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职场励志的文章
我激励自己好好去读和听励志书籍或有声读物。比如读励志的书,听励志的音乐,或跟一个乐观的人通电话。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场励志文章,供大家参考。
职场励志文章1
《新喜剧之王》里有一段如梦送快递的戏,如梦苦苦哀求导演给她一个戏份,可导演从开始的婉拒到后来的决绝——“你不用等,从现在直到宇宙毁灭,你都没有机会”。依然没有浇灭她演戏的火种,最后不得不把她赶走。我敢说这个情节一定感动了一些人,也有人指责导演的冷血,一个这么努力、不怕挫折的年轻人,给她一个机会怎么了?!是啊,给她一个机会能怎样?只有经历过这些人的人才最有资格说吧。
人事部的王姐和我一起看完电影后,对我讲了一件事。她是和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主管,在我没来之前她面试过很多求职的年轻人。其中有这样的一个女孩,面试的时候她信心慢慢地说:“如果能给我一个机会,我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和如梦的话何其相似。她被打动了,于是留下了她。
此后三个月的试用期,王姐不断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并不停为她做的事擦屁股。每周的人事会议她都特别认真的记笔记、提问题。本来开会最大的阻碍是人人不乐意提问题当出头鸟,遇到一个爱提问的员工上司挺开心,可她提的都是那些要花很长时间解释,却对推进工作没有任何作用的问题。
王姐心想每个人都是从新人过来的,一开始都会提出幼稚的问题,常常会浪费团队的时间精力,付出努力没有回报也是家常便饭。要允许信任犯错,多给她们一些时间。所以王姐在会议上没有批评她,委婉地说希望实习生们别怕他人的笑话,最好多提好建议。实习生就觉得王姐是在肯定她,精神振奋。
在做会议辅导时,王姐把过程步骤告诉她,并让她看了自己做的会议PPT。没想到她竟修饰她做好的PPT,名曰这样更生动。加了很多极其幼稚的文字翻滚特效和重点部分烟花效果,声音效果。幸好她有会前检查的习惯,当她看着乱七八糟的PPT时,没有时间去生气。但她下定决心实习期一到就请这个努力的年轻人了走人。会议前连夜修改,才不至于在全公司月末会议中太丢脸。
她说:想起《喜剧之王》中的陈导演当着剧组大骂尹天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这种人,又不行,又没有自知之明,还不死心,整天出来搞事情。他突然发这么大的脾气,我猜他以前肯定因为相信他们而吃过亏。人家都说了“死都不要你”,你还要推销自己,你的所谓努力,不过是想用感动“绑架”对方——你看看我,那么努力,你难道没有责任给我回报吗?
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感觉到,只是求个机会,混饱饭吃。可他们忘了结果要一同承担的。一个“只在乎自己是不是努力,能不能成功”的人,周围的人常常要跟着倒霉。推销自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死缠烂打绝对是推销自己最烂的办法。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谁都不容易,何必呢!
现实中能遇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大脑永远是从“成功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你跟他讲“这个不重要”,他觉得你没有理想;你跟他分析孰轻孰重,他觉得你low;你骂他一顿想把他骂醒,他觉得这是上天对他意志的考验……
例如:地铁里一个纠缠着你扫二维码的人,表面上是努力,其实内心想的是“我不是在求你,我是在求钱,扫一个码十元钱”。
一个不停打电话的二手房中介,表机上是努力,其实内心想的是:“我不是在打电话,我是在砸金蛋,你们的电话都是潜在的金蛋。”
从微表情心理学上讲,他们常常一脸歉意,其实他们内心想的是:“如果我的努力打扰了你,我也没办法,我也得活着,我也有理想,不想平庸一辈子。”
这些人不是坏人,他们是存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甚至还挺友善,有梦想、想发财并不是错。现实中大部分人都会因为努力而达到一般水平,但问题在于,如果你付出了比常人多一倍的代价,你可能只甘心做到一般水平吗?如果你付出的努力,超过了这些努力本身能够得到的回报,你的心态必然会失衡。这才是尹天仇和如梦们如此尴尬的真正原因。
是什么让他们一心想着成功,而从不关心是否影响了他人呢?问题还是出在“努力”这两个字上。
励志片与现实生活有一道屏障,希望年轻人明白不是所有的机会都值得去争取。职场上大部分工作都是“看不见脸”的,你必须用20%的精力干完80%的工作,你才能有80%的精力投入到20%最重要的事情上。做好本职工作,在你的团队中最一个好成员,才是首要的。努力的方向不是强调自我、秀演技、到处抢戏找存在感,而是吃苦。我不是不让你努力,而是希望你意往更脚踏实地的方向努力。
职场励志文章2
各种大V和成功人士熬制的心灵鸡汤新鲜出锅时,我们还觉得有道理,因为它迎合了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对心灵大有裨益。但时间久了,我们不但觉得不对,还有点反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相对于“治愈系”的正能量鸡汤,现在的人更热衷于追捧“致郁系”的负能量反鸡汤,负能量针对一些现象不再粉饰,直面人性的黑暗面,一针见血,从而得到了人们内心的共鸣。然而我们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就真的变好了吗?
