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晨会的职场小故事5篇
一个励志的职场小故事,或许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迪,让我们受益匪浅。这里给大家分享适合晨会的职场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赵匡胤解怨
宋朝开国时天下并不太平,各地割据势力随时都可能对赵宋中央构成威胁。这时对于皇帝赵匡胤来讲,最宝贵的资源无疑就是人才。偏偏在这个当口儿,他的爱将关南巡检使李汉超惹下了麻烦:抢了一位老汉的小女儿做妾,顺带还抢了些嫁妆。老汉气不过,就跑到京城来告御状。
赵匡胤思量之后,决定请老汉吃顿饭。饭菜很丰盛,几杯酒下肚,赵匡胤开始发问:“老丈,自从李汉超镇守关南后,辽军一共入寇几次?”“一次也没有!”老汉如实说。“过去辽军入寇,边将不能抵御,河北民众家破人亡的不计其数。在那个时候,你能保住你的家财吗?”“不能。”“那如今李汉超抢的钱财跟辽军比起来又谁多谁少呢?”
老汉一时语塞,赵匡胤继续说:“敢问老丈共有几个女儿,所嫁的都是些什么人?”老汉如实把情况说了一遍。赵匡胤说:“既然她们所嫁的都是些村野蛮夫,而李汉超则是我大宋王朝的贵臣,你的小女儿嫁给他难道还不如那些村野蛮夫吗?更何况,李汉超是因为太爱你的小女儿才一时鲁莽,以后他必然会善待你和你的小女儿。”
一席话说得老汉喜上眉梢,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紧接着,赵匡胤派专人带着整箱的金银八百里加急直奔李汉超营帐,警告李汉超:“你需要钱,为什么不告诉我?你是国家的梁柱,抢劫百姓钱财这样的混账事以后不要再干了!这里有几百两金银,你去把抢劫老汉的钱还上,并且诚心向他们道歉,以后善待他们。”
赵匡胤御下有术,顾此及彼,结果双赢。
2、工地上的雷锋
老板雷霆震怒,只有他明白企业立足发展的真谛,这一次,他决定要学一回“萧何月下追韩信”。
张长军是一个民营路桥工程公司的老板,这年40挂零,身家超过了几个亿。
现在,他放下公司一大摊子事不管,正心急火燎地驾着奔驰汽车疾驰在高速公路上。干什么?要追回一个人,一个刚刚被辞退的打工老头。
莫不是这老头牵扯进了一桩什么重要事件,或是像韩信一样的关键人物?都不是,就是个无关紧要的一般人。
老板追的这个老头叫李峰,是个改制下来的老国企职工,56岁,长得疙疙球球的。年初经朋友介绍来,说原国营企业就是施工单位,常年做仓库保管员,省劳模,老板就安排他管仓库。
但渐渐地,大家对他有些嘲笑了,背地里说他神经,原因是他在工地上学雷锋。
项目部的大院长约100米,宽50米,自从李峰来后,不用别人吩咐,每天肯定打扫一遍。还有厕所,不仅一天扫一次,隔三差五要用铁锨杵杵里面的粪便或者掏一次。50多岁的人了,一干就是满头大汗的。几个人合住的宿舍,也是他打扫,不仅地板擦得锃亮,大家的被子搞得方方正正,床单也平平整整的,他说在部队这叫“整内务”。
往往有这种情况,不该你干的你干了,还经常干,这个事儿就落你身上了。有时老李偶然不舒服或工作忙没来得及干,有人就会找到宿舍或仓库里提醒他:“雷锋,院子还没扫呢,刚才张总说让扫一遍。”“老雷,不知谁闹肚子,屎都拉到了边上,你去扫了它。”老李就连声说着:“这就去,这就去。”
也有相好地劝他:“你犯得着吗?一分钱不多挣,干了也没人说好。”
老李就说:“咱干活不是为了落好或多拿钱,看见哪不整齐心里别扭,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多干点儿累不死,还能活动活动筋骨,像我这么大岁数,多干活没坏处。”
如果就这么干下去,虽然落不了什么好,也不会落坏。可老李最终因为多管闲事得罪了老板小舅子。
小舅子从工地拉走一批钢筋头卖了,以往这种事都是他办,也是老板“肥水不流外人田”默许的。老李却觉得不对劲,等老板来了就说:“从工地上拉出去的东西,应该履行一下出库手续,并且找一个第三者监磅,这样才会增强办事的透明度。”老板随口问:“拉走了多少?”老李说:“估摸有20多吨吧。”老板到了财务室就问:“我小舅子交没交卖废铁的收入?”会计说:“交回来5吨的款。”老板心里有数了,逮机会就把小舅子骂了一顿。小舅子后来知道是老李汇报的,就事事找麻烦,老李的日子越发难过了。
