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励志文章感悟
我为工作狂,只因赚钱无方;我为爱情狂,只怨芳草不香;我为运动狂,只怪身体不强;我为k歌狂,只怕寂寞上场;我为友情狂,只因你在远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场励志文章感悟,供大家参考。
职场励志文章1
表妹桐桐是个爱吃爱玩,爱时髦爱打扮,就是不爱读书不爱学习的女孩子。
高中三年结束后,高考分数不出意外地惨不忍睹。
桐桐既不肯复读,也不肯上技校,她说她真不是读书的料,执意要走上社会大展拳脚。
姑姑姑父都是老实巴交的小人物,靠做一点小生意维持生计,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资源,不能给桐桐安排一个好的出路,于是让我劝劝桐桐。
我问她自己是怎么想的,她说就是不想读书了,也不想再花家里的钱,想去打工或者学习美容美发,她爱打扮对美容美发感兴趣。
我告诉她学习美容美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去店里做学徒,工资很少或没有工资,能不能学到技术看个人努力程度。
另一种就是去专业的美容美发学校学习,学费较贵,可以先打工攒够学费再去报名学习,这样学习更快也更高效。
她不想去当学徒工,嫌挣钱少,跟着小姐妹去南方打工了,在工厂当了一名流水线工人。
她去的时候说是打工攒够了学费就去北京学习美容美发。
过年时看见她,手里拿着苹果手机,身上穿着时髦的衣裙,化着和她的年龄不符的浓妆。
我问她,攒够学费了没有。
她一脸不屑的说:别提了,我也不打算去学了,每月挣的工资都不够我自己花,哪能攒下钱来呢。
再说,我觉得打工也不错啊,每个月都能赚几千块钱,能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和化妆品,学了美容美发不一样是为了赚钱吗。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
桐桐又在南方打了一年工,然后和一个男孩子恋爱了。未婚先孕,草草结婚,婚后成了全职主妇,全职妈妈。
她的老公也是一起打工的男孩子,挣钱不多,还不能承担起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
他们的生活完全仰仗着公公婆婆,难免看人脸色,仰人鼻息,日子过得鸡飞狗跳。
一次表妹回娘家,想给自己爸爸买两瓶好酒,去问公公婆婆要钱,钱没要到,还被公公婆婆好一顿挖苦讽刺。
表妹给我打电话,嚎啕大哭,她说当初真应该听我的,攒够学费去学习美容美发,当了两年流水线工人,什么能力也没有学到,挣的钱也早就花完了,现在想去挣钱却毫无技能傍身。
孩子一岁多时,表妹让自己父母帮忙看着孩子,拿着手里积攒的婚礼礼金去北京学习了美容美发,主攻纹绣技术。
学成归来的表妹,开了一家工作室,做纹眉绣眉纹唇纹眼线,生意好时一天就进账好几千。
她感慨说,当年觉得赚那几千块钱很重要,能买衣服,买手机,买化妆品。现在才知道,年轻的时候,比赚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更值钱。
弟弟大学学习的是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后先是辗转了几家工厂,都不太合适。
后来找到了他现在的公司,规模很大,效益也很好,他应聘到了研发部,跟着一个老师傅做产品配方的研发工作。
试用期结束后,老板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和公司签一个五年的人才培养合同。
就是说,公司提供资源培养他成为专业的研发人员,但是在五年内他不能离职,起步工资只有四千元,逐年递增。
如果他中途毁约,需要赔付高额违约金。
因为相对他同学动辄八千一万的月薪,四千的月薪确实低得可怜,但公司提供的资源和成长环境确实很诱人。
弟弟当时很犹豫,征求我的意见。
我说,签吧,不要着眼于眼前的那点小钱,对于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比赚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更值钱,这家公司恰恰提供了让他更值钱的机会。
弟弟签了合同,真的在那家公司一干就是五年。
因为有了这份合同,弟弟不再这山望着那山高,老是想着跳槽了。潜心钻研学习,自己成长进步很快,也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效益。
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公司管吃管住,老板年底还给他发优厚的年终奖。
合同期满时,弟弟不但依靠自己攒下的钱付了首付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还升职成为研发部经理,在公司完全能独当一面,被人称呼为“王工”,月薪也早已过万,去年他主抓的一个项目还申报了国家专利。
弟弟没有在刚毕业时纠结工资的高低,而是抓住了更适合于自己成长发展的机会,让自己成长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值钱,更有价值。
