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值得思考的职场小故事5篇

时间: 芷晴2 职场故事

职场故事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阅读职场故事也是吸取经验的一种方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把耳朵叫醒

面试时,沈彤信心十足,自己做过两年品牌化妆品的销售专员,还怕做不了一个售楼小姐?此外,如果这次被聘用的话,提成可是高很多,这是全市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正在开盘的是高档楼盘。

在面试等候的大厅里,开朗外向的沈彤很快就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了。

这个特点成了她的优势,她流利的回答令主考官不住地点头,最后一致通过,评分表上只有八个字:口齿伶俐,思维敏捷。

与那些外形靓丽的女孩子相比,个头不高、身材微胖的沈彤最得意的就是这张嘴了。尤其当她听说,公司要借这个机会选拔一批优秀的销售人员进入销售管理部门,这可是一个晋升的好机会。

果然,在这片天地里沈彤很快就如鱼得水,她三个月后就被评为当月的“最佳销售小姐”。

这天早上来的客户,看中的本来是隔壁楼盘的房子,但从与他的交谈中,沈彤得知他是个文学爱好者,便绞尽脑汁地为他解释着各式样板房名称的来历,果然那个中年人非常感兴趣。整整一个上午,就听见沈彤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介绍新楼盘,也许被她所营造的美妙意境感染了,中年人答应可以考虑一下这里的楼盘。

沈彤异常高兴,据以往经验,这一单是可以拿下的。

第二天中年人来了,同来的还有他的妻子,看上去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沈彤知道这两个人谁说话分量重,异常亲切地对那个女客户滔滔不绝起来。她从交通位置一直说到小孩读书,女客户好几次张口说:“我们就想看看……”没等她说完,沈彤又推出了最新出盘的江景别墅。最后,那个女客户打断了她的话:“还让不让人说话?我们不看了!”这下把口齿伶俐的沈彤弄懵了,这是怎么啦?不是说得好好的吗?

最后在同事小薇的好言相劝下,那对夫妇才答应去看现房。当然,签约时,这不算沈彤的业绩,因为人家明说了销售小姐不是她。

发生这样的事,自然把沈彤的锐气挫伤不少。可她就是想不明白,做销售的最讲究的不就是口才吗?最让她搞不懂的是,小薇销售成绩一直没她高,最近业绩开始直线上升,这个月居然与她一样了。

沈彤悄悄观察过小薇,她接待顾客时不像自己那样滔滔不绝,这完全不符合一个销售人员的标准。可她能做到微笑着倾听顾客的要求,能在顾客提出问题时给出最中肯的建议,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这让沈彤心存敬意,又有点不服。

现在售楼部里,沈彤和小薇两个人的业绩遥遥领先,大家都在传言,在年终考核时她俩进入销售部管理层的可能性非常大。

十一黄金周,来看房的顾客非常多。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沈彤接待了一位顾客,很精明,对楼盘的折扣及以后的物业情况都打听得非常详细。凭经验,沈彤吃准他会买下一套。在她的推介下,那人看好了四楼的一套房子。

可就在顾客要交付定金时,沈彤拿签单给销售经理过目,恰好小薇也在一旁,她“啊呀”一声叫了出来:“小彤,四楼这套房子昨天已交定金了呀,是我签的。”沈彤忙去翻销售记录,确实已出售。这时,顾客不依了,大声嚷嚷:“你们这不是一房卖两主吗?怎么回事?找你们经理去!”

为了息事宁人,经理与沈彤找顾客商量,换成五楼的房子,价格不变。顾客以四楼的价格买了五楼的房子,捡了大便宜当然高兴而归。这可害苦了沈彤,几千元的差价公司只能以房子打了九折处理,沈彤两个月的奖金全没了。

沈彤苦着一张脸站在办公室里听训。经理说:“光会动嘴皮子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带耳朵来?昨晚的销售情况汇报你没听见吗?”沈彤当时在干什么呢?应该在滔滔不绝地“传授”她的销售经验和洋洋得意地汇报她的销售业绩吧。

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刻,沈彤豁然开朗,这两个月的奖金虽然扣得让她心疼,但她觉得值,因为她刚才很用心地听见销售经理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销售人员,不光要有灵巧的嘴,更应该把耳朵叫醒。”

故事二:硕士生亲述艰难求职路

张_,今年28周岁,来自聊城,2003年毕业于山东某高校中文系,专科生。毕业后,他用了1年时间,拿到了自考本科证书。2004-2007年,张月辗转报考了国内几所大学的研究生,在2007年终于被天津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为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上周,在历经两个多月的奔波与等待之后,研究生张月(化名)终于收到了本市一家建筑类公司的offer,可直到今天,他还没想好是否与公司签订三方协议。回顾这两个多月的求职之路,张月说:"仿佛做了场梦,到现在还没醒。"

"投完50多份简历没动静"

