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名人职场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时间: 日鹏2 职场故事

职场如战场,所有身在职场中的人们都必须处处小心,不知道怎么做时可以多看一些职场励志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场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励志故事: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画马

杰出的画家徐悲鸿特别爱画马。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出现在纸上了。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帅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彬彬有礼地说:

“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

徐悲鸿被这位元帅的诚意感动了,他点头微笑,挥笔题上字,把这幅画送给了元帅。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枝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笔。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名人励志小故事

1、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2、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3、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4、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5、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6、邓亚萍:苦练球技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7、希拉里: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8、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9、曼德拉: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

10、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11、卡莉·菲奥里纳: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

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血统的家庭。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

励志故事:梦境的路上,飘满红罂粟

一个在海关工作的朋友,有天向我倾诉,她说她感到很虚空,在同一间办公室同一张桌子前坐了八年,每天干的几乎是同样的事,连呼吸的空气都是一个味儿,现在的自己与八年前的自己没任何两样,早上一睁眼,就知道今天将怎样度过。她感叹,这复印机里走出的日子让她窒息,留不下任何亮点和痕迹。

在旁人眼里,她拥有"金饭碗"的工作,还有稳定的家庭。我没有更多的安慰她,我说:"去买一本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看,如果你不能像狄安那样抛开一切独自流浪,不能像萨尔在饿得发昏时只靠舔几片感冒药的糖衣充饥,如果你做不到那样,就不要抱怨。"

她读完这本书后,表示她做不到那样的"在路上",虽然内心深处的确很向往——抛开现实的一切,没有行李,没有财产,居无定所,搭顺风车,漫无目的地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追求精神及感官上的极度放纵、自由、颓糜与荒唐。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拥有几间房子(对于某些人还是奢望)、一个家庭、一张办公桌,终其一生只为存折上多加一个或几个零奔走辛劳。当今中国,在巨大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在以物质挂帅的现实下,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的精神空间,在物质的挤压下,许多人的精神世界被迫隐藏,被迫忽略,在日复一日重复的奔忙之中,有人就会感到迷惘与困惑,想要探究生命以及活着的意义。然而,现实像一个铁屋子一样固若金汤,冲不出也逃不开。

而这种情形,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那时二战已结束,美国物质经济空前发达,然而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精神日渐荒芜。《在路上》的主人公萨尔、狄安以及其他"在路上"者,就是一群以惊世骇俗的行为、一颗驿动的心,试图去逃离现实状态的"垮掉的一代"。

这种现实状态正如凯鲁亚克所描述的——这是个喧嚣疯狂的纽约,数百万人毫无休止地为了生存而奔波,像一场噩梦,掠夺、攫取、失去、叹息、死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个城市里争得一块墓地。大街上整天汽车拥挤不堪,可怕的噪音使人发疯,几乎每分钟都在发生交通事故,而这一片喧嚣的背后却是荒漠和虚无,许多人生活在一种虚无飘缈的梦幻之中……

主人公之一的萨尔是一个作家,这注定他是一个灵魂高于现实的人,他的内心潜藏着躁动和不安,他期待简单而透明的精神世界,然而囿于身份他还是有所顾忌,直到狄安的出现,如一剂催化剂一样,让貌似平静的萨尔内心深处隐藏的潜流喷薄而出。他们不愿停下,他们只知道上路、上路、再上路,尽情地、贪婪地体验着在路上一切一切的疯狂、怅惘、迷失与放纵,酣畅淋漓地体会自由的极端享受和生命的极端体验。

"生命的极端体验",这几个字让我想到了凯鲁亚克,他也是一个喜欢生命极端体验的人。《在路上》是他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作品,他花了7年时间在路上,然后花了3个星期完成了这部作品,创作前,他感觉"灵魂在某个深处呼唤",一种灵感来袭的悸动攫住了他的心,他像打摆子一样颤抖着身体,二十多天,除了吃饭和短暂睡眠,打字机边的凯鲁亚克,用一卷长达120英尺的打印纸完成了一部没有标点、没有段落的《在路上》——那是一泻千里的巨大思维瀑布,溅起的无数思想与激情的水花,半个多世纪以来,打湿了无数人的心灵。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这印在纸上的短短几个字,像一团团炽热的岩浆,从白色的纸页中喷薄而出,曾经沸腾了整整一代人的心。

不可否认,即使过了半个多世纪,还是有无数人内心无限向往那疯狂的、无拘的、不羁的、迷幻的"在路上",——那是一个飘满罂粟花香的梦境,令人迷醉,令人狂乱,令人燃烧。谁的心不曾温柔过?就算被课业压得背弯的学子,就算被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得呼吸不畅的成人,只有我们的内心知道,我们的心是柔软而温热的。

我们渴望迷醉,可是我们不能迷醉,就像我们知道大麻让人迷醉,让人致幻,但是我们必须远离一样。我们还有"甜蜜的枷锁"在身上,那就是——责任和爱意。除了不谙世事的儿童也许有一些不负责任的权利之外,其他人都不能彻底抛开"责任"二字而遁世。我们努力学习,为了自己,也为了父母,这是一种责任;我们努力工作,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过得好一点,这也是责任……

因此,当我看到狄安为了追寻自己所谓的"自由"而一次次抛下妻子和孩子,置他们的感受与困顿于不顾时,当我看到他的妻子在信中说"当我看着你消失时,我的心都要碎了,我一遍一遍祈祷你能平安归来,亲爱的狄安,这个世纪已经过去一半了,希望我们能够在爱和无数的亲吻中度过另一半,我们都等着你"。即使如此也没能唤回狄安远去的脚步时,我澎訇的心渐渐冷静下来——我发现自己感受不到狄安的"自由",感受到的只有他的"自私"。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别如天渊。

萨尔最后在纽约爱上了一位拥有一双纯洁大眼睛的姑娘,结束了他的流浪。而狄安,仍旧"在路上"。

事实上,那些流浪的"垮掉的一代",最后并没有真正垮掉,他们还是成了美国发展的中流砥柱。也许他们终于明白了,人生路上,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之外,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因此,在这条充满未知的人生路上,还是抓住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最重要的东西吧,责任、爱情、亲情、友情……

虽然,我们并没有失去记忆,那飘满罂粟花香的"在路上",像一个梦境,像女巫手指间流转的灵光,时时魅惑、撩拨着我们的心。但是,我们的思绪依然冷静如冰上的月光——带着责任与爱意在人生路上前行,才是真正的"在路上。"


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