才能厚积薄发,成就他现在蒸蒸日上的事业。
在《我对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的建议》中,前谷歌高管吴军谈到人的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
他说,第一份工作哪怕工资比在其他公司低20%工资,但如果有很大成长空间,也要选择留下来。
因为它会帮助你快速成长,帮助你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帮助你拥有纵观全行业,迅速抓捕机会的能力。
吴军说:我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在乎20%工资的人要比注重自己成长的人多,因此就给有志气的人留下了机会。
正如吴军所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虽然赚钱很重要,但是相对于让自己有更多的成长,更大的提升,让自己更值钱,赚钱真的没有那么太重要。
胡歌在春晚演出结束后,接受央视新闻专访就说:“2017年将作为自己的学习阶段,继续深造。”
之后不久,有网友爆料,在美国大使馆遇到胡歌在办签证,确定胡歌要赴美学习。
近两年的《伪装者》《琅琊榜》让胡歌重回一线男星地位,还获得了金鹰节最具人气男演员奖,白玉兰奖视帝等荣誉。
这个时候多数人会选择多接戏,多出席活动,趁着人气赶快捞金。而胡歌却选择放下眼前的一切,踏踏实实地学习,提升自己。
从2016年3月份《猎场》杀青之后,胡歌就没有拍任何电影电视剧。唯一算是演戏的就是前段时间演了话剧《如梦之梦》。
今年,胡歌又要赴美学习充电。
有人称他为“神经病”,其实胡歌明白的是,当下,比捞金赚钱更重要的是,提升自我,给自己更大的成长空间,让自己更有内涵和底蕴,更值钱。
层次高的人都懂得,人生中某些阶段,比赚钱更重要的是成长,是让自己更加值钱,之后才会赚到更多的钱。
我去年在某APP上订阅了一个理财专栏。
学会后,从此走上财富自由之路。
几个月过去了,重新学习认识了“元认知能力力”、“刻意联系”、“落后”、“坚持”等概念,就是没有讲到如何赚钱。
有些人着急了,问为何不教大家赚钱,带领大家一起实现财富自由走上人生巅峰。
老师在专栏里说到:“我不会教大家如何赚钱,只会教大家如何更值钱”。
而罗胖罗振宇也在跨年演讲中说到:很多读者是被《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的“财富自由”4个字骗进来的。
正像老师说的,学会让自己如何更值钱,比赚钱更重要。
当你的认知模式,思维模式都是“穷人式”,你如何能够有很强的赚钱能力呢。
相反,当你通过不断地学习成长,提升改善你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改变你的思维模式,才能让自己更值钱,在机会来临时能有效抓住,才能赚取更多的钱。
比赚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值钱。
职场励志文章2
前几天,有个朋友说:“我同学都当了高管了,我还在找工作。”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一惊——我同学有的都当钢琴家了,有的都身价上亿了,我还在战胜拖延症上下不了决心,几乎每天早晨都会纠结几点起床。
我那个钢琴家同学啊,从小弹钢琴。高中时,她一下课就去练琴。后来,她考上了艺术学院。等我们开始工作了,她又去了国外继续学琴。这么多年过去,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她全世界开钢琴音乐会,再见面的时候,她已经是钢琴家了。同样才华出众的老公,最近正跟她一起环游世界。
当年我们都觉得,学弹钢琴能有多大出息啊,好多艺术生出来都是当音乐老师,能当钢琴家教已经算收入顶天的了。原来,人生还有一个方向,是钢琴家啊。
你看,你觉得特别遥远的事儿,都被别人实现了。
刚毕业的时候大家喜欢攀比,你去了国企,他去了民企,被大公司录取的更是仿佛走上了金光大道。现在回想起来,都为自己的幼稚感到不好意思。当年觉得公司牛就好像自己很牛,其实完全是两码事儿。过不了多久一入职,忙得昏天暗地的时候才明白,自己只不过是这金光闪耀的大公司里的一只萤火虫,必须使劲儿发光,才能被人看到。
毕业那年,人人都讲究职业规划,但很多人其实只是想规划求职这一件事。很多人想着三年后就申请MBA出国读书,但三年后,还能单纯地努力工作不抱怨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好多人都忘了毕业时自己对自己的规划和梦想,最大的梦想变成了早点下班、不加班就行。
刚毕业的时候,喜欢到处参加活动到处混,认识很多人,就觉得自己这样特牛。走到哪里都想装模作样地谈一谈,总怕自己被埋没,总想成为宣讲会上那种金光闪闪的大人物,但在走向大人物的道路上却总是想偷懒。
有个同事,比我们年纪都小,特努力,做什么都特别认真。我们嬉笑打闹地边加班边吃东西,以为回家越晚表示自己越不可替代。只有他,从不参与我们,还每个细节都锱铢必较的,总把自己搞得真的很晚回家。
开玩笑的时候,问他:“别那么认真。至于吗?”
