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励志文章600字
励志演说家常常会告诉人们,如果你想要实现什么事情,不妨把眼光放长远,将目标定的高一些。苏格兰首席部长亚历克斯 •萨尔蒙德的做法就再一次实践了这一观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场励志文章,供大家参考。
职场励志文章1
成长是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处在发育期会有一种痛,叫成长痛。医学上解释,处在这个快速生长发育期,下肢骨骼生长迅速,而其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生长速度相对慢一些,导致骨骼会拉扯周围组织,出现牵拉痛。活泼好动的年龄,运动量大,又不知疲倦,时间一长运动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在组织间,也会出现肌肉酸痛。
相比身体的成长内心精神的成长则要慢很多。我们在得到和失去之间被拉扯,动不动就触痛神经。有人强忍疼痛,有人笑,有人哭泣,有人痛叫。渐渐我们在失利,失态,失恋中长大,就好比在电影《前任三》,男主最终顿悟:“紫霞离开至尊宝后,至尊宝才能真正成长为孙悟空!我的使命就是陪伴,她的使命就是让我成长。成长不一定会得到什么,一定会失去什么!”男主的领悟里有几分超脱,还有几分无奈。
成长生活这么痛,为什么我们还依旧如此渴望?因为电影是虚构的,但我们的生活那么真实,我们在失败中“多么痛的领悟”之后,到底得到了些什么?
想起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什么是成长?
但我一定会变得更好;成长是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成长是学会充分运用杯中所盛的半杯水,而不耗费精力抱怨为何另一半是空的;成长是对内长出了盔甲,你知道这个世界再也伤害不了你,但你并不声张……
为什么多数人爱看罗子君的逆袭?是因为我们和罗子君一样,都渴望成长,渴望蜕变。即便这成长是如此痛苦,但我们依然向往,因为成长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更多种可能,让我们不断地打开我们能力的边界。
曾经的罗子君是养在笼中的金丝雀,逆袭之后的罗子君,已然变成了一只翱翔天空的鹰。她不仅与曾经的过往握手言和,更对内长出了盔甲,完成了人格尊严的重建,完成了成长的蜕变。
身边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明明可以安稳,却选择了动荡;明明可以舒适,却选择了艰苦;明明可以依赖,却选择了独立;明明可以生活安逸,却选择了不断折腾……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如果你的内心现在觉得酸痛,那么恭喜你,你正在经历一个叫“成长”的过程。
职场励志文章2
我们心烦意乱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声音围绕过来,让我们“放下”,学着忘记,声音里说痛苦和迷茫都是因为放不下,放下之后就能拥有自由,永远幸福。能让痛苦中的人减少一丝痛苦大概就是那些鸡汤文总有人看的原因。因为让一个不曾拥有过什么的人放下,确实容易消解他们心中的郁闷,找到更心安理得的理由。
动不动叫别人放下的人对世界有一种想当然的放弃与不在乎。
躺在沙滩的乞丐或许觉得自己视金钱如粪土,还会去嘲笑一些有钱人,认为他们对金钱的执著真是愚痴,殊不知看到地上躺着十块钱、一百块钱的时候,同样会忘我地扑上去,甚至跟同伴们厮打在一起,把清高的宣言抛到九霄云外。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人放弃的是根本就不曾拥有的东西,这种所谓的放弃,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说辞,或者是一种安慰。他们需要这种说辞,因为他们想要消解自己那份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
让别人放下的人,还有一些是宗教人士,而这些师父往往是真的没有拥有过的。这些宗教人士大部分从小就修行,修行久了就学会了用信仰来掌控自己的欲望,很多欲望在他们身上也不会产生出来。而他们会教导一些为欲望而烦恼的人,如果拥有的东西让你不快乐,就要赶紧把不快乐“放下”。有时这些宗教人士的话说服力还是不够,毕竟修行人的思想本来就是完美的理想主义,他没有拥有太多的东西,所以对他来讲,“放下”太简单了。比如,他没有拥有过家庭,所以你叫他放下家庭太简单了,让他放下,他马上就会说“好啊,放下”。
一次有个女孩跟佛学院的堪布(佛学院的教授)讲自己失恋了很痛苦,堪布就说:“那你就当它没有发生过不就行了吗?”女孩子就说:“不能当它没有发生过,它已经发生了啊。”堪布又说:“分开了,走了,就当他死掉不就完了吗?”女孩说:“果然没有谈过恋爱,问了也白问。”
能言的堪布不能消解半份忧愁,因为本身没有经历过,不能感同身受,对他来说放下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对别人却毫无帮助。半路出家的人经过了人世恶的洗礼,更懂得善,他拥有过善恶,自然可选择性得放下善恶,进而成佛或成魔了。不过一念之领悟而已。他们才是真正执行“放下”的人。
