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职场的故事摸得着的理想

时间: 日鹏2 职场故事

身材不好就去锻炼,没钱就努力去赚。别把窘境迁怒于别人,唯一可以抱怨的,只是不够努力的自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场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摸得着的理想

曾见过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喂牛的过程。刚开始这位老农直接把草料放在地上,让牛毫不费力地食取,农人满以为这样牛会吃得很饱,干活会更加卖力。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农人发现,这头牛学会了挑三拣四,不仅浪费了不少草料,身体也不如以前壮实了,还常常懈怠工作,不把主人的话当回事。

后来,这个老农想了一个办法,每次给牛喂草料时,他总是将草料放在一个比牛的头略高一些的架子上。这样,如果牛要想吃到草料,就得付出一定的努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那以后,牛不但不再挑三拣四,对一些稍次一点儿的草料也吃得津津有味,并且眼神中还流露出满足与自豪。

我好奇地问老农,为什么把草料放在地上,牛会嫌好道歹,或不屑一顾,而放在高处却要努力去吃呢?

老农笑着说,这就叫做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懂得珍惜,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会想尽办法得到。

听了老农的诉说,我不禁恍然大悟。不光是牛,我们人也常常这样,太容易完成的的事情,往往让人没有前进的动力,也找不到丝毫的成就感。而太难完成的事情,往往又让人望而生畏,觉得遥不可及。只有那些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才会让人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认为成功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

而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喜欢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很高远,认为理想越远大,取得的成就越丰硕。比如,有些人从小就立志要当科学家,当作家,当政治家,当画家,当音乐家,当亿万富豪等。结果,因为好高骛远,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总是碰壁,无论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最后只得灰心丧气地放弃了,并且还在心里烙下了一个自卑的阴影。从此以后,事事不顺,空余一声长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实,我们应该给自己定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这样在攻克一个目标后,就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进行建立起自信,有了自信心,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会一步步地迈向成功。这有点像爬山,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把目标定在高耸入云的山巅,在艰难的攀爬中,我会一点一点儿丧失掉信心,还未到达山腰,就失望地放弃了。如果一开始不是将目标定在山巅,而是定在山脚的某个山头,那么你就会一鼓作气地征服这个山头。尝到甜头后,你又会满怀信心地去征服另一个更高的山头。也许最后你到达山巅的时间推迟了,但你收获的快乐远比别人多得多。

一个成功者,不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目标定得有多高,而是因为他始终把目标定在自己勉强能够得着的位置。在成就事业的路上,我们需要一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草料,在前面时刻诱惑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那样才能克服重重困难,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岭,到达事业的峰巅。

深圳:生不了根就把自己拔走

我从城中村的东头走到西头,再从南头走到北头,同时祈祷周一不要马上来临。

我毕业之后就到深圳闯荡,那是被迫的,因为我十分恋家,尤其喜欢家乡凉爽的气候。可当地的经济和天气一样冰凉,机会有限,稍微靠谱一点的岗位都得找门路。我只能作别父老,极不情愿地爬上火车,满腹委屈地吃泡面,最后愁肠百结地昏睡过去,下车时又被外面的热浪打回车厢。那一刻,我还认真思考了一下,到底要不要回去。

我当然没有回去,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要在一个地方长期奋战,就必须找一处稳定的住所。我也想住和我身份相配的高尚社区,后来,我发现真正决定身份的,是我的收入。我很务实,便一头扎进城中村。

城中村的格局和小县城一样,这里鱼龙混杂,每天都很热闹,卫生状况也不是很好,但胜在食宿廉价,交通便利。初出茅庐的江湖儿女,是没有资格谈条件的。在一个无边无际的城市,有张睡觉的床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有较高的学历、体面的单位和一张很乖的面孔,但还是要穿得整整齐齐,接受房东的面试。我初到深圳,亚热带的天气让我措手不及。即使在空调房里,汗水还是不管不顾地渗出来,点点滴滴,湿透我的衬衣,蛰痛我的眼睛。我狼狈不堪,看着有三十多套房产的房东像黑道大佬一样指天戳日,教育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房客。最后,我在一纸合同上按下手印,搬进了那间蜗居。

我是小地方来的,以2008年的价位,在我们那里,1000块可以租一套三室一厅,全套家电。但在深圳,这些钱就只够租一间城中村的房子——闷热、潮湿、没有家具,还要和邻居分半个窗户。我就在这里,住了整整一年零四个月。要是这么写下去,就显得矫情了。其实,这儿也很繁华,以我住的地方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商圈,步行五分钟,吃喝玩乐全搞定。

在我的家乡,肯德基只有零星几个,只能开在市中心、广场等繁华地带。而我打电话告诉我妈,虽然我住城中村,但楼下不仅有肯德基、麦当劳,还有麦肯基之类,竞争相当激烈,消费者实惠很大。除此之外,几个电话打出去,外卖、家具、煤气罐,分分钟送上来,连路都不用走。无论任何商品、服务,城中村的价格,永远都会在CBD的基础上打折。

一般来说,我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我先在路边买根玉米,然后搭公车,再转地铁,每天来回耗去两个小时。在办公室坐了一天之后,如果没事,我准时下班,拼死从公交车上挤下来,急煎煎地冲向最近的大排挡,叫一碗炒面。除了染发纹身的热血青年,我们这个村的居民以IT民工为主,大部分谦虚有礼,文质彬彬。每天,大批IT青年和我坐在一起等炒面,他们或是讨论工作,或是沉默不语,但眼里全是希望。