“至于。我不懂啊!”他总是这样回答我们。
微博刚兴起的时候,他在公司里第一个学会做各种好玩有趣的应用。后来,他又研究H5,成了公司里唯一一个会自己做H5的人。
那时候我们都觉得,这是傻吧,明明每次做直接外包就行了,干嘛自己费劲儿,我们又不是做这个的。后来,他离职开了自己的公司做新媒体,我们都觉得好扯,呵呵,离开公司这棵大树,自己在商海沉浮不得被淹死啊。可再见面的时候,他的创业公司搞得风生水起,融资了一个亿。
小小少年,还是憨憨地笑,总说:“我不懂啊,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有人说,他们不喜欢参加过年时候的同学聚会,其实是因为自己混得太差。同样是一个班的同学,十年之后,有人身价上亿了,有人连上班不迟到都做不到。
人在社会上的差距,其实从你进入社会的第一天就开始拉开了。有人有抱负也有坚持,有人有理想但总想着明天再干。时间久了,人与人之间的视野和格局慢慢就发生了变化。
视野这东西很神奇,越撑越大,跟欲望一样。但如果你不搭理,它也会越缩越小,小到眼睛里连个沙子都容不下。提到当年的同桌现在飞黄腾达,心里只有一句:“切,当年数学都及格不了,他能当总裁我才不信呢!”
有些人喜欢用静止的眼光看别人,其实静止不动的是你自己。别人都在越变越好,而你一直不变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在社会的大锅炉里沉浮,跌跌荡荡,总想着有人能拉自己一把。我们每天都看各种励志语录,希望能有保持振奋的神药。其实,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只知道别人的成功要领,而是要让自己做出改变。摆脱拖延症和懒惰,让自己更加宽容和自信。
一个同事说:“十年前,我能徒手制图、口算公式、分分钟制造自动机械,是个长发与白衣齐飘的少年;十年后,写字要查手机,买菜算账掰手,靠胡说些我也不懂的东西挣钱。”
你看,十年前,我们都喊叫着要改变世界;希望十年后,我们不要被世界改变了。
职场励志文章3
你是不是一段时间努力地快被自己感动,一段时间又堕落地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患上了这种病——间歇性努力症。
这一年,大林三十三了。
北京的雾霾吸了一整年,孩子的咳嗽也断断续续半年多。看着桌上的一堆报销单,点着那只早已有点迟钝的鼠标,听着隔壁桌王姐在聊他孩子又去哪个国家参加钢琴演出了,伴随着其他同事略有艳羡的称赞,他开始怀疑:
当初来到北京是不是一个错误?
那时正是初冬,大林孤身一人,连秋裤都没穿就从深圳热气腾腾地杀到北京,意气奋发地冲进了金融街的那幢大楼。身后,则是老婆打包的十几箱行李家当,还有恨不得一块打包寄快递的两个儿子。
当初,因为老板的一句话,他马首是瞻,毫不犹豫地下了决定:“离开已经生活了10年的深圳,带着老婆和两个儿子迁居北京。”
周围人都说他疯了,老婆也一直在他耳边念叨着要不要再考虑一下。但大林毅然决然,因为老板说:“到了北京,有我的就有你的!”