不论是鸡汤,还是负能量,这些都是两种极端的自我中心。都是狂妄的自我封神。
一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人定胜天。另一种,则绝对自信这个世界和人生就是一堆垃圾,除了眼泪别无盼望。
鸡汤文和负能量段子,哪个好呢?
鸡汤文并非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明星朋友圈的鸡汤文,成功人士的励志鸡汤文,只能说明他们的生活,你照搬过来很可能水土不服。在过分强调人一方面的同时,往往是对另外一方面的忽略。
年轻学生喝过他们的鸡汤后步入社会,才发现复杂的现实远非捧出一碗鸡汤就能应对,过分依赖鸡汤也许只会让碰壁来得更加频繁。事情的解决、感情的应对,不是光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就能处理圆满,而需要一起感悟人生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讲究方法、策略,更重要的是,选错了方向只会离既定目标越来越远。
与“鸡汤文”让人打满鸡血不同,负能量段子多了一些搞笑的意味,也包含了一种自黑和自嘲的精神。
街头采访《一人一句负能量》,里面满是心灵砒霜,堪称“新世纪世说新语”。“虽然你长得丑,但是你想的美啊”“谁说你没有毅力的,单身这事你不就坚持了好几十年吗?”“跟长辈聊天时,我们总是用尽方法想讨他们开心,而长辈三言两语就可以让我们烦心。”“不要以为世界抛弃了你,世界根本没空搭理你”“人家面试找工作,选的是薪水福利和发展前景。我只问一句:睡公司能开灯吗?我怕黑。”“就算失败99次,我也要努力凑个整”......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残酷,自嘲、自黑已成为不少人减压的手段。不少年轻人认为,与其拿一些假大空的鸡汤文自我麻痹,不如用负能量段子训练自己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自嘲之后,没有人不会选择继续赶路。从这个角度讲,负能量段子也是有营养和正能量的。
正如那句话说:失败是什么?鸡汤说:失败不是一种选择。而谁都明白失败就是摆在那的一个事实,只不过不愿意承认。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像鸡汤文里所写,换个角度看问题,事情就真的能解决了吗?只不过自我安慰,找寻借口。
生活工作压在每个人身上,很累,面对各种不如意,发泄情绪或发表议论相比对事件本事的思考都显得简单,痛苦本事不值得我们感谢,而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思考是件不愉快的事,因为我们要打破原有的价值框架,重新建造新的。有时候甚至多次打破重建。一篇鸡汤文,一段精彩的负能量段子,能给我们的少之甚少。你若想做一个独自人、一个自主的人,先要学会如何思考。
而一个思考者最先懂得的就是真的走投无路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欣然赴约。
职场励志文章3
有人说相比浓鸡汤还是负能量更提神,至少真实些。我不否认有些“鸡汤”太廉价。有的“鸡汤”,插上自我感悟、名人演讲、励志书籍、电视节目的标签,姿态高高在上教你如何生活、做人,“你的理想信念由我定”“只有坚持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令人难以接受。价值观是一种发乎于心的认同,甚至可以影响人生,却无法替代每个人内心的取舍。
有的“鸡汤”,内容清汤寡水,空话套话一大堆,道理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顶不住质疑,更别提有些人喜欢夹带私货,瞎编乱造名人典故。在这个日趋理性的互联网时代,又如何能取信于人,说服于人呢?