转眼就到了年底,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这里也是年底发工资。民营企业人员流动特别大,一般是新来的观察一年,挑一些工作踏实的长期留用,表现不好的就辞退了。发工资也有规律,如果在阳历12月以前把工资结算了,基本就是辞退了。留用的大都等到农历春节前夕才结算工资放年假。这个企业还有个规定,管理人员由老板决定去留,一般工人由劳动资源部自行决定。老板的小舅子是资源部的主管,老李自然就在辞退之列了。
小舅子把辞退决定告知了老李,让他到财务结算工资,还特意“忠告”了几句:“咱个体企业不是学雷锋的地方,以后不管到哪儿打工,安分一些为好。”
老李什么话也没说,领了一年的工钱就默默离开了。
半中午时,老板开着车来到了项目部,见院子没扫,就问:“老李呢?”
有人告诉他:“你的小舅子把他辞退了。”
老板问:“为什么?”
那人说:“不知道。”
老板就气冲冲地来到了办公室,把小舅子叫了过来,劈脸就问:“为什么辞退老李?”
小舅子说:“年终淘汰吧。”
老板又问:“淘汰的原因?”
小舅子吭哧了半晌才嘟嚷道:“大家都说他有点神经。咱是个体企业,你看他,竟然跑到这里学雷锋来了。”
“放你娘的屁!”老板一生气,竟连自己的岳母也骂了进来,然后接着骂:“学雷锋有什么不好?人家所做的哪一项不是爱护这个企业、为咱们无私奉献?”
这时,大家听见吵闹,一齐拥到办公室门外听着。
老板大声说:“我虽然不喜欢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对老李这人、这种做法是认可的。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和企业,全靠这些人支撑着正气,他们是我们时代的脊梁,你懂不懂?一像你这种东西,什么年代也是汉奸!”
说着就问:“他走多长时间了?”
有人答:“一个多小时了。”
老板说:“上网查查,他回家坐哪次班车。”
有人赶紧去办了,一会儿汇报说:“上午10点多分别有一趟火车和一趟长途快客,快客走京沪高速公路。”
老板就说:“王宏志,你马上带人到火车站,在候车室里找,找不到就在检票口等,见了他一定给我请回来。我去长途车站,如果班车发出去了,我就沿高速公路追。”
那个叫王宏志的说:“张总,你就别去了。宏瑞集团的马总一会儿就到,你们不是约好上午谈事吗?”
老板说:“你糊涂!咱们现在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把一个对企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人赶走了。这事传出去,我们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好人谁还到这里来?还有人勤勤恳恳工作吗?有什么比挽救企业名声和风气重要?我不仅要亲自请他回来,还要给他加薪。我就是要竖起这面旗帜,让企业充满正气!”
3、管理的艺术是宽容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通过上面的例子,设想一下除去其他因素,归结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真正反省也就没以后的故事。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也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其实这都涉及一个问题即管理,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上档次的管理是一门艺术。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笔笔直直,但你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给泯灭,焉又有“艺术”而言?!