老板确实努力地帮着大林上下打点,眼看着提职的事儿就要落定了,结果在一个周三的午后,老板被悄无声息地带走了。调任北京三个月,却因为碰上股灾救市的事惹了一身骚。
于是,大林又一次陷入了彻底的低谷。
茶不思饭不想,老板以前许诺的升职也打了水漂,他再一次从打鸡血的状态陷入了熟悉的模式:堕落。
这种感觉对于大林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在他印象中,从上高中开始,这种鸡血与堕落的交替变换构成了他生活常态。
一段时间努力地快被自己感动,一段时间又堕落地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典型的:间歇性努力症。
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发誓一定要冲进学校前三名;结果模考判卷老师给他的跑题作文打了零分,他鼓起来的热情一下子又被扎破了;浑浑噩噩了一星期。
偶尔看到了同桌手里的读者,瞄了一篇文章《现在不够努力,以后够你流泪》,鸡血又来了,老子可不愿意以后抱头痛哭,于是又向着目标开始冲冲冲。
大林运气够好,高考发挥有些失常分数刚到一本线,阴差阳错报了一所全国前十的985,因为那年是小年,人都没招满,一本线就是录取线,他竟然被神奇的录取了。
大林向师哥师姐们打听着大学的奇闻逸事,幻想着自己的美好大学生活。还没进校园,他就给自己定了大学四年的目标:拿一次国家奖学金,发一篇顶级论文,谈一场不散场的恋爱。
毕业时,除了依然紧握着女朋友的手,其他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
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他觉得世界是公平的。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四年里付出最多的就是这份感情,而最后的结果也如他所意,王子和公主一起毕业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女人在恋爱时的智商为零,大林觉得,应该把男人也加上。
因为这四年的大学时光,他每次考试都觉得自己是个弱智。跌跌撞撞补考了好几次,总算是有惊无险的毕业了。
四年之中,除了爱情的甜蜜之外,他感受最深的便是那种间歇性的努力和堕落。
前一天听了俞敏洪的演讲,发誓要把丢掉的英语甩起来,坚持听了三天单词,发现记住的还是没几个,看着那本大一就买了的四六级单词,他把自己逗笑了:“看了那么久,还依然没见过D开头的单词呢!”于是,把单词书一扔,跑去操场打球了。
单词书的状态像极了他四年的大学生活,书的前一小段被翻了太多次,书页都有些破旧了,但后边的大部分内容却从来都没有看过,崭新如初。
那时阿里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但马云爸爸也已经成为了创业的传奇。大林最爱看的就是名人传记,当堕落的时候,无助的时候,看看那些痛苦中起死回生的大佬们,觉得自己似乎也跟着他们重生了。
那段时间,他最喜欢的就是站在西湖边上,捧着从地摊上10块钱一本买来的盗版马云自传,一看就是一下午。如痴如醉的状态持续了三天,第四天一觉醒来,他跟室友郑重宣布:
"我要创业啦!"
创业内容是他在这三天里想到的——送外卖。那时还没有什么饿了么、美团、百度,他算是当年专职做外卖的第一家,他后来总是自嘲:“说不定我当年再坚持坚持,也能拼个亿万富翁啥的……”
模式依然:从鸡血到堕落。
外卖第一单很顺利,靠着他从各种销售传奇传记里看的各种奇淫绝技,很快就把那家成都小吃老板征服了。三个人,第一单赚了200多,这对于当时的穷学生来说已经是笔巨款了。
尝到了甜头,信心爆棚,于是大刀阔斧又找了三个同学,每天晚上开会打鸡血,谈梦想。
梦想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但梦想有了,大林发现,实现起来远没有那么一帆风顺。第一单生意虽然钱赚到了,却因为送餐仓促,搞混了好几次,时间有延误,于是他们的送餐队伍被一个宿舍投诉了。
成都小吃的老板可没见过这架势,把200块给了大林,就再也不接电话了。大林跑到店里和老板沟通,老板显然心已凉,给他们上了一碗扬州炒饭,然后就骑着摩托车跑市场去了。
于是,鸡血打的满,跌得也快。在苦苦挣扎了一个月之后,他把团队解散了。
又是一个轮回,这种间歇性努力似乎变成了大林的一个死循环,怎么走都走不出来。
间歇性努力症,意味着很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或许成功就差那一步,但一旦进入了那个间歇期,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泡影。
离开学校,大林靠着亲戚的关系,拿到了一家券商的offer。从杭州到深圳的火车上,一路牵着女朋友的手,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干出个人样来!