张月说,自己读研究生期间学习成绩算是优秀,也有一些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奖状和证书。2009年5月至7月,张月在学校组织的对外汉语培训班中做兼职教师。求职之前,张月以为,自己有一些值得骄傲的资本,听到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老师介绍今年有630万就业大军,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10月,校园内外大大小小的招聘会陆续开始,张月先选择了一些文秘、行政等看上去和中文专业相关的职位投递简历,不到一个月就送出了50多份简历。"不知道为什么,都石沉大海了。"

"收菜能逼我早起投简历"

张月听说有人玩"开心网"上了瘾,每天起大早"收菜",觉得不可思议。可听找到工作的学长们介绍说,早起投简历会增加被挑中的几率时,张月也开始"收菜"了。"以前总喜欢熬夜写论文,没有早起的习惯,借‘收菜’能逼自己早起,也算我的一个收获吧。"张月苦笑着说。每天清晨5点,张月会准时从床上爬起,在各大招聘网站"海投",媒体、出版、营销、策划、企业文化宣传等,不论和中文专业是否挨边,只要不限专业的,都试着去投。"每隔几天就会有岗位更新,多的时候一个早晨能投出去十几份简历。"

张月又听说,简历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不断更新,于是,他为自己设计了七八种面貌各异的简历。投递文秘岗位的简历,在"实习经历"一项,就重点写做兼职教师的经历、处理文稿的能力,还附上原创诗歌;投递营销岗位的简历,就在个人技能一项突出自己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感觉自己像同时拥有了七八张脸。"

"海投"之后,张月每天都希望手机会响,常常下意识地拿出来看看,生怕会错过什么。但是,一个电话也没有。

"考公务员比中彩票还难"

10月15日,张月在国家公务员报考的第一天报了名——环保总局的一个岗位,"开始时觉得只要努力就能考上",张月满怀激情来到本市一家公务员培训班,在得知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比2009年多出20万人,而公务员录取人数却只增加了2000人左右时,他的心凉了半截。"原以为自己报的职位不算热门,可报考比例还是达到了100:1。"参加了两次培训之后,张月就没再去。张月虽然参加了考试,可没抱太大考上的希望,"考上的机会比中彩票还难!"

"我准备的不是他们要的"

张月在焦虑了一个月之后,手机终于响了。11月初,网投有了结果,他接到了本市一家港航公司的面试通知,为此,张月精心准备了一番:西装、领带、皮鞋……所有的行头焕然一新。11月9日,面试在该企业在塘沽的办公大楼进行,张月应聘的是文秘岗位,自我介绍之后,面试官问了他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该怎么布置会场,张月说自己当时一下子就蒙了,"我哪做过这个啊!"张月记得自己回答的一塌糊涂,果然,他没有收到进一步面试的通知。

"做文秘就是去伺候人吗"

11月底,张月应聘一家建筑类公司文秘岗位,通过了第一轮面试。12月4日,第2次面试后被告知面试通过。实习一周后,准备签三方协议。张月说,两个多月的失望、彷徨与惊喜还历历在目,"也许我感动了上天吧"。坚强和执着终于有了回报,张月终于找到了工作,可以继续在天津生活下去。

故事三:求职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新年伊始,又到了一年一度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高峰。虽然全国就业形势整体回暖,但由于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就业竞争仍十分激烈。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后,另一隐忧更加刺痛着社会的神经,这便是就业陷阱。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心切的心理,在招聘时编织美丽的谎言引其上钩,从中牟利。智联招聘等网站曾经作过一项调查,一些大学毕业生遭遇过就业陷阱。

一、一个美丽的谎言

“高职诱惑”:“储备经理人”本是保险业务员

“我是应聘经理助理,为什么变成业务员了呢?”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生吴春向记者讲述了她的遭遇。前几天,吴春在人才市场看到广州某传媒公司招聘经理助理的信息,月薪1800元,对工作经验没什么要求,唯一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

吴春报名后被告知,无需面试三天后直接接受培训。当吴春三天后赶到培训现场时,发现前来培训的有二三十人。再三询问下,吴春才知道“经理助理”变成了业务员,主要销售保险和保健品,工资待遇是一个月800元。

北京某学院网络编辑方向的应届毕业生刘军也有相同经历。去年11月,刘军接到一家自称是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被告知已被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刘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刘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原来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他,而所谓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咨询后,他才明白公司要招的是保险业务员。刘军所学的专业是网络编辑,而不善言谈的他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不做保险将会是终身遗憾!”