宽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她给宽容的发出者也带来好心情。也许她的效应不在眼下却在将来,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
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林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
善于宽容,使你心地的绿野春风拂面,阳光和煦,与你相处给人以和谐温馨,你会因可爱而美丽。
宽容,是人际关系中最具魅力的黏合剂、润滑剂。宽容犹如栽花,回报你的是姹紫嫣红,人生路上就少了荆棘。你付出了宽容,得到的将是彼此的理解、友谊和双倍的快乐。
宽容吧,朋友,那将使你更美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何良俊
4、王熙凤咋就栽了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最擅长应酬的:她对顶头上司史太君承色说笑,对公司的风头人物贾宝玉体贴备至,对各中层领导大嫂子小姑子谦和有礼,但她还是栽了!
探究起来,是她忽略了管理结构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董事会名誉成员: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等人。
书.中邢夫人对王熙凤的嫌忌是明写的,曾亲口当着迎春的面说过:“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一言未了,人回:“琏二奶奶来了。”邢夫人冷笑两声,命人出去说:“请他自去养病,我这里不用他伺候。”嫌恶妒恨之情溢于言表。
邢夫人疏离凤姐,因为两点:一是妒,二是恨。妒,是因为凤姐这个做媳妇的权势比自己这个做婆婆的长房长媳还大;恨,则是因为凤姐不肯向着自己这一房,只知道讨老太太的好,顺承王夫人。
然而王夫人,虽然是王熙凤的亲姑妈,而且把管家大权交给了凤姐代理,但这并不代表她就完全信任王熙凤。她一边用着她,另一边也防着她,其心理同样是出于妒恨。妒嫉凤姐本领比自己高,比自己更得贾母的宠,也更得众人的捧;恨她越俎代庖,恃宠生骄,连自己的面子也不给。
王夫人屋里失了窃,丫鬟们互不认账,凤姐便做主:“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
——明知道太太的丫头不便擅加拷打,却还要自作主张严刑逼问,岂非明知故犯?
幸亏是平儿劝住了。
然而一次又一次,总有众人不提防、阻止不及的事,被王熙凤无心做了出来,却被王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那么王夫人这个高层会怎么做呢?
第一是查账。比如冷不丁地问凤姐:“前儿我恍惚听见有人抱怨,说短了一吊钱,是什么原故?”等于是给风姐提了个醒儿:我并不怎么信任你的,还有,我的耳报神明着呢,、你别想在我眼皮底下捣鬼。
第二是借力打力,驳面子。凤姐因看门的婆子得罪了宁府当家尤氏,便命人将婆子捆了等尤氏处分。邢夫人听见了,故意当着众人的面给凤姐没脸,阴阳怪气地说:“我听见昨儿晚上二奶奶生气,打发周管家的娘子捆了两个老婆子,可也不知犯了什么罪。论理我不该讨情,我想老太太好日子,发狠的还舍钱舍米,周贫济老,咱们家先倒折磨起人家来了。不看我的舱,权且看老太太,竟放了他们罢。”说完转身就走,甚至不给凤姐一个解释的机会。凤姐又羞又气,因王夫人在一旁问起,忙将缘故说了,又道:“昨儿因为这里的人得罪了那府里的大嫂子,我怕大嫂子多心,所以尽让他发放,并不为得罪了我。”谁知尤氏并不领情,只笑道:“连我并不知道。你原也太多事了。”王夫人也道:“你太太说的是。就是珍哥儿媳妇也不是外人,也不用这些虚礼。老太太的千秋要紧,放了他们为是。”说着,也不再听凤姐啰唆,自己亲自下令,回头命人去放了那两个婆子。气得凤姐心灰意冷,又不好说什么,只得躲回房里暗哭。
王夫人为何也对自己的嫡系毫不体谅呢?就因为她也想趁机杀一杀凤姐的威风,不愿意看到她活得太得意,巴不得找个什么由头涮涮她的面子,而最好这个由头又不是自己找来的。如今借了邢夫人和尤氏的口给凤姐定个罪名,自己推波助澜已经足够,还用多说什么吗?
