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职场励志故事
有价值的职场励志故事
害怕不被人认同的你认可自己吗?
有人害怕和别人不同,有人害怕和别人一样。这背后都有被人认同的希望,隐含着的是一部分缺乏安全感到的人,“我和你们一样,请接受我!”还有想展示自我的人,“我和他们不一样,请看到我!”我以为他们展示的相同或者不同,最终是为了从外界获得认可。
某方面来说外界的认可对人有鼓励作用,但也不全是这样的,若是这种认可不是人真心想要的,认可会让人矛盾,感到痛苦。好比某个演员说过:等她老了希望大家给自己的评价是,她是个好演员,不是明星。每个人都在被人认可和自我认可之间寻找平衡感,恰好的那种状态。
乐观者这样说,正是因为不被人认可,所以才要加倍努力,站在华丽的舞台上,让所有人为你喝彩。我欣赏他们的勇气,也祝福他们。
悲观者说,人这一生,一直要寻找理解,寻找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不知觉就成了惯性,人在这样过程中太困难了,一番折腾之后发现至找到孤独和不被认可。我劝慰你,不只是你一个,人人都是茫茫星海中孤独的星球,一颗又一颗,独自旋转,某种意义上说你有很多同伴,我们同为孤独星球,人人孤独,关键你要学着享受它。不被认可也没大不了,能自我认可才是你存在的意义。
正因为某些人,某群人的自我认同,世上才有那么多小众价值观的存在,才有我们这个多元社会的存在。
多数人习惯了用自己的认知去判断人和事,会丢失很多信息,错过很多正面反馈。也是普通人和成功者的区别。如何改变这种习惯是值得考虑的,这前提需要个人认识自我,认可自我。
不被认同的恐慌和焦虑正在当下蔓延。韩剧《今生第一次》女主的好朋友是个一心想要结婚的女孩子,女主看到焦虑的闺蜜很不解,问为何那么想结婚。闺蜜说,婚姻就像一件平凡的黑色大衣,穿在身上不好看却足够安全,隐没在人群里不那么显眼,足够让穿上的人得到一种被群体认同的安全感。
中国特色的婚恋目的不在恋爱,而在于组建家庭、传宗接代。在中国的家族体系里,人与人的差异性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大一统的标准。标准认为年轻人到了适婚年龄却还落单就是剩下来的,父母听七大姑八大姨说“你们家孩子怎么还没结婚、没生孩子呢?”“他家孩子三十好几了还没结婚呢,我都抱孙子啦”,主流的中国父母就会感到特别焦虑和恐慌,仿佛被抛弃在群体之外。中国人认为自己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似乎“不一样”就意味着异类、不正常、不安全。
舞蹈家杨丽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人生观,引来一些人的不满。他们代表了主流观点“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还真把自己当孔雀公主了,忘记自己不过是个平凡人了。”面对嘲讽,杨丽萍回复:“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一些是享乐,有一些是索取,而我是生命的旁观者。”人生价值观多种多样,不是非彼就此,包容让价值多元。
若能少从个人喜好去评价别人,从多元角度出发,给不是主流的价值多些理解和尊重,每个人都能少些压迫感,少些焦虑。说真的,你只不过是幸运,被分在了主流这边,就对不合自己心意的口诛笔伐,若运气不佳被分在非主流那边,还有底气去做那些吗?是不是渴望别人多些理解?
女主世熙在一系列挫折后认清了自我与现实,进行了自我认可。杨丽萍面对网络攻击,选择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认可自己,才有坚守的力量,前进的勇气。
《你的误区》在关于这方面有句话很深刻:“最不需要别人认可的人,得到别人的认可最多。”
害怕别人不认可自己的人,内心都有自我否定,不自信的变现。你要学着自我欣赏,不通过世俗的评价标准,而是欣赏自己独特的天赋,欣赏创造独特的你,明白在社会定义的那套价值理论外,你依然还有价值的,生活之于你还有其他的意义。渐渐的你会拥有自信。
当然我不希望你是一个自信过了头的人,被人奉承追捧着,打算争取全部人的认可,结果必然会失败。现实是,不管努力或不努力,都是有人不认可你,有人认可你。然后你会选择与那些认可你的人进行深度交往,不再去尝试获取每个人的认可。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来希望得到别人对我们的认同和赞许。一旦你的另一半反对你,你好痛苦,好受伤;父母不理解你的选择,嫌弃你不懂勤俭持家,你只想让他们开阔眼界,结果弄得大家不欢而散;你做了一个决定,你的孩子都不理解你,然后你就会觉得“哇!好没有意思!”
