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求职的职场故事5篇
职场求职故事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阅读别人的求职故事也是吸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正在求职的小伙伴可以多阅读一些求职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生求职的职场经验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广告学专业大四毕业生的求职故事
主人公:晓嘉,广州大学广告学专业大四毕业生
晓嘉刚刚与天河区一家知名广告公司成功签约,“我能被这家广告公司留下的原因,除了踏实诚恳的学习态度外,独具风格的简历起了很大的作用。”
去年9月,晓嘉看到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信息,决定去应聘。“那个岗位要求应聘者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我认真地分析了岗位的要求后,按照要求制作了一份独特的简历。”晓嘉在简历中把自己包装成新的“产品”,然后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向公司进行推介。
晓嘉笑着坦言道,经验源自同寝室的一位姐妹制作的简历,这位女生想应聘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晓嘉发现她把简历制作成计划引进的人才档案,以人才档案的形式出现:“内容=是人才引进原因、人才主要成就”等要素。几个星期之后,广告公司的人事经理告诉晓嘉,她的简历吸引了招聘方,公司觉得这位新人很有创新意识,决定与她签约。
晓嘉在找工作中,也碰过很多壁。开始时,她一再把姿态放低,以低工资吸引招聘单位。后来,她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当招聘者让我谈谈自己对薪金的要求时,我想了想说,月薪有一千元就行。那个招聘的主管告诉我,工资低并不能吸引我们,我们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只要有能力,我们不怕多付工资。”晓嘉说,从此以后她吸取这次的教训,把自己对于薪酬的要求明确地告诉招聘方,同时要充满自信地说道,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提前了解不打无准备之仗
主人公:阿伟,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大四毕业生
阿伟在上个月接到一家韩国公司的面试通知。为了做好应聘这家外企的准备,他还把在这家韩国公司工作的同学请来取经,问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东西,包括招聘职位的相关情况。
阿伟应聘的职位是技术支持工程师,面试时间是在下午。跟他一起面试的有近30人,先是笔试,笔试结束后是5个人一组做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几个部门经理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在每个人谈了简短的感想之后,第一轮面试就这样结束了。
紧接着阿伟接到了第二轮面试的电话通知,在做游戏的时候,一个部门经理相中了他。“二面”时,该经理问了一些常规问题,他都中规中矩地做了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早有准备已经烂熟于心。结果,阿伟还在回家的路上,就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电话,告诉他“三面”的时间定在3天后的下午。“三面”就是最终面试,最后要去跟韩国公司中国技术中心的总经理聊天。
阿伟对于找工作有自己的感想。他认为,如果认识准备应聘公司的员工,一定要向对方了解公司的情况,包括企业文化、业务特点和工作氛围等,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致越好,这样做会让自己对公司和工作有一个清晰真实的了解。有些公司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其实工作氛围不好;有些公司名气很大,可对员工十分苛刻;如果事先不知道,好不容易应聘成功,换来的却是失望和后悔。
故事二:一名大学生的真实求职经历
对于侯勇来说,大四这一年,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工作,而不是窝在校园里写毕业论文。但从2007年10月开始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他还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早就知道找工作不容易,”侯勇说,“但是没想到会这么难,有好多事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力。”
侯勇毕业于湖北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长沙人。他属于那种“父母没路子、没钱,家境一般”的大学生,因此找工作只能靠自己奋斗。也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活动轨迹仅限定于长沙一带。
“我找工作的经历是一本流水账,逻辑和方向都不清晰,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国庆节前夕,侯勇向我们讲述了他进入大四后,一年以来就业和创业的全过程……
理想
进入大四,侯勇开始奔波于各个招聘会,疯狂地投简历,但大多石沉大海;发动家庭中有限的资源,找门路、拉关系,他也都一一尝试,但也均未如愿。整个过程下来,他所收获的是就业市场的凛冽。
像很多“父母既没钱又无门路”的大学生一样,侯勇在没能获得一份体面的职业之后,选择了自己创业。
今年8月中旬,他与初中同学方启合伙经营的快餐店开始正式营业,地点在湖南长沙定王台。店铺就是两间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专做对面几栋写字楼里白领的午、晚餐外卖。
但好景不长,9月15日,他们的快餐店由于味道比不上附近其它几家同类店,生意冷清而被迫停业。
“自己干,是我早就有的理想。”侯勇说,“给别人打工有什么发展前途,能赚几个钱?!”