这次“放入”事件,是邢、王二夫人的一次完美联手,给了凤姐沉重一击。
而接下来的“搜人”事件,则是两位“董事”的再次合作,更是将凤姐踩沉一层。这便是“抄检大观园”的真实起因。
傻丫头在园里捡到一个绣春囊,图案是一男一女赤条条搂抱在一起,一看就知是男女私赠之物。邢夫人发现了,立刻封起来打发人送给王夫人,王夫人气冲冲拿了来到凤姐屋里兴师问罪:“自然是那琏儿不长进的下流种子那里弄来。你们又和气,当做一件玩意儿,年轻人儿女闺房私意是有的,你还和我赖!”
凤姐满心委屈,然而罪名太大,只得先跪下来含泪哭诉,情理分明地表白一番,说明春囊并不是自己的。王夫人无言可对,却又遮掩说:“我也知道你是大家小姐出身,焉得轻薄至此,不过我气急了,拿这话激你。”
——谁说王夫人愚钝没心机呢?狡辩的功夫比谁都强。且不管这春囊是不是凤姐的,也不论风姐的表白有无道理,总之先发制人,已经将凤姐的威风杀了下来再说,然后又发号施令,命凤姐晚上带人搜检。凤姐明知不妥,但因已经输了先机,无法再心平气和地出主意,只得顺从了。
这正是王夫人对付凤姐的第三招:小题大做,好时不时地提醒凤姐一下,真正的幕后权威是谁!
这一番操劳,今凤姐益发心灰,因而事情没完就病倒了……
而这期间,李纨、薛宝钗、探春便顺利升职,取代了凤姐的管家地位。这三个人,一个是王夫人的长儿媳妇,一个是王夫人心目中的小儿子媳妇,还有一个是挂名女儿——虽不是自己亲生的,却一心一意长年巴结着自己的。
这三个人里,任何一个能够趁机成长起来,真正地取代凤姐,都远比凤姐容易控制得多。至少,这三个人和自己的关系都比王熙凤更加亲近。
很多公司的高层都很擅长这种“留后备”的手法,不管能不能用,先多设几个后备领导放在那里,让真正管事的人看着害怕:稍不留意,就会被人取代了去。
还有些老板奉行一条“宁滥毋优”的原则:中层领导不能干不要紧,重要的是听话。宁可找一个虽然没本事,却也不惹事的木头,也不要选那个虽然有本领,但是太个性的刺儿头。
像王夫人这样本身没什么本事的老板,就更加信奉这种原则。所以李纨才会脱颖而出。
李纨,这个少年居寡、沉默少言的大嫂子,平日不显山不露水,似乎是最安分不过的一个后勤主管,平日只是负责带领姑娘们读书写字而已。这是件轻省活儿,油头却大,凤姐给她算过一笔账,说她工资比谁都高,年底分红又是双份,平日公事上从不出钱,难得跟姑娘们开个诗社,自己说要做东道,转个身却带着人往凤姐屋里要经费。及至要了钱来,却又不见开销,再起社时,还是让众人凑份子。
然而,放眼整个大观园、荣国府,却没有一个人敢说李纨坏话的,更不曾有人指出她贪污;却各个都议论王熙凤为人悭吝,中饱私囊。缘何?
就因为李纨够低调,扮可怜,而凤姐却为人太张扬,得意非凡,未免受人嫌嫉,巴不得看她落势。所以王夫人才会明知李纨无能,仍要给她机会,希望她取代凤姐。
而尤氏身为宁国府当家,无论在职称还是辈分上,都是与凤姐平级的。她本来和风姐的关系也颇好,可是因为妹子尤二姐勾搭了贾琏,遂连她也被凤姐记恨。那凤姐打到宁国府来,将尤氏揉搓折磨,脸对脸骂了半日,半点情面不留。两人后来表面上虽然还算和睦,心里却结了梁子,尤氏虽不好明着报仇,但只要有机会,绝对不会让凤姐好看。这也就是当邢夫人挤兑凤姐时,尤氏为何落井下石说风凉话的缘故了。
后来贾府被抄,宁国府的罪行明明比荣国府重,然而惨死在狱神庙的人却只是凤姐,为何?后四十回遗失,但原因可想而知,自然是船沉众人踩,那尤氏只怕也没起到什么好作用吧?
