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人物励志故事
有名人物励志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人生励志故事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为大家带来邓亚萍的励志人生励志故事,快来看看吧。
童年的邓亚萍,由于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破志做一名优良的运动员。然而她个子矮,四肢粗短,基本不合乎体校的请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需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固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纯熟,基础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如许难能宝贵!这岂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蒙受宏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能够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粗茶淡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练习的父亲,有时疼爱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因为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竞赛中取得集团跟单打两项冠军。
运发动时代
进入国度队后,邓亚萍都是逾额实现自己的训练义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伸到11时45分,下战书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锁训练划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常常误了时光,她就本人泡面吃。
在队里训练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仍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精打细算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天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润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活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材良多部位都有伤病。
为凑合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简直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切实痛的厉害了就打一针关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沾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藏起来的石头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和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
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他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其实,如果你不能给予百分之百的话,你总是会怀疑别人是否给予了百分之百。拿出你百分之百诚心对待所有事情,然后睡个安稳觉吧。
邓亚萍成长励志故事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1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1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6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1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1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1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1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1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1个又1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3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1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3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