但间歇性努力的魔咒却总是甩也甩不掉。
工作一年,大林结婚了,从初恋到结婚,他觉得这应该是自己这辈子最酷的事儿了。
那时深圳房价还不高,而且首付比例很低,他从县城老家的父母手里拿着20万,买了一套市中心的小房子。
有房有媳妇,紧接着儿子也来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大林觉得这应该就是幸福了吧。
虽说是高大上的券商,但其实后台工作让大林很郁闷。看着业务的同事每天风风火火,他有些迷茫。真的一辈子要干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吗?
他的努力又开始了,考CFA!
他把计划告诉了老婆,老婆很支持,但也有忧虑,CFA考试费用不低,孩子刚出生,房贷也要还,生活压力真的很大。老婆不想伤害大林的积极性,“老公加油,你是最棒的!”
拿着老婆的背书,大林的复习计划开始了。要想过,先要把钱拍在哪儿逼着自己看书,于是,大林很自觉地做了报考的“earlybird”,信用卡钱一刷完,大林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紧接着便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斗志满满。
但大林隐隐觉得,这种斗志似曾相识,又有些害怕了。他从不缺斗志,但斗志却总是在某个中间时点荡然无存。
间歇性努力的有一个症状,便是给自己制造一种假象、幻觉。要努力,要奋斗,要拼出个人样!当喊出这些励志的口号时,大林感觉似乎已经成功了一半。
心理学讲,我们对自己通常是高估的。
而高估之外,又给了自己更高的评价,于是,我们便会把潜意识地把一件事情的难度看得过低,原本需要一年来完成,那种充血的斗志会告诉自己:“老子半年就能搞定!”
于是,我们真的努力了半年,却发现,怎么离目标还是那么远?然后就再一次掉进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怪圈,从鸡血到堕落的死循环又来了。
大林也一样,真的开始看书之后,他才发现CFA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但既然钱都交了,破釜沉舟也得硬着头皮看啊!
第一年,CFA一级低空飘过,他洋洋得意,老子还是棒棒棒的呀,都没怎么看书就考过了。是啊,一级的那些基础知识,不就是应该那么轻松考过么?
第二年,考二级,挂了;再考,又挂了;三战,还是挂了。
大林欲哭无泪,他想不通,为什么复习一级的时候就随随便便看看书能过,考二级都已经加大复习时间了,却屡屡败北。
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果然又包围了大林,紧接着便是自我放弃。在第三次挂的那天,他给老婆发了条短信:“老婆,我不考了,对不起。”
间歇性努力的人,还有一个“优秀”的品质,就是喜欢自我批评,而且把自己批的非常恨。
那种对自己的憎恶,对堕落状态的愧疚,对身边人的辜负,所有的恶毒词语都狠狠地甩到自己身上。
这种所谓的“千夫所指”依然是他们的一种幻觉,大林的媳妇没有怪他,他却已经无法原谅自己。
自我批评也要有度,但间歇性努力症的人们却喜欢把自己批到极致,于是,大林自己被自己打败了。
这一年,大林三十三了。
从四川的一个小县城,到美如画的杭州,再到奋进向上的深圳,再到雾气腾腾的帝都,大林有些累了。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努力的人,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堆扶不起的烂泥,他感觉似乎永远也逃不开这个忽冷忽热的魔咒。
很想对大林说,其实我们都在用同样的方式,走同样的路,间歇性努力症很恼人,但绝不是不治之症。
不以努力为荣,也不以堕落为耻,只要试着把努力的时间拉长哪怕一点点,或许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共勉。
职场励志文章4
在未成年的那段时光,深刻体会到了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哪怕是现在说起,留下的烙印也会隐隐作痛。
二十多年前,这个家庭素来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之地。
一个女童的降生不但没有缓和父母的关系,反而为这个吵吵闹闹的家庭雪上加霜。父亲的嚣张跋扈,母亲的委曲求全,被这个小女孩看在眼里,烂在心里。她本来就是多余的存在,父母以前对她的啼哭置若罔闻。
后来她长大了,面对无由的斥责和冷漠的脸通常是一言不发。她在一阵锅碗破碎声中,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写字。
那个醉酒的男人一把夺过她的书,摔在地上,狠狠地说:“女孩子家的,读书有什么用?”她强忍住眼泪,把书捡起来,走到另一个房间继续写字。
