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gdp是怎么算出来的
gdp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今天小编整理了城市gdp排行榜2023公布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gdp是怎么算出来的?
1.GDP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GDP是啥,怎么算的。知道它的计算方法,就明白它到底有没有用了。
GDP,即“国民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下面用最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一下:
生产法怎么算呢?就是用你生产产品的价值,减去你的投入,差价就是GDP。举个例子:A生产了价值20元的面粉,B买了这些面粉蒸包子,卖了50元。但在蒸的过程中锅坏了,修锅花了10元。那么B的GDP就是50-20-10=20元。因为无论是买面粉还是修锅,都算B的投入。
可以看出,GDP是“增加值”而不是“产值”。有讽刺的段子说同样的东西只要两方倒一次手,GDP就增加一倍,那岂不是一直倒下去,GDP就能无限翻倍了?这显然是错的,只是原价倒手而不对这个东西进行改造加工,它并没有产生新的价值,它的增加值就是0,GDP也是0。
收入法怎么算呢?这个就是从价值分配的角度来算。还是B开的包子店,刚才他挣的20元都拿来干什么了呢?其中为员工支付工资花了10元,缴税3元,2元存起来等旧锅坏了买新锅,剩下5元就是他的营业盈余。
那就好办了,我们先问一下B的员工发了多少工资?看看B缴了多少税?估算一下B的锅还能用多久(固定资产折旧)?B一共盈余多少?把这些加到一起就是B的GDP了:10+3+2+5=20元。
这里也可以看出,GDP不等于居民收入。据2021年统计公报,我国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43.4%。
最后一个是支出法。这个方法计算公式是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简单理解就是今年一共花了多少?存了多少?给别人多少?加到一起就是GDP。这种方法理论上会比较好算,因为不涉及消费品制造过程中各环节分开的价值,只看总的钱数。
但是这种方法一般不适用于计算各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因为国家层面的进出口总额容易知道,各省市之间的“进出口”怎么算?很麻烦的。
以上三种方法,理论上计算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实际计算起来会有一些误差。但只要不是差得太离谱,还是可以接受的。
了解了以上计算方法就会发现,很明显,GDP就是衡量经济活动的最直接指标,它反映着经济活动的丰富程度。GDP就是国民通过劳动产生的总价值,这价值可以用来吃饱穿暖,可以兑换成想要的商品,可以丰富日常生活。GDP太有用了。
GDP相当于蛋糕总量。而蛋糕到底能不能落到每个人的头上,还要看怎么分。有些国家人均GDP虽高,但产业结构单一(如出卖矿产资源),生产的财富都被少数人拿走(如赤道几内亚),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依然一贫如洗。
即便如此,并不能抹杀GDP的重要性,毕竟如果蛋糕总量小,再怎么公平也分不出花来。GDP高不代表就一定好,但GDP低一定不好。
2.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
这两个增速分别有什么意义呢?
举个例子:A去年蒸了10个包子,1个卖1元,GDP就是10元(简单计算,不考虑他的投入之类)。今年还蒸了10个包子,但包子涨到2元了,那么今年的GDP就是20元。
A的GDP增速是多少呢?名义上,从10元到20元翻了一倍,名义增速就是100%。而实际上,因为他这两年都是蒸了10个包子,产量没有变化,实际增速是0。
这两个增速看哪个更合理呢?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际上,公布的增速一般都是实际增速。因为名义增速受价格涨跌的影响太大,而实际产品产量的增加,才是实实在在创造的财富。
明年,同样是蒸了10个包子,要是1个包子涨价到100元,GDP的名义增速就会飞上天去,可是屁用没有。
但这不意味着名义增速就没有参考价值。再举个极端的例子,A国只会造衣服,生产的衣服一年比一年多,但是A国生产的衣服档次太低,造多了没人要,只能降价销售。由于单价下跌,导致A国GDP没怎么变化,名义增速为0,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没增长。但是实际增速却是连年增长,很好看(因为衣服产量确实增加了)。
所以,GDP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都有其意义,两者都要看。甚至就算名义和实际增速都高,也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一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还要进一步分析他的产业结构。
我们关注GDP增速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与保就业之间的关系。GDP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收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有了GDP,才有钱给大家发工资。
理论上讲,GDP增速要高于(新就业人员减退休人员)的增速,才能在能保障在其他人收入不降低的情况下,让新来的都能找到工作。每年,我国都有数以千万计的毕业生投入到就业市场,我们必须为这些人创造GDP的增量。毕竟失业率如果居高不下,对社会安定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3.看总量还是看人均
看GDP,总量重要还是人均重要?这要分看谁。
对于国家来说,军费的总额多少是要参考其GDP总量的。人多,力量就是大。印度有接近14亿的人口,人均GDP虽仅有卢森堡的1.6%,但总量确是卢森堡的35倍(卢森堡人口64万)。如果把世界其他国家屏蔽掉,让卢森堡和印度接壤并在军事上单挑,印度对卢森堡是碾压局。
跟“规模”扯上关系的,如进出口总额、国内市场大小等方面,都跟该国的GDP总量有关。总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但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如果在现实世界中让你做投胎选择,选项分别是印度和卢森堡,去哪个国家生活呢?大概100个人里会有100个选卢森堡吧。这也就是国家之间比较人均GDP的意义。
对于同一国家不同省份来说,衡量其是否发达,主要看人均GDP。因为省份之间不需要搞军备竞争,河南GDP总量高于北京,人均是北京的三分之一(因为人口是北京的4倍)。都是河南人去北京打工,很少有北京人去河南打工的。
广东把海南划出去独立建省(1988年的事情),GDP总量立刻就少了一块。这只是纸面游戏,对广东其他地方老百姓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没有。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最简单的两个衡量维度,一个是城区人口,另一个就是人均GDP。
(事实上,由于下辖县域乡镇的存在,我国的“市”不等于城市,“市辖区”也不等于“城区”。我国的区划情况继承自农业时代,在工业化的今天已经问题百出了。这里暂不考虑区划因素)。
城区人口数量多少,代表着城市的大小和热闹程度。不论是穷热闹还是富热闹,人多就是热闹。而人均GDP代表城市经济的宽裕程度,人均GDP高,城市就发达,居民收入就高,生活质量就好。
当然,各城市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这与各城市的产业类型有关,大体是在43.4%这个全国平均比例上下浮动。
那么GDP总量是人均和人口的乘积,比较GDP总量,就是比较城市的综合情况。不过两座GDP相同的城市,到底谁是小而精,谁是大而破,还是要分开看常住人口和人均GDP这两个指标,更加直接、准确。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如何进行核算的?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