鸡汤想要弘扬正能量本身是没错的,但坚守主流价值观,需要勇气与信念。写作的人如本身做的不好,只是拿些别人的事情来说,如此这般那般,不能保证事情的真实性,读者又怎么会相信呢?好汤是熬出来的,要有真材实料,还需真火历练。
讲一讲台湾作家林清玄吧,擅长著写温暖文字。有些读者看到“清玄”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一位温婉美丽的女作家,见了面后,直呼失望。落笔曼妙的林清玄,长得并不美:灰发苍苍,眼梢下垂,皱纹向四处延伸。他出名之后,曾有姑娘给他写信:“我经常读你的作品,看你的名字,以为你会很英俊,结果看到你本人,很像《功夫》里的火云邪神,真是相见不如怀念,有点失望。”他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回复:“相见也美,怀念也美,你长什么样子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脑袋里面的东西,如果你有东西,那你就可以活得很开心。”
林清玄经常讲的一个故事是,小时候,他一直蹲在家里祭拜祖先的桌子前面写作,有一次,母亲问他,我看你整天都在写,是在写辛酸的故事呢?还是写一些趣味的故事?林清玄回答,辛酸的也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母亲告诉他,辛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别人要来读你的文章,就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此后,他决心在写作中避开生活的苦难,用优美和淡泊给人们带来抚慰。一起感悟人生
林清玄后来信了佛,他笔下的文字也时常流淌出禅思,这样的思绪空灵飘渺,少不更事时未必懂得。只是觉得林清玄的散文如一座山丘耸立于茫茫山谷,只要对美学稍有喜好之人,很容易辨认出它的行迹,并被吸引而去。
等到读者年长一些,经历了世事,懂得一些红尘里的道理,重读林清玄,却有另一番心境。
喜欢他的人,爱他的优雅淡泊,不喜欢他的人,却说他在写“鸡汤”,堆砌辞藻,故作玄虚。
林清玄的文字题材稍显狭窄,对现实的丑恶、社会事件少有涉及,读来确实偶有脱离现实之感。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离不开宏大叙事,“小确幸”常被嗤之以鼻,在文学行业内,流派、圈子文化有时确实比文学本身更重要。毕竟,中国人背负着雾霾、二胎、学区房等重压,已经寸步难行,谁能有心思在佛寺闲庭漫步,看月下花开,听佛铃回响。
而我觉得有时看点“鸡汤”倒也不坏,当我们披荆斩棘,气喘吁吁,穿过无尽的生活黑暗森林,我们还是可以拥有一个梦,梦中有鸟语花香的山谷,远远传来佛寺的晨钟和暮鼓,更有月光下的风声和宁静,这就是林清玄赠予我们的幸福。
他曾说:“我不能化解人生的痛苦,但是我相信,不论多么痛苦,都能与美并存,痛苦会过去,美,会流传。”
这些文字真正温暖了我们的疲惫的心灵,当你为生活所累,被工作捆绑,不知整天跟机器一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时,我们内心一定有短暂的迷茫,他用自身经历告诉你,生活很苦,但也很美,不管苦还是美都会过去,但如你愿意,美会在时间冲刷下留在心底。这就是我们回忆过去,更愿意忆起幸福快乐的事情。人有能力让自己快乐。
相比矫揉造作的鸡汤,锻炼我们的文字鉴赏能力更有必要,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了我们的阅读,但我们依然能找到优质的书籍供我们阅读。
职场励志文章4
改变往往从一个具体计划开始,这个计划目标清晰,有具体的实施数字标准,可行性高。例如最寻常的健身计划,每天锻炼时间,选择几种锻炼方式,锻炼的强度,锻炼周期需要多久,都有具体数字显示。30分钟;跑步、游泳;8000步、1200m(30m×2×20圈);一周三次;三个月做一次健身评估。
当你通过践行达到这些数字,就会产生信心,身心增添活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用准确的数字来规划、描述我们的目标。即使目标实在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比如是某种状态,那么这种状态也应该是可以用数字来指标化的。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处处都用得上数字。如果只是把目标定性,很难知道目标的完成情况。使用数字,就能很好地掌握差距,知道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用数字去量化它,记录与分析能带给你安全感,这是我最近想到的。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要早睡早起,但能做到的人不多。可能一时兴起就要定个早睡早起的目标,昨晚关机早睡了,今天一早起来,哎呀,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以后我就要按这个作息来。一个星期或者几天后的某一晚,朋友约出去玩,身体不适了,或者赶作业、赶项目熬了夜,完了,第二天头昏沉沉起不来,计划失败了。接下来就是破罐子破摔,回归自己随性的生活轨迹。直到身体承受不了不规律的作息,又开始新的一轮尝试。也许有人一辈子都在尝试和失败中度过,等到身体出问题的时候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坚持,这种懊悔的心情让病中的人们加重心理负担。