佛教释迦牟尼是怎么做的,他是“放下”放得最彻底的人。释迦牟尼出生于王室,是个王子,又娶妻生子后才出的家,历经磨难后顿悟成佛,所以佛陀是“放下”的最好例证。如果他不是生在一个国王家庭,没有拥有过那么多的财富,然后告诉我们有很多财富却不一定能拥有很多快乐,我们愿意去相信吗?我们还是会学人家其他宗教一样天天告诉人家:我们的宗教是有福报的,我们财富越来越多,你们佛教是没有福报的,你们修佛的穷的比较多,修其他宗教的财富比较多。其实不是这回事,其它宗教的领袖在初创时期比较贫穷,一无所有,所以他的欲望就是拥有、占有。为了占有土地,不惜发动战争,把别人的东西强占过来,让自己的机构变得庞大。等拥有钱财、拥有军队后,才去传播宗教。佛陀最不一样的是,他拥有过了;没有人可以拥有一个国家后可以放下的,而释迦牟尼做到了,最后他把情感也能够放下。所以佛陀是“放下”执行得最好的专家,所以他的话也就最有说服力。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从来就没有拥有过一种非常崇高、非常高贵的追求与情怀,却想要消解这种东西。比如,有的人心里从来就没有底线,却告诉自己,底线也是一种名相,与真正的智慧是无分别的,没有什么既定的道德标准,也不用遵守什么世间的法则,一切规则都是自己加诸自己的。这个道理看似非常合理,但实际上却是谬论。为什么呢?因为,当真理变成一种自欺欺人的时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换句话说,假如一些人从来没有坚守过什么底线,从来没有用真理来约束过自己,他们就不会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无分别”,一旦遇到欲望与利益的诱惑时,他们的分别心绝对会比任何人都要更加强烈。他们会像饿疯了的野狼一样,贪婪地扑向猎物,把一切都吞噬得干干净净。
现在有好多人就是这样。他们认为自己在消解一些东西,殊不知,这些东西他们自身根本就不具备。因此,到了最后,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最初的一点向上之心都给消解掉了,例如对真理的追求、对某种精神的向往等等,活得浑浑噩噩,可悲。
不懂的分辨,自然被裹挟,不用心思考,头脑必定混沌。轻松就能放下的东西,一定是不曾属于过你的。
职场励志文章3
苏轼在63岁穷困潦倒之时,还写下这样的诗句: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先说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调侃,酒后的潮红被误认为脸色红润,用自嘲来排解晚景凄凉的失意。一个人未经世故,容易在逆境中沉沦,也容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见过生活凌厉,依然内心向暖。才能像苏轼这样,深谙“沉舟侧畔千帆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更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生。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里说: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现实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正如小松说:生活不只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成熟是内心真正变得宽厚,而得体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知世故不代表讨好,不代表八面玲珑,更多的是尊重,尊重对方的同时,更尊重自己。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史铁生如是说。他21岁瘫痪,59岁离世,38年的光阴里,疾病肆虐全身。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死亡赛跑,所以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乐观和豁达,已经勘破生死之道,领悟尘世得失。
如果你的心能够容纳无限的经验,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才能发现真实的自我,懂得那句话,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当我们无可再失去,还会恐惧吗?不得不思考的时候,无数次问自己要不要去死?为什么要活着?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也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选择活着?又要给其赋予一种什么样的意义?