没想到,我对这些陈年往事仍然记忆犹新。久久不敢直面那些痛苦的经历,所以才用“她”的口吻。
现在,身边的好友都夸我厨艺好。
是呀,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我就开始自求温饱,又怎能不会做几道菜。
年少的我就懂得了成人世界的道理:只有拼命努力,才能摆脱宿命。
我不知道该称它为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那时候,家却成了我最不回去的地方。
于是,一个人在学校废寝忘食地学习,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个学期,靠着学校的奖学金和两份假期工的薪水,无需向父母伸手要钱。
对于“你只有努力,才能走出去”,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走出去就一定能看到光。
初升高,是被保送的。
大学也顺利考进高等学府。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成了他们口中的好运。但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离开这个地方,才能摆脱宿命的纠缠。
那个夏天,我只身一人第一次出远门。
家乡的高山绿树换成了魔都的高楼大厦,滚滚黄河水换成了荡漾的黄浦江,我试图在纸醉金迷的异乡安身立命。到了大学,我过着恍如新生的生活。一边自给自足,一边修炼灵魂和皮囊。
从未被父母富养,让我更早地学会了认真生活,富养自己。
林梦是我的大学挚友,她有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
相比于我而言,她更为“幸运”。土生土长地上海姑娘,家境殷实足以让她半辈子吃喝不愁。
她就是那种“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女孩子,明明可以靠家室和颜值吃饭,偏偏要靠才华和努力。我曾对她的努力疑惑不解:你家这么有钱,爸妈又那么爱你,你为什么还这么努力,让我们怎么活呀?
常年和我追逐一等奖学金名额的林梦不由笑道:“钱是我父母的,不是我的。我要努力,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这话堵得我哑口无言。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你说她幸运吧?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是她自己争取来的,不是父母用钱买的,也不是学校白白赠送的。
她每次上课从未缺勤,坐在前排认真听课、记笔记,课下也常和老师交流讨论。和老师相处融洽,加上她自身的出色能力,林梦从老师那里顺利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兼职。
某日,我在《人民日报》的夜读栏目看见她的署名文章,连忙向她求证。我知道她平时有写作的习惯,以为只不过是写写日记,发发微博而已。在人人可成自媒体的时代,她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透明,怎么就一下子抱上了大腿呢?
后来回想起林梦和我一起坐公交、乘地铁的时候,我瞅着她一直抱着手机玩,却不知道她写起文章来,连碎片化时间都不放过。她不断坚持写稿日更、精心雕琢每一个文字,投稿后的石沉大海并没有使她失去信心,读者的断章取义也没有让她如临大敌。
林梦这样自嘲过:不曾在深夜里敲打键盘,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码字猿。
当林梦写稿写得捶胸顿足时,我打趣道:“我的大作家呀,就算你江郎才尽,可千万不要切腹自尽”。
她对文字稍不满意,就几经修改。有时候改的面目全非,全部作废;有时候力挽狂澜,重获新生。
我知道,林梦不是下笔如有神的大作家,她只是在竭尽全力把最好的自己展示出来。
通过林梦,我才知道有些人看起来毫不费力,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拼命努力。
求职季,大家忙着四处投递简历。我和林梦结束实习,一起去另一座城市旅行。和周遭旅客的走马观花不同,我们不但领略了城市美景、品尝特色美食,还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家焦头烂额求职之时,林梦申请出国留学通过,如愿以偿地飞往了大洋彼岸。我也收到了一家心仪公司的面试offer。出人意料的是,其中一名面试官正是当时旅途中结识的朋友,他对我的了解要比简历丰富的多。
确认入职之前,我和朋友说起这段趣事,她的一脸羡慕,“你怎么这么好运啊?旅行还能捡着一份工作?”