不禁自问:我为什么会很多的事情去讨好别人?我为什么会努力让我自己看起来很完美?我为什么会去做很多迎合别人的事情?终极答案就是我们一直希望去求得别人的认可。
外在不断地需要别人的认同,是因为我们的内在没有真正的认可我们自己。当我们内在不认可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外在就会吸引很多别人,来否定我们,在指责我们,来说我们的不是。当我们不断的挑剔自己,天天说“我”不好,那么别人会说“我”好吗?别人会认可“我”吗?
我们为什么会去在意别人的看法,那是因为“我忘记了我是谁!”。你不断不断地,把“我是一个怎样人?”这种权利赋予了别人! 你真的要知道是谁,要什么,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老公毕业之后做了7年个人站长,有人问:做网站都很赚钱的,你一定挣了很多了吧?老公一笑带过,赚的最多的是工作的自由。我也曾问过:你为什么不多挣些钱?他解释:其实也能挣的,做药品很赚钱,代理一个产品,吃不死人,但治病别指望,利润丰厚。有的人买药是冲着救命的,我过不了良心那关。当然这么做的人不一定百分百出事,但我还是更喜欢老老实实做广告。我不是在宣扬他的做法多高尚,而是在有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做对的事儿。
我也是这样想的,那么钱财多少是够呢,够用就是一种感觉。老是做突破三观底线的事儿,你就不是你了。
励志小故事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d 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d 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d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drning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drning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定计划是要宏伟的大饼还是现实的小目标
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学习已经成为每人终身的事情,学习新知识努力变强,跟上时代。谈到学习、发展,小到个人大到公司,一定先要定好计划,否则行动起来一定是盲目低效的。
尤其在年末年初的时候,朋友圈各种晒年度计划,甚至3年计划,5年计划。待到来年,很多人哀叹一年过得好快,计划还是那个计划,人还是那个人。好像计划的饼越大,实现的可能越少。
有朋友不同意,你说的是个人,公司就离不开计划。对,企业规模大,人员众多,画一个大饼让同志们有一个盼头,很有必要。不管故事真假,望梅止渴的故事耳熟能详,没有一个盼头,估计三国演义估计都演义不下去了,毕竟少了一个曹操就不叫三国了。
对于个人搞计划定目标我同意,只是天天搞规划年年定目标,把未来想得很美妙,实际却怠于行动,还是尽量少画大饼,不如定些实际些的小目标。我以前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写一个宏伟的计划,实际中遇到困难就经常去修改,改着改着然后发现这个计划永远留在了纸上,变成吃不到嘴里的大饼而已。
个人目标如何定立?不妨化繁为简,就订一个小目标,天天做就成了,短的一周,长的一个月内可以完成,然后再定下一个小目标,再完成,一年之后再看,估计都得自己佩服一下自己了。
最近在听建造师方面的课,打算用两年时间考下证书,定了一个长远大目标。考证最重要的是什么?学习课时要够,认真听课。于是按月划分学多少章节,细到每天听多少分钟的课。小目标每天60分钟,不多,够吧内容吃透。有句佛语叫——未来不迎。长久的计划可以粗略一点,对于近期的规划详细一点,毕竟计划没有变化大。
对待未来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不要太假大空,比如非要搞个十年规划,那是愿景,有这个想法很好,关键是实施,有细到每月甚至每周的计划,符合自身情况。
比如在职人员考证,长远看是未雨绸缪,升职加薪,顺便还提升自身竞争力,不妨先给这个目标定个期限。结合自身情况,大块时间不多,零碎时间又分散,于是需要制定小目标,利用好零碎时间。
学着去实践“当时不杂”的思想,白话就是做好当下的事。
活在当下谁都懂,可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经典佛家故事讲到: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呀?”师父说:“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问:“那你得道开悟之后,你都干些什么呀?” 师父说:“我还是挑水、砍柴、做饭。”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呢,我开悟了,我现在砍柴的时候就砍柴,挑水的时候就挑水,做饭的时候就做饭。”
把当下事认认真真做好,比一边做一边胡思乱想好。做好当下才是实在,毕竟当下终究成为我的过去,当下也是自己未来的发源地,万丈高楼毕竟还需要平地起。
还说我自己,上班的时候想着回家做什么,回家了想着明天的工作,做一件事的时候想着下面做什么,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现在慢慢地形成习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只处理一件事,反而效果更好。
上了一天很累,家务事还一堆等着自己,还想着考证,现实牵扯得神经都痛,三者交叉在一起产生的问题让我很纠结,如何纠正?事情本来就在那里,问题也就在那里,去处理就成了,一步一步找方法去解决,如此一直想着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如何去解决,可能永远都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