21岁的史铁生不幸瘫痪,瘫痪的他又得了肾病,连正常排尿都是问题。从此一生只能插着尿管,随身带着尿壶,身上永远都有一股尿味。
1998年,肾病越发严重,又得了尿毒症,且必须依赖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一个星期,他有三天都在医院透析,每隔一天一次,每次4个半小时。剩下的时间,他全部用来写作。即使这样,他依然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其中有几段话是这样的:“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貌似绝望的文字,我们却读不出一点绝望的味道,反而是对生的渴望和对健康的憧憬。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职场励志文章4
社会上最气人的莫过“比你有钱,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比你好看,比你家境好,还比你努力。”“比你有人脉,比你有资源,还比你努力。”当你在努力的时候,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努力。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其中有一批就是社会顶层的孩子。或许你会感到困惑,他们已经有钱有地位了,已经处于社会高层了,为什么还要努力?而且,还这么努力?
因为,他们努力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想要和你我有所不同,想和你拉开更大的距离,想要保持原有阶层固有的优势不被取代和超越。打个比方,或许你就更明白了。当他们开始打羽毛球的时候,我们站在一旁看着,因为我们不会玩。当我们会打了的时候,他们开始打网球了。当我们会打网球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打高尔夫球了。他们就是想要有所不同。这就是阶层。
十八岁的我之前知道阶级,仅用好坏来区别。但在大学之后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这不是我从书上看的、从电视里听的那个世界了,它有另一种规则。于是我思考着,阶级变得固化是每个国家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阶层流动越来越难,底层人民通过读书和下海经商这两种“有效且唯二”的方式,以达到“鲤鱼跃龙门”式的阶层跨越越来越困难。
大量的现象都表明了两个事实,父母的文化程度和阶层越高,子女上名校的机会就越大,有学者调研了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学生父母的工作和收入状况,得出了上述结论。高晓松也说过,教授的孩子更容易上名校,这是优秀的基因组合,还有家庭教育影响,而普通人很难做到。第二个事实是,有王思聪这样背景的人从商更容易成功,那是因为父辈的人脉和财富为子女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两个事实都印证了一句古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古话听起来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表明了不仅自己这一代看不见未来,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无出头之日。
然而客观和统计学数据就是如此,我们必须承认跨越阶层越来越难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承认这个事实,但是面对这个事实无动于衷且无所作为的话,那么我们这一辈及后代的命运都陷入“命中注定”。
作为底层普通人们的孩子,光是活下来就已经倾尽全力了,生存耗去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能够用于提升自我的时间和精力就变得很少,甚至没有。如果命运早已经注定,那么我们的努力,是“无意义式”的垂死挣扎?抑或是“妄想式”自我麻痹?
如果不想陷入这种颓废且命运注定之中,那么我们必须赋予奋斗一个意义。
于是有人在网上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宣扬知识无用论,早点进入社会打拼没准还能当个暴发户。而越是低阶层的家长,认可“读书无用论”的人也就越多。或许是受限于视野格局,或许是因为投入与产出比的不对等,他们大多认为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考得上好大学,考得上好大学也未必找得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走出学校,在社会上打拼,或许还有暴发的可能。
可现在不再是上个世界九十年代,改革刚开放的时候,有胆就能挣钱,信息极度不对称,而在这个产业迭代升级、信息度高度发达的时代,不读书的人完全无法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会从时代的车轮上逐渐滑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得底层人民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多农村孩子上不了好学校,进而很难考上好大学,就更难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了。
于是我思考着,教育、高考至少给每个人一个相对平等的机会,虽然你和他们的起跑线有差距,但好过没有。知识(不仅仅是高分数和高学历证书)多一些总没有坏处。超越,主要靠的是自己的知识和对机遇的把握能力。也许奋斗十八年才成为了城里人,但你的孩子就比那些还在农村的孩子起点高,继而他们奋斗,才可能超越你们所处的阶层。
和大多数人一样你没有优质的家庭环境,没有科学的教育启蒙,没上过重点,甚至还懒散,容易放弃,控制不住情绪,这些恶习缠绕着你一层又一层,看似无解,其实你只要解锁其中一个,其他的也会慢慢解开。困境也蕴含机会。你是不是要逼自己一把?当初,只花21天培养的习惯,你没培养。那么现在,你即使要花3年,也要培养。
用三五年做为一个周期,或许还能追回起跑线上所错过的一切关键期。岁数并不是借口,只要你想努力,就是最好的时候。在坚持的过程中甚至找到了一点热爱。可能才会迈出第一步。当然,你还要想想,如果你生孩子,那么,你的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你的资本!你的习惯!你的行为!所以,骚年,奋斗吧!改变吧!