1. 生产法是从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增价值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即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法核算公式:GDP=Σ各行业总产出-Σ各行业中间投入
2. 收入法是从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收入角度来反映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收入法核算公式: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 支出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核算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支出法核算公式: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理论上,通过三种不同方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果应当一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不同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统计误差,统计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允许存在。
各地陆续公布2022年成绩单,GDP两万亿城市已增至7个
近日,各地官方陆续公布了2022年经济成绩单。
1月7日上午,苏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今年的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2.4万亿元,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拟设为5%左右。
作为“最牛地级市”,2021年苏州的GDP超过2.2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六。2021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达888.7亿元,比广州多出约7亿元,上升至全国第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比广州少270家,位居第五。2022年,苏州继续加快转型升级,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苏州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31家,总量达到1.34万家,高层次人才达到34万人。此外,苏州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9家,总数达到241家。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苏州近年来经济转型升级走在地级市前列,吸引了不少高校院所落户,加快科创补短板。同时,苏州的制造业十分发达,包括生物制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制造产业十分突出,在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研发投入的规模非常大。
苏州之外,1月3日,成都召开的“解读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成都经济总量进入“两万亿俱乐部”。
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GDP为19917.0亿元,距离2万亿大关不远,2022年突破2万亿大关也是顺理成章。至此,目前GDP超2万亿的城市已经达到了7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和成都。
中部第一城武汉也正在向2万亿大关迈进。今年的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武汉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总量达到1.9万亿元左右。数据显示,2022年,武汉净增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领跑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
1月6日开幕的宁波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透露,2022年该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万亿元。今年的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3.6%左右,突破1.2万亿。
展望2023年,各地也纷纷设定了新一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比如,福州提出,2023年,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
根据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合肥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武汉市提出,2023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以上。2023年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广州提出2023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总体来看,多个GDP万亿级城市提及的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在5%~7%之间,整体显著高于2022年的实际增速。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2022年的经济增速较低,基数低,因此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2023年各地的经济增速肯定都会显著高于2022年。
另一方面,2023年,扩内需稳增长成为各地的重点。彭澎说,在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内需方面仍有比较大的挖掘潜力。2023年扩大内需,增加公共设施投资等有效投资非常重要。
在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坚持扩大需求、畅通循环,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单独成章。为稳定经济增长,今年,广州提出大抓有效投资潜力释放,并具体提到力争全年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
根据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武汉市将着力扩大内需,持续增强稳增长内生动力,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提振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合肥市提出,新的一年,合肥市将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实施20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实现投资4500亿元,谋划储备一批“两新一重”、城市更新、综合交通等领域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