周末,我会在吃饱喝足之后,在村里溜达一圈。我从城中村的东头走到西头,再从南头走到北头,同时祈祷周一不要马上来临——尽管寂寞,我还是喜欢寂寞中的自由。

我们单位经常发一些球票、演唱会门票、T恤衫什么的。我实在不知道该送谁,就只好送给房东了,他见我的时候,甚至开始点头哈腰起来。等住满一年的时候,没等我吭声,他自动给我续了一年。他也看出来了,我这样的优质房客,可遇不可求。

后来,我还是离开了深圳,最大的理由是没有归属感。

当飞机盘旋在家乡上空,落日的余晖照耀着这座寂寞的西北边城,我真的很激动,发誓再也不离开。好吧,等我真正回来之后,时日良久,我又开始念及深圳的种种好处。每当大家说起小城市民风淳朴,我就想起深圳的公平和效率;每当冬天全城被一层煤烟笼罩,我就怀念深圳潮乎乎、湿漉漉的空气。最后,当我得知我在深圳住过的那个小村子,拆迁后扒拉出来了20多个千万富翁,便开始猜测,这些人里,有没有我当时的房东。我走之时,最难过的应该就是房东了。

一个农民孩子的旅行

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叫做约翰的男孩的故事。

约翰出生在格伦伍德,美国西部犹他州一个约200人的小镇。他的父母是农民,和其他在这片偏僻土地上的人们一样,相当贫穷。仅仅11岁,他便开始了校外第一份工作,替农民摘樱桃。还和他的兄弟一起养兔子,卖给邻居和朋友们。约翰没有受过好的教育,也不善言辞。在他的小小世界里,这些并不需要。因此在他16岁上完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他休学去找一份全职工作。

约翰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附近的一个城市挖渠。挖煤气管道、水管及架电缆是一份相对高收入的工作。尽管如此,为了赚更多的钱,他还晚上兼职给一家餐馆洗碗。因为做得好,他晋升为跑堂——在人们用餐后收盘碗。他很勤奋,但无论如何努力工作,作为高中肄业生,他很快达到了自己的极限。没有受过教育的他毕竟还是不够优秀。因为想要更好的生活,他开始找机会离开犹他州农村。

1945年二战结束,但美国和苏联间的紧张局势日益升温。美国海军招聘年轻人加入这支精英部队。尽管约翰当时瘦得皮包骨头,可是出乎父母的意料,他被录取了。约翰被送上到加利福尼亚训练的火车,这成为了他的第一个探索自己有限世界之外的机会。书成为了通往未知的一扇新窗户。他从图书馆借到的第一本书是艺术家凡高的传记《欲海浮生》。

对生活的欲望以及对未来的好奇心成为了约翰的动力。同时每读一行都让他感到自己的教育是多么的有限。军队再次帮助他迈出了下一步。政府通过了一个所谓的“退役军人法案”,以照顾那些曾在军队服役的人。除其他津贴费外,它还提供了进入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高中肄业的约翰通过了某个考试并成为了大学生。来自农村的他担心自己是否能毕业。所有的怀疑都是不必要的。约翰完成了自己在犹他、哈佛和康奈尔大学的学业,并作为学生领袖毕业,开始进入这个世界。

从农村到大学约翰一路走来,时代已经改变。现在科技和电视几乎将世界带进每个客厅。尽管如此,约翰的故事还是和今天生长在偏远地区的男孩女孩一样,那里的选择仍然有限。不管是在美国西部还是中国农村都要更多靠自己的积极主动。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或贫或富,或聪明或平庸,或英俊或相貌平平,我们有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许多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年轻人可能会和离乡时的约翰有同样的感受。他必须培养自尊。他真的可以和那些生长在大城市就读优秀高中的学生竞争?只有当他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时才发现,至少生活教给他的,和他能在学校里学到的一样多。

今天的中国,很多人因为各种要求而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终身的工作已经过时。今天你所学的可能在你毕业的时候已然过时。不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变得比背书重要得多。约翰只能想像格伦伍德和犹他州之外的世界,而你不知道你的世界在你有生之年会变化多少次。也许你也和约翰一样,不得不通过不寻常的途径去离开太小的世界。当你的机会到来时,你必须作好准备。

大学伊始,约翰使用被学生称之为“蠢人英语”的方法提高贫乏的语言能力。这在他离开大学后的第一份工作中得到了回报,他很快成为公司领导演讲稿的撰稿人。过了几年在事业得到上升之后,而立之年他面对了一个大得多的挑战。他得到了肯尼迪总统教育部长助理的职位。在去华盛顿的飞机上他想:“如果我能应付华盛顿那些大人物,我就能做任何事情。”肯尼迪总统的被暗杀再次带来了机会,约翰成为了尼克松总统的特别助理。许多年后,他决定做自己的老板,写一本书,这本书成了全世界人的著名指导准则:《大趋势》。

80多年后,格伦伍德小农庄长大的约翰依然好奇,依然学习,依然探索着。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是我的丈夫,与我分享着美好的生活。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