有人说就是拼上了我这条命,我也成不了王健林。成不了教授博士。是的,每一个人的出身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是不同的。出身农村的孩子,他的使命是从农村走出来,在城里安家工作。城市普通工人家的孩子,他的使命是能够在城里住上更好一点的房子,有一份更体面的工作。
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家在陕北农村的学生,她讲过村里人喝不上水,挖一个地窖,把雨水收集起来,经过沉淀,人和牲畜都吃这些水,洗澡都是奢望。
她凭着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大城市的大学,在大学里努力好好学习,毕业后在城里谋到一份工作。就这样一步步走出了农村。她说,这么多年的奋斗虽然没有让她跨越阶层,成为中高层。但是自己最终喝上了干净的水,并且也将父母带到了城里,喝上了方便干净的自来水。
要想跨越阶层是很难,但是需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一点点地靠近,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登天那只是梦想,生活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们奋斗的意义,不是在于跨越阶层,而是让我们过得比以前更好一些。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可能我们奋斗一生得来的财富,也比不上富豪们一年吃喝玩乐的花销。举例王思聪一年赚100万,对于王健林来说,王思聪是失败的,对于王思聪自己而言,他也是失败的。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他一年赚20万,就可以算是成功的,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他们的家庭状况。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和周围的人去比较,也不要焦虑,因为我们的起点是不同的,我们身上的责任是不同的。但奋斗是高尚的,追求更好的生活才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即便是没能大富大贵,但是我们这一生也是成功的。
职场励志文章5
在我的潜意识中认为结婚生子后的生活平平淡淡,人生可能就这样按部就班、匀速而缓慢过完下半生,再不会有波澜起伏。但我看完鱼鲜支写的文章“人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截止日期”——即使是一个最按部就班的人,Ta的人生也不是匀速前进的。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速度很慢,而后半段则明显加速,甚至大有时光飞逝之感。那么就是说我现在感觉到的平淡的生活,其实时间正在飞快逝去,我的人生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正在减少,而这背后却是空洞的。我顿时觉得好可怕。
钟表并未调快,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是因为前后两段的心态截然两样了。
处在前半段的人,对寿命抱着一种盲目的乐观,感觉自己有的是时间,想花也花不完。至于计划、目标、梦想之类,缓缓不妨,留待日后徐图之。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切都还不着急。
处在后半段的人,则对寿命抱着一种盲目的悲观,感觉自己已经来日无多,无论做什么事,都已经起步太晚、追悔莫及了。那么,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干脆就此放弃吧。
没有人好意思一开口就说:我要彻底放弃我的人生。
这件事总是分成两步来完成的。第一步是:“时间还多,以后再说。”第二步是:“时间太少,廉颇已老。”对时间的误判,仔细想想,其实,认为“时间还多”或“时间太少”的想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2018年最后一个月我被那个刷屏的消息震惊了,怀孕妈妈带着自闭症孩子一同自杀,她们的墓碑上会怎么写?享年几岁?她们生命的结束刷新了我的观念,人不一定都要活到七老八十,也许个位数就会终结。多少人英年早逝,我为什么会有“时间还多”的观念。事实上,根本没人能预知上天的安排。
我也必须做些计划,未完成的资格证考试总被自己已各种理由放下,我得赶紧去做了。
如果你在年龄的困局中,害怕一年一年老去,试着开始关注每过一年我又收获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希望将来能有一个丰盈的终局。
有人建议制作二十岁到四十岁的年表。基本的做法是:
记下每年发生的事件,一想到什么就直率地写下,比如找到工作、遇到某个重要的人、买房、结婚、搬家、生子等,想到什么全部记下来。
可能很多人会遇到有很多事情想不起来的状况,没关系,你可以停笔,静下心来看看写下的东西,慢慢地,回忆就可能自然涌出。当时想不起来,也没什么关系,你可以第二天、隔天或者过几年再来看,再来回想。
诚实检视个人年表之后,应当放下过去的自己、过去的荣耀,以初学者的心态重新出发。
不论何时人都可以改变,没谁能真的心甘情愿地放弃,如果内心还有一点点不甘心,现在就是你改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