我反思了一下,遭遇失败不全是个人因素,还有一些外在因素。如果这样的话,失败有啥奇怪的?然而,事实是,每次下的决心越大,失败时愧疚感就会越深,这种深深的愧疚感会瞬间抽走我的所有能量,让我不由自主地朝着相反方向走去。
那么,回到主要问题上,你的计划不能坚持,是不是计划本身并不合理呢?你需要把健身计划再细化,每个细节都用数字量化。因为用量化的方法更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
如果我记下我每次尝试成功的天数,然后每次失败的节点(或者说结束的节点)与上一次的相比较:如果坚持的天数更多了,那就该庆祝一下(庆祝的方式并非放纵,而是采取其他方式,如吃顿好一点的或者买个小礼品给自己);如果坚持的天数少了,思考一下这次是不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把结束你坚持事项的困难记下来,标记遇到这种情况(如考试周,项目due啊,生病了)的坚持天数,给下次提供参考。
相比健身可能减肥更容易达到些,达到一些数字,8块腹肌、一尺九的小蛮腰,就算成功了。可你也要知道其实世上并没有成功的减肥,人的一生都要和脂肪做斗争,就算你达到了预期的减肥效果, 还需要巨大的毅力在今后的时间内将体重控制在一个具体数字上。你并不敢保证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也多次尝试过减肥计划,体重也反复过,每一次失败我会对自己失望,恼恨自己的三分钟热度。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没有客观的评价自己。把所有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自己能力不够,自制力不够。殊不知很多东西都受外在因素影响,且很多东西都是慢慢锻炼出来的。
就像现在盛行的运动教练,健身教练,减脂咨询师,拿一个教你打网球的教练来说吧,当你把球打飞了,他们的最大作用体现在给你一个客观且正确的反馈,“这个球虽然力度太大,但挥拍的姿势是对的。”而不是简单地复述现象“怎么又把球打飞了!”其实我们自己很多时候都会给自己这种模棱两可却又自我否定的暗示。在霍金斯能量级表中,羞愧是最低等级的,它会瞬息之间抽走你所有的能量。所以每次你要开始自我否定时,先想想有没有必要吧。
在别人的博客里看到一段话,自己终于挨过了今天的千难万险,迎来了明天,骤然发现面对明天还有更多千难万险。也许悲观者会认为她是在抱怨,而她给自己做评说,想到自己扛过的困难,真为自己骄傲。明天没什么大不了。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对自我的肯定。不去想前方有什么,做过的事情才最重要。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每一次微小的尝试,如尝试每天看会书,尝试每天做一顿饭,尝试每天学点感兴趣的东西,都记录下来,那将会是多大的力量。我可以靠这股力量建立我的自信,去走那些以前我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路。你不需要去列表格,写文档,然后把它存起来,只需要随便找个本子,就像记笔记那样涂涂画画,或者每天走在路上跟自己说一说,就已经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暗示了。
当然,量化也许不是一种最终的方法,却是一种可以锻炼我自我分析能力,客观看待事情能力以及提升自制力的好方法。能够让我们斩断后路,避免用“尽力而为”的说辞来麻痹自己。
有的人会说,学习工作忙得要死,哪有那么多时间关心自己?其实,多花点时间分析一下自己还是很有趣的,做不到吾日三省,也可以试试一省。忙得没有时间分析自己,分析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可能最后追求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内心的无序会让人迷茫,失去生活的方向。没有目标,不叫生活;没有量化,不叫目标。人生本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职场励志文章5
做什么都要讲捷径是现代人的惯性思维吧,既然能省点劲儿,为什么不省点劲儿?!速成是每个人对成功的期望,改变自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改变是为了让自己更好。
那又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人说成为更好的自己,从升级思维模式开始;有人说学会断舍离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人说阅读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能让自己变更好;学习报班升级学历能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什么是“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位,更多选择的自由。而所有人都承认学习是必需条件。于是就出现考研热、公务员热,各种学历教育提升班,每个人恨不得十八班武艺伴身。
