年开始,她便尝试自己组织爬山活动和徒步行走。

最初看论坛里其他人召集活动,她觉得一点不难。一旦自己做就发现其中涉及的事情非常琐碎,有时候一些细节想不周全会增加很多麻烦。旅行的中途还会出现各种预料之外的状况,出行前后需要不断和别人去沟通。尽管平常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和人打交道,但出行的组织工作还是让她觉得“非常麻烦”。

她需要不断发邮件给驴友们来反复确认对方的想法。为了使一个行程尽量完美,她事前要想得很细致,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几次担任领队让她有了一个驴友小组,这个小组和她的本职工作也产生了交集——有同行在她半夜加班的时候和她一起讨论工作。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活动组织经验让她在工作方法和与人交流上也有所改变。

像王露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她只是处在一种由热爱户外运动的人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较为松散的组织中,随着她个人意愿的生成和凸显,这种松散的组织无法满足她的需求,于是她有目的地成为一名“圈子建立者”即使她不发起,也会去加入一个更为稳固的群体。

公司人的圈子也有长短期之分。如果是公司性的行为,更会流于长期;自发组织的活动会由于组织者的退出或兴趣转换而消失或有所调整,但也是最可能成为终身制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Miss唐的“方糖主义”

好多朋友不解,在大学里一向成绩优异的我,毕业后怎么甘心做前台这样平庸的工作。其实早在毕业前我就听大师姐说过,如果想在公司里做好,从前台做起是最明智的选择,看似小小的前台,学问大着呢。

虽说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前台的工作依然让我手忙脚乱。Miss唐,请发个传真;Miss唐,准备会议室投影设备;Miss唐,公司网页新闻请及时更新。“Miss唐”是个按钮,听到有人喊我,我就马上运转起来,马不停蹄,投入工作状态中去。可我从来不急,脸上带着微笑,说话轻柔,尽量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时间久了,“Miss唐”被大家喊成了“蜜糖”,我当然欢喜地应着。

有一天,正当我在打印资料准备迎接大客户拜访时,市场部经理怒气冲冲地向我走来。“给你说了多少遍,我要12号的机票,你偏给我订了14号的,怎么可以犯这么大的错误。”我当时一愣,最初他明明交代我订14号的机票呀,他交代事项时写的便笺纸还贴在备忘本里。我正准备解释,大老板带着大客户走了进来。

一进门,大老板看着吵吵嚷嚷的市场部经理眉头一皱,询问的目光探向我。原本已拿出备忘本的我马上低头道歉,表示尽快改签办妥此事。同时,将客户迎进会议室,放好资料,倒好茶水退了出来。坐在电脑前,我有万分委屈,一直强忍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流了下来。几位同事看到,纷纷为我抱不平:“市场部经理向来目中无人,喜欢任意发脾气。好多同事都被他无缘故地责骂过。”“刚才就应该将他写的便签条摔在他脸上,在大老板面前出出他的丑。”

略微平静的我说,怎么可以。刚才不只是大老板在场,还有重要客户。难道让他们看到市场部经理也犯这种小错误吗?更何况,有哪个公司的下层向上层直接硬碰硬,就是有理,在外人看去也是一种顶撞。人家会说咱公司管理不善。话没说完,就听到大老板说,委屈你了。送走客户的大老板站在我面前,你做得很对,哪怕自己受点委屈,也要维护公司形象。我答,这是我应该做的。大老板点点头,不再说话离开了。

不久,市场部拓展,需要一位助理,公司打算内部招聘,应征者很多。市场部经理找到我,问是否考虑做他的助理。对于上次的误会,事后他明白是自己错怪了我,但一直没有道歉。他在我面前多少有些讪讪的样子,我仍像以前对他尊敬,笑脸相迎。同事都劝我不要做,我却点头同意了。有同事发感慨,蜜糖呀,想不到你还是棉花糖,软得任人捏,你就等着被市场部经理“蹂躏”吧。

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更加努力工作着。与公司打交道的客户多为台湾人,为了更好与他们沟通,我私下里学习闽南语;在召开市场部会议时,我快速详细地做着记录;各项繁乱枯燥的销售指标背得滚瓜烂熟,随时可以脱口而出……我的表现让最挑剔的市场部经理也连连称赞我是他最好的助理。