可见,职场之上,能干很重要,但若做人不当,早晚会遭暗算的。
5、剩饭管理学
从环保的角度看,倒掉一碗饭比扔掉一堆塑料制品的罪恶感要小一些,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剩饭不出3天会腐烂降解。但是,长期关注香港的食物浪费、垃圾处理的独立记者陈晓蕾说:“如果你吃一盒叉烧饭,10块叉烧只吃了7块。你死后,7年后已经化为白骨,可是你吃剩的3块叉烧,埋在填埋区域10年都不化。”
香港的3个垃圾填埋区即将饱和,其中有1/3是厨余——剩饭剩菜、瓜皮果壳、超市处理的过期食品。但是,单纯从道义上谴责浪费,作用有限。陈晓蕾在内地看到餐桌上居然有鲍鱼剩下——餐桌浪费背后有面子的问题,也有体制的影响。比如,鲍鱼或许是公款消费的一部分。
“剩饭问题”无法单纯依靠政府颁布的某条法令,或者由政府主导的某项运动来解决。《剩食》一书的作者陈晓蕾告诉我们,在香港,剩饭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社区市民和活跃于社区的NGO长期不懈的努力。
“环保是一个很生活的题材,需要用生活的方法来处理,而不只是颁布某条法令。处理厨余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关键是让市民觉得这件事情需要处理。”陈晓蕾说。所以,每次被问及一个城市该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厨余时,她总是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释。在香港,每一个社区、每一个NGO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没有一个通行的、统一的办法,也没有政府强制主导的行为。事实上,在“剩饭”问题上,政府还得向经验更为丰富的NGO请教,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深入社区解决问题。
曾经在日本研究过有效微生物的刘家强成立了“微生物技术小组”,培育出香港本土的Bokashi(日语“发酵”一词的音译),用于分解厨余。本土Bokashi的价格相对低廉,厨余发酵后可以作肥料,而且使用本土Bokashi,发酵过程中不会有异味,特别适合屋顶种菜的家庭。
乐饷社主要接受食物生产业界捐赠的食物,再转送给十几个慈善团。香港的很多食品经销商为了减少库存,会将卖得不好的食品整批丢掉。比如,面太脆,影响了口感,就会被丢掉。乐饷社与很多商会都建立了联系,通过商会找到进口商,将这些面要过来,由慈善团体送到弱势人群手中。
捐助者由于担心捐出食品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一般都会找律师写一份合约,承诺捐出的食物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有人食用之后出现问题,不可以诉诸法律。这是遵循了《好撒玛利亚人法》的精神,该法原意是为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对弱势人群施以帮助。
无论身处哪种社会环境,个体都可以选择不浪费或者少浪费的方式生活。在《剩食》这本书中,陈晓蕾用一碗鱼骨熬制的鱼汤讲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蒸鱼不放酱油,吃的时候蘸酱油便可。吃剩下的骨头、鱼碎加一碗水,放料酒,大火煮15分钟,就是一碗鱼骨浓汤。浓汤去掉鱼骨放入冰箱冷冻,用来焯菜、煮面、当上汤。还有一个绝妙做法:鱼汤加豆腐一起煮,再撒上一把冰冻小虾。好生活与月收入没有必然的联系。
爱惜食物不只是节俭的体现,当代年轻人主要还是受到环保教育和绿色革命的影响。陈晓蕾说,在英国,年轻人吃素、使用公平贸易产品的比例比他们的父辈高;台湾有很多返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想继续被纳入消费社会的体系,不想过一种被商品塑造的生活,为了买更多的东西努力赚钱,让自己每天压力都很大,实际的生活质量很差。
还有很多处理厨余的案例,比如用废弃的鹅油做肥皂,用果皮加上糖做成酵素,替代化学清洁剂。这些“慢生活”方式与追求高效的现代生活相悖。如果自己没空去做,可以去买这样的产品。生活方式一时难以改变,至少可以慢慢改变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