是啊,我真幸运。
我不想说,在这份工作垂青我之前,我早已千锤百炼。不然,就算幸运之神想要拉你一把时,都不知你的手在哪。
不要随便羡慕那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过得光鲜亮丽的人,他们吃过的苦,穿过的荆棘,你又怎么会知道?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你必须要以另一种方式来交换,或者偿还。
你只不过是恰巧看见了他们的好运,却没看到他们的拼命。
职场励志文章5
普通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天赋一般、运气一般、各方面资源都有限的人。
可以说,生活中的我们,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普通人。
嘲笑普通人无法逆袭的,无外乎三种人。
第一种为精英分子,一方面他们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一个普通人也能和他们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现有的利益蛋糕被更大的分母瓜分。
第二种为懒惰分子,虽然同为普通人,但懒惰分子因长期抱持着“一件事如果我做不到,那肯定不是我的原因,一定是那件事不值得做”的想法,他会嘲笑讥讽身边的上进同类,因为他自己做不到上进,不嘲笑别人就只能嘲笑自己了,这样自我认知就会失衡。
第三种则是对“逆袭”有误解的人。我们一提到“逆”字,本能地就觉得又苦又难又累,人都喜欢打顺风球,向往万事俱备,只差我轻轻地临门一脚那种设定。而显然,“逆袭”“阶级跨越”等说法,都显得过于沉重了,其实没那么夸张。
普通人的“逆袭”是种怎样的逆袭?是要人人都成为大老板,年薪几百几千万吗?不是,准确说也不可能。
既然为普通人,就必须承认,生涯发展是有天花板的,没那么多老板职位等着普通人去当。光环下的成功人士,如果不是因为外部因素获得如今的地位与资源,那么他在性格与做事方式上一定有“变态”,这里的“变态”是中性词,可以称为异于常人或极端之处。
有的人为了向上游进发可以每天只睡三小时,有的人向来就对商业运作有想法,有的人冒着极大的风险或以“交付生活中其他方面”为代价走上了让你流口水的位置,这些都不是我们普通人的逆袭目标。
普通人的逆袭,说白了只是让自己在收入上走到中上游,在能力上超出侪辈一两个身位,最终生活的综合幸福指数也达到中等偏上,即可。
至于说真的多么辉煌灿烂,腰缠万贯,负责任地讲,你做不到,也用不着,得到了更未必喜欢。
有了以上认知,我们就可以平心静气地说说普通人想要实现属于自己的“逆袭”,要注意哪些事了。
1.集中归纳起你的时间与精力
当手里掌握的资源极其有限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将他们集中起来。
对于普通人来讲,人脉、高学历、物质家底等方面的资源都是捉襟见肘的,甚至不值一提,唯一能称得上资源,且和任何人都能比一比的,无非是时间与精力。
时间与精力资源是普通人最大的财富,也是为数不多的突破口,最值得被重视与珍惜。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普通人大多数的时间被无效损耗了,大多数的精力被分散得七零八落。
如果以1天为单位考量,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每天花费多长时间玩手机,不是利用资源学东西,而是单纯的,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不停浏览,浏览,保证不知不觉间,两三个小时就没了。
然后,这两三个小时你获得了什么?那些快餐类资讯第二天还能记住多少?有人说我是在通过娱乐放松身心,不科学的,刷手机需要不停地调动你的注意力,真想娱乐的话二三十分钟足够,剩下的时间去睡觉或发呆,起到的放松效果都比刷手机强好多倍。
如果以1年为单位考量,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过去一年中花了多长时间扑到了无用功上。一年的时间很短,两个月搞搞这个,再用三个月试试那个,折腾几下就到年底了。