年终开庆功会,市场部经理端着酒杯来到我面前。他说,当初找我做助理,其实是大老板的意见,看来大老板没看错人。我不解,没看错什么。市场部经理哈哈大笑:“大老板说你不是蜜糖,也不是棉花糖,而是牛皮糖有韧性,是可塑之才。”

之后的日子,我先后在研发部、企划部、工程部做过不同的职位。两年后,大老板问我有没有兴趣做行政总监一职?我欣喜而又郑重地点了点头。

在新员工的培训中,新任行政总监的我给大家讲起自己入职三年的历程。我打趣地形容道,在当今的职场,不同的职员像极了形形色色的糖果,有的像跳跳糖,随时想换工作,蚱蜢一样跳呀跳,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有的像棒棒糖,一味取悦他人,埋头苦干,被人榨干只剩下光秃秃的木棒;有的像口香糖,长年不思进取,咀嚼来咀嚼去,食之无味,随时有被替代丢弃的危险。

有新员工开玩笑,唐总监是蜜糖吧。刚进公司的他们也知道了我的外号。我笑了,略微停顿说,虽一直被大家喊蜜糖,但我自觉更像一块方糖。如果说工作是一杯苦涩的咖啡,难免有委屈,有压力,唯有努力让自己变成一颗既香甜也不腻的方糖,给咖啡加点甜,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工作前景才会更加广阔灿烂。

4、我凭什么沮丧

2004年12月12日星期天晚上九点,我在家看电视。手机突然响起,是我的老板MTV电视台亚洲区的主管。当时我是台湾MTV的董事总经理。“Tom,你可不可以到远东饭店来一趟。我和总部的几位同事在这里。”

老板的办公室在新加坡,我并不知道他来了台湾,更不知道总部其他同事也来了。电话中我没有多问,挂上后立刻换衣服。我知道:这是大事。

二十分钟后我走进饭店咖啡厅,寒暄过后老板冷静地说:“Tom,台湾分公司必须裁员。”

我回想起半年前,进入MTV台湾分公司的第一天,老板帮我办了一个风光的Party。五十位同事齐聚在会议室,老板高调地介绍我,同事们掌声响亮,甚至有些夸张。我像得奖者一样一边挥手一边走上台,然后简短却坚决地发表了我对公司未来的愿景。我看到台下半信半疑的眼神,我提高音量,试图把大家的怀疑压下去。讲完下台,掌声比上台时更响。但我没有得意,只有压力。当我接下MTV董事总经理的职务时,老板明确地告诉我他的期望:我请你只为了一件事——增加公司的利润。

多么直接、诚实的期望!他没有要我打造品牌、没有要我振奋士气,他没有要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他只要所有老板和股东最需要的,也是所有专业经理人最应该给的“利润”。

上任后,我才发现“增加利润”并非那么容易。方法很简单,开源节流而已。但实行起来,四处碰壁。

“开源”就是要多卖广告。境内广告主买广告时以收视率为标准,MTV是专业的音乐频道,虽有忠实的年轻观众,但收视率比不上一般综艺台或新闻台。收视率不好,广告就难卖。

“开源”困难,“节流”就重要。公司有五十人,每月的固定成本是沉重的负担。“裁员”这敏感的字眼,像农药或味精,看不到,但一直在那里,洗也洗不干净,直到某一天爆发出来。

上任半年后,它爆发了。在远东饭店,老板说:“Tom,我们需要你留下来,但公司必须裁掉一些人。”老板打开桌上的数据夹,拿出一张纸,“这是我们建议的做法。”

听到自己没有被裁,我的紧张消退了,但立刻涌上的是沮丧。

他打开的,不只是数据夹,也是一罐小虫。建议做法包括裁员名单,我看着那张表,上面一个一个的名字,像虫一样,从我的眼睛,爬进我体内,接下来几天几夜,不停啃噬我的内脏。

我已在外商公司工作十年,看过裁员的场面。大家都喜欢雇人,没有人喜欢裁员。我们喜欢把裁员的老板看成猪狗不如的冷血动物,但他们也只是在执行资本主义中一件不悦的差使。资本主义也有很多快乐的事,如高薪、红利、股票选择权,但裁员显然不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对资本主义,对于“裁员”本身,并没有情绪反应。当时我在远东饭店之所以沮丧,是因为连建议的裁员名单都出来了,我却从头到尾毫不知情。以至于几天前,跟同事一起吃晚饭,酒酣耳热之际,我还拍拍同事的肩膀,毫无保留地激励他们说:“我挺你们,我们一起大干一场!来,我先干为敬!”