“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刘军说,这种遭遇在他们同学中并不少见。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是典型的“粉饰岗位”陷阱。招聘单位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就把职位美化成“某部经理”或助理等,以此来诱惑求职者。“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相信在工作初期就很容易获得高收入。”

“我没有报这个单位,怎么会收到他们的面试通知?”对于这一疑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会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招聘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不承想会给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很多公司招聘业务员都是到各招聘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王延辉曾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通知面试的电子邮件。由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王惊讶的是,他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经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了解得知,该公司已不存在。

二、一场面试的悲哀

“面”里藏针:面试作业实为“骗财夺智”

“辛拉面”,这是在激烈求职竞争的背景下诞生的求职新名词,指辛苦拉来面试机会。据统计,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大学生往往要投出50份以上的简历才能获得不到4次的面试机会。

“在招聘会上能找到工作的人并不多,太多的企业在变相宣传。”某财经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小华就是典型的“辛拉面”,先前所投递的简历,没有任何回音,但她仍不依不饶地挨门自荐,试图获得面试机会,小华说:“重要的是为自己争取机会。”

故事四:实习考试

阿星在原来的美发厅当助理当烦了,就想换一个地方,于是来到一个很高档的美发厅去应聘当助理。助理的工作就是洗头和烫染工作。这些事阿星早已经做得非常的不错,所以,应聘的时候,也相当的自信。很顺利地得到了招聘方的满意,同意他到店里先实习几天看看,实习后考试合格就可以正式上班了。

实习考试可阿星现在的工作不是去接触顾客,而是先要在模特头上卷发杠,有时间和质量要求,得过店长这关。

在模特头上卷杠,这对阿星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当学徒的时候练的次数实在太多了,而且阿星还是原来店里的卷杠能手。于是,他拿起模特头,在规定的时间里卷好了头发,而且自己相当地满意。满心欢喜地拿给店长一看,店长瞧了一眼,不屑地说:“自己先看看哪里没做好吧。”

阿星听到这话心一下子凉了,都是按要求做的,还会有什么错?可是店长说不行,就得改呀。来的时候,就听说店长以前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助理,虽然她现在不再做助理了,但对助理这一块要求却非常的严格的。

阿星就细心去观察正在给顾客卷发杠的助理们,却发现,他们的技术也不咋样嘛,有的还不如自己呢,可是店长为什么不满意自己卷的杠呢?

是不是自己太自信了,让大家觉得自己有点狂妄。为人处世的道理说:在任何地方,都要谦虚才好。阿星是忘记了这一点,就恭敬地请教店长,让她做一下卷发杠的示范。店长示范后,阿星又快又好地完成了。小心翼翼地递给店长看。这次店长接了过去,看了一下,说:“比上次好多了,再多看看大家的卷法,自己再多琢磨一下。”

阿星点点头,可心里想,已经这么好了,还不满意?店长要求真是太高。

这天下班,阿星放弃休息机会,在宿舍里练习起来,同屋的小帅见了,笑笑,卷这么好还练习呀。阿星就说店长还不满意,所以要再练一下。小帅听了,问:“你来实习几天了?”阿星说三天了。小帅拍拍阿星的肩膀说,放心吧,明天一定实习过关了。

第二天一早,阿星交上自己的成绩时,店长看了好一会儿,说:“今天卷得非常的好,从现在开始,可以到顾客头上实习了。”

阿星今天卷的杠没有昨天的好,还有点毛躁,发丝也不太顺和亮,可是店长居然就让过关了!再想想小帅的话,阿星就更不明白了。跑过去悄悄一问,他恍然大悟了。来这儿的助理,最早过关的也是在第四天,原因很简单,店长当年来做助理的时候,就在第三天才过的实习关,她只是想证明她还是这个美发厅里最优秀的助理,没有人可能超过她。

故事五:一元钱变一百万

创富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头脑、有智慧的人。一元钱在多数人的手里就是等值的一元钱,但在某些人的手里,经过不长的时间就能变成百万元。市场无情,谁的脑子转得快、灵活运用得快,财富就会垂青谁。

一元钱变一百万去海南打工的张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寻寻觅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带去的钱花得所剩无几了,无奈的他只好决定回家。到了火车站,他翻遍身上所有的钱,数了数,递给了售票员。巧的是,除了买回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外,还剩1元钱。他边思索着边登上了火车,禁不住望望身边迅速膨胀的都市和充满着各式欲望的人群,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火车即将开动的一刹那,他又退了回来。

张先生握着那1元钱,来到一家商店的门口。他花5角钱买了一支彩笔,5角钱买了4个包装香烟的纸箱子。然后,他从商店里借了一把剪刀,把4个纸箱子裁成大小不等共24张牌子。在火车站的出口,他举起一张牌子,上面写着“出租接站牌(2元)”几个字,结果很多来接站的人都租他的牌子用。他用赚来的钱饱餐了一顿,而且口袋里还剩了40元钱。

一个月后,张先生的“接站牌”生意由先前的4个纸包装箱子发展为40块用镀锌板做成的可调式“迎宾牌”,每天的收入都在200元左右。三个月后,他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手下有了一个帮手。后来,他用出租“迎宾牌”挣来的3万元,在公园附近开了家鲜花寄送店,生意甚是红火。干了不到四个月,他又承揽了鲜花批发业务。就这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将1元钱变成了100万元。

类似这位张先生的创富故事如今并不稀奇,因为我们已经步入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即知识、头脑、智慧发生“核裂变”的时代,不论是谁,只要你善于运用知识、头脑和智慧,你的1元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获得100万元的回报。

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