同样,一年的时间也足够长,如果专门用它打磨某一两个方面的技能,以每天两小时作为投入预算的话,一年,足以使一个人在该领域渡过新手期。有了这个作为底子,相当于为自己打了一道能力壁垒。
2.找到自己的增长点
将大把的时间与精力整合储备完毕,手里就相当于获得了逆袭的本钱。接下来就要把这些“本钱”花在刀刃上,投资到一两个最合适的领域。
问题来了,哪个发展方向是“适合”自己的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步步的筛选压缩,确定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方向叫合适。
第一、先找出一些感兴趣的方向,写在纸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用多浓厚,起码得有点,你不可能指望全靠“毅力”与“坚持”去熬一份自己一丁点兴趣都没有的工作,太高估自己的毅力了。
第二、把感兴趣的方向中,跟社会需求搭不上边的,无法有效创造价值收益的项目划掉。有人说我热爱打扑克,不好意思,社会上不太会存在愿意花钱看你打扑克的消费者,成为赌王也是妄想。
有人说,貌似我的所有兴趣都是没有价值的,别急,兴趣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需要能力迁移。比如你喜欢手绘,可能很少有人会直接买你的画,但你可以将此迁移到视觉设计类的行业。
第三、在既有点兴趣,又能看到有潜在价值的几个项目里,加上现实因素制约,做最终筛选。
现实因素有很多,把过于天马行空的想法排除后,我还建议你选择一个与既有资源相近的那一个。比如,你说你喜欢做演讲,并且还挺擅长控场,那以此为依托,可以横向开发写作能力,纵向连接心理学与传播学等理论知识,因为放高一点看这些都是表达性工作,不分家,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第四、有人说我来回一排除,发现所有的都排除干净了,或者我压根就没什么感兴趣的东西,怎么办。别慌乱,兴趣这玩意,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意识中的错觉,你对什么感兴趣,多半是因为那东西让你“爽”过,给过你情绪上正反馈。
所以说,很多人的很多兴趣,都不是真的喜欢,而是他擅长。擅长某事,做了,得到正反馈,开心了,他就会觉得自己特喜欢干这件事。
所以,倒推回去,如果实在没什么兴趣,那就找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方向,你在这方面有底子,心理占优,可以帮你度过难熬的初始缓慢积累期。
找准方向后,请把手里的本钱——时间与精力,集中投放到上面。我建议你同时“投入”两个方向,当然,它们必须相近,或有关联度。
我们作为普通人,想靠着某一项绝活杀到前百分之五,很困难。比如:文字采访能力再高超,如果只会这一样,上升空间也很有限,如果辅之以:在擅长文字采访的状况下,且懂得财经知识,那就厉害了。
3.在选择的发展领域做持续的刻意练习
把时间与精力规整好,并找到了一两个适合自己投入时间精力成本的方向,接下来就只剩下做了,也就是花时间在方向上练习。
本来这只是一句“口令”,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去实践便是。
但仍忍不住多提醒两点:
第一、请务必保持练习的持续性。有些技能是可以在短周期内快速习得的,有些技能则需要有一段增长缓慢,无法看到即时性回馈的潜伏期。很多人都是在这个难熬的阶段掉队,领了盒饭,继续回去做平庸的一个。但能保持住耐心与练习持续性的,都能尝到甜头。
第二、请务必保持练习的“刻意性”。这方面不用讲太多,有人都专门拿刻意练习这事出本书了,可以去取其精华地看看。
简单来说,有效的练习不能停留于舒适区,也不要好高骛远地直奔到陌生区,而是要在“学习区”。比如:你每天能在很轻松的状况下读10页某专业领域的书,如果只顾着量的话,可以刷到30页,那比较靠谱的做法就是读20页左右,并深入理解,联系实际。
刻意练习,让自己的状态保持在“稍稍费点力”。
以上,即为我们普通人实现逆袭的必经路径:规整好自己的时间精力,通过系统的分析探索,将它们投放到一两个“适合”自己的领域,然后从现在开始,做持续的刻意练习。
个体能控制的因素也就这些,起码尽了人力之后,再听天命,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