那晚的会议结束后,老板送我走出饭店。他说:“Tom,公司对你还是有信心的。这次整顿后,我们一起再把公司做起来。”我没有响应,面无表情,坐上出租车。回家后,我的沮丧慢慢变成冷静的分析。

我凭什么沮丧?凭什么摆臭脸?这并没有不公平。公司付我高薪,给我福利,事先就说得很清楚:增加获利。我也答应了,薪水也拿了、花了。现在我做不到,公司亲自来做。天经地义!我做不到,要让总公司的主管牺牲周末,大老远飞来收拾烂摊子,是他们该摆臭脸,不是我。

决策过程中没顾及我的感受?这是哪里?我是谁啊?这是一家公司,不是心灵成长班。我是专业经理人,不是精神科的患者。长大吧,王文华!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中,公司不可能时时刻刻顾及到每个人的感受。在你上任那天,公司非常顾及你的感受,给你办了一个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Party。但那是特例,不是常态。你不能把福气当成空气。

再说,当你这个月没办法交出预算书上的利润时,你可曾顾及老板的感受?于是我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了。接下来一整夜我想的,是更深、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没能达成公司交付的使命?为什么我失败了?

5、你的木桶能存多少水

我经历了人生中作为招聘者的第一场招聘会,第一次坐在了发问的这一边。看着一张张殷切的脸庞,我的任务却是提出一堆让他们眼里的光芒收敛起来的问题。

遇到一个女孩,说了一通自己的特长之后,我看着她的简历说:“你说你会Indesign软件,可你连软件的英文都拼错了。”那个女孩脸红了红,说:“哎呀,这是昨天匆匆忙忙赶出来的,所以可能拼写有错误。”

那一刻她已经失去了面试的机会,因为她可能以后在工作的时候借口说来不及而犯错误。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张“毕业生推荐表”,上面的推荐语也几乎千篇一律。这张毫无性格的推荐表,并不能多么帮助一个人获得他的工作。

如何告诉面试官“我就是你要找的人”呢?至少要让看简历的人知道:除了成绩优秀,你也明白什么是社会,你能力出众,你能够奉献,你清楚公司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你愿意服务大家。

一个学生会主席递来一张简历,上面写着她的社会实践:“组织过某个大型的国际学生会议,与伦敦、纽约、台湾等地区的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句话无疑是一根长长的木板,但是我要敲打一下它的可靠性。

“你是怎么联络这些著名的大学的呢?”我问。

“嗯,给他们发e——mail啊,国外的大学网站做得很好的,上面都能找到相关的信息,发信去邀请他们来参加会议,有回应的就继续谈。”她说。

嗯,看来这不是什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不过群发邮件然后守株待兔。这根木板立马短了一寸。

“那你具体做些什么事情?负责哪几个环节?”我继续问,我想知道她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

“哦,我就让我们组里相关的负责人去做的,他们得到回应之后,我去申请经费。”

“那,其实你没有亲自与伦敦、纽约、台湾等地区的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咯?你做的事情就是打报告咯?”

“话不是这样说的。你说世博会,大家肯定说是市长办的,不会说是底下哪个具体的人做的……”她辩解着。她本可以详细说一下她的组织能力,或者强调一下她如何协调整个活动。可是她却如此辩解,我无语地看着她,眼睁睁看着她的长木板成为了一块短木板。

给我留下印象最好的一个面试者,是一个腼腆的女孩。她的简历老老实实,当问到会不会某个软件的时候,她很诚实地说:“不会,但是我可以学。”她要回了她的简历,说等她学会了那个软件之后,拿着作品再来面试。这一刻,她已经赢得了她的下一次机会。

如果想去一个公司做事,那你要能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你有踏踏实实的业绩和实践,你的木桶里存储着足够多的水。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