记得我大学第二年,学习方面有些放松,不知是毕业就工作,还是继续考研?妈妈察觉出了我的犹豫,在电话里说我应该为自己而学习,应该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而学习。她说一个有价值的人,就是在生活中受到其他人的尊敬的人。具体地说,这个人应该有稳定的收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社交中举止得体谈吐不俗。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这些方面得到人们的尊敬,就说明这个人没有价值。我剥去母亲观点所套上的华丽外衣,得到的结论就是——母亲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让人羡慕。她的观点,应该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对这个答案有一种抵触情绪。
为了你生活得好点,还错了吗?这是妈妈说我的话,也是多数人的心声,我要是说难道那些没上兴趣班,没上大学,没上研究生,不是公务员的人,就没法生活了?他们不也活得好好的,这就是明显站着不腰疼,能过得好点,有几人愿意维持现在的生活?显然没有嘛。
但学习就是为了过上让人仰慕的“人上人”的生活,那你又该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因为努力也不一定能达成。毕竟真正的人上人就是那么些个。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报班、考试等,得个好成绩就变成更好的自己了。你还是你,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我们买各种各样的,几天几天就能学到哪些技能的知识手册。以为只要支付了钱,就能立刻拥有了知识。一起感悟人生然而,现实是付完钱以后,如果你没有认真地利用它,你拥有的只是一份材料的拷贝。
我有个大学同学,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不错,毕业以后依然保持着坚持学习的习惯。喜欢买书,平时一买就是十几本起跳;工作之余也学习了很多东西,在网上报名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想要全方面地提升自己”。
可是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虽然学了很多,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好,而且很多课程虽然花了钱,但总是坚持不下来。跟我聊到这件事时,她说自己越学越焦虑,工作也没多大提升,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该怎样继续下去。《认知》一书中,把这种情况归纳为知识焦虑。
类似于“不看就落后了”“别人都在学,我也要学”。
然而,为什么会有人很努力学习了,依然会感到焦虑呢?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只要不停地学习,就可以解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却没有看到效果。因此,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要明确一件事:学习知识是一个短期内并不能快速见效的行为,是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精力和意志去坚持的过程。
无论是买书还是买知识,都是一个道理。买了不等于读了,读了也并不等于懂了。从来都没有什么速成法,给自己定个3到5年的目标,根据自身的不足,来明确自己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获得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件事上,不能急功近利,更没有捷径。
一万小时定律也告诉我们,刻意地重复性练习,对于成功掌握一门技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大脑理解知识的过程。但如若光知道道理没去实践,那就是零;若是我们坚持实践,就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悟出了那个道理。同理很多道理、感悟,都是需要时间历练的,这就是老话常说的:你到了我这个岁数你就懂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件事上,有目的的实践更为重要。我们应该思考这件事情对于3年、5年后的自己有没有帮助,只有从意识层面感知到利益,大脑才有动力支持你做下去。
计划永远赶不变化,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我们勇敢接纳生活的不确定,处理这些不确定时反而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其实千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是我们曾经幻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