由于从小父母离异的关系,侯勇生活上一直很独立,也很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因此他的理想就是自己单干,当个小老板,有朝一日能挣大钱。
去年11月,侯勇就曾打算和女朋友去广西南宁开一家粉丝煲店。为此,他去了趟湖南邵阳,找在那儿读书的哥们儿钱文和刘畅筹钱。
钱文、刘畅和侯勇从初中开始就是铁哥们儿,加上侯勇的小学同学向青、顾宁,“我们兄弟五个只要有三四碟凉菜、五六瓶啤酒,就能在路边的大排档聊上一整夜。大三暑假时,我们还一起在家门口弄了个夜宵摊,自己有得吃,还能赚点儿钱。”
不过这一回,钱文和刘畅的态度却不像以往那么爽快。
“这完全不现实啊。”钱文刚听完侯勇去南宁开店的想法就冲口而出了。刘畅则说得很委婉:“这个事搞是可以,但是感觉不是很稳妥啊……”
侯勇感到很郁闷,当时没说话。后来他领悟出这么个道理:“一谈到‘钱’字,朋友就都靠不住了。到了真要帮忙的时候,都跑了。”最终,侯勇的南宁开店计划因为连路费都筹不到而破灭,他只好就此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大学生求职大军之中。
现实
大四过半,侯勇带着行头回了长沙。“我不想留在武汉,那是个大而空的城市,从读大学开始我就不喜欢那儿;深圳、广州、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我也想去,但是没钱没人,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肯德基收银员、网球教练、健身教练,甚至发传单,侯勇边打零工边期待着他所谓的机遇———开店单干赚大钱。就这样一直到今年的3月份,他的口袋里依旧经常只有几个钢蹦儿。
初春,长沙的晚上还带着些寒意。侯勇和几个铁哥们坐在路边的大排档里,酒过三巡,大家头脑和身体都热乎起来,开始谈起自己的打算。
钱文宣布他决定考研,理由是学医不读个研究生等于白读,毕业论文写完他就去报考研班;顾宁跑工作的事儿已经跑了有一阵了,目前已经基本敲定去长沙的一家广告公司;刘畅暂时还没有什么大动作,守着家里开的台球室,脑子里盘算着是找工作还是跟着家里干。
故事三:大学生求职经历的真实讲述
两年半,奔波了五个城市,考研?求职?时间在选择、寻找、等待、失望中飞快地过一天又一天,在找到自己的真实定位前,杨苏和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踯躅在求职的路上——
找工作就是找自己
找不准方向怀疑自己
200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杨苏和同宿舍的姐妹们洒泪告别后,一个人拖着行李,离开呆了四年的南方一民族院校。从此,从幼儿园一直升到大学的直线生活宣告结束,杨苏要从这一点再出发,面前可能出现的是无数条潜在的射线。“毕业的时候拿定主意不在这个城市工作,有姐姐在北京上班,我就直接去北京了”。那个时候,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杨苏并没有明确的规划。
在北京,杨苏每天花大量时间往返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和远在顺义的住处间,虽然那时候经济景气,但在首都,扩招后的大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像杨苏这样的大学生,谋一份工作需要打败众多的竞争者。在苦苦寻找两个月后,一家公司终于答应给杨苏一个工作机会,面试当天这家公司要杨苏交70元“职位保留费”。回家后杨苏在网上一查,发现这家公司被众人评价为骗子公司,于是第二天她应公司要求来签合同的时候,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公司不仅含糊其词,还指责杨苏“有病”。
“你们才有病”,扔下这句话,杨苏头也没回就走出了这家公司。
“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弱小。就算不被骗,北京有那么多名牌学校,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我这样一个不知名的二流院校出来的学生,没有多少竞争力”。于是杨苏决定:回老家湖南考研。然而,回家考研的道路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杨苏已经记不清当时有多少次将手中的书扔出窗外甚至撕得粉碎了。“家里人不催我,也给我钱让我继续复习考研”,然而父母的大度反而增加了杨苏的压力,有压力还无人可倾诉,“人家都不理解我为什么不好好工作,毕业这么久了还要父母养”,于是杨苏只好独自一人承受压力,把扔出去的书再捡回来,撕烂了的书再买回来。
这一次考研以失败告终,杨苏甚至连成绩都没有查。“如果说以前是找不准方向,考研失败后我就开始怀疑我自己了,我不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杨苏,将前途交给了“命运”,在父母的多方融通下,杨苏被安排进了湖南娄底一家事业性质单位工作,成为一名没有任何保障的“临时工”,每个月拿几百块钱,等着转正的一天。
“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虽然我仍旧不清楚我到底想干什么,我还是离开了娄底”。2007年夏天,杨苏再次来到北京,找到已经在北京读研的同学,希望能提供给自己一些资料。而自己则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连卫生间都没有”的小房,每天一大清早出门看书,很晚才回来。“人生仍旧没有规划,从来都只是想着,如果换个城市,一切都会不一样;然而每次,生活却依旧。 ”
命运无情,又一次,杨苏在考研的尝试中败下阵来。“这一次和上一次不同,这次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抱了很大的希望”。在得知成绩那一天的日志中,杨苏写道:“我忍住泪水让自己不哭,但我对不起关心我的父母、对不起关爱我的人……”流过泪之后,杨苏“追随着爱的脚步”,随男朋友一起来到了苏州,在杨苏眼里,苏州是一个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没有大城市那么激烈的竞争,可以将生活和工作较好地结合起来,“毕竟年纪也不小了,要有一个坚实的生活基础之后,再谋求更多的发展”。杨苏说,毕业两年多之后,她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开始脚踏实地,而不像刚毕业的时候那样充满了幻想。
故事四:知名院校法律毕业生的求职经历
春季的一个午后,小娟正从广州的一场招聘会现场挤出来。她中等身材,相貌普通,着一身粉红色套装,非常朴素得体。看见我,轻轻地摇摇头。
我们找到四周的一家快餐连锁店,在那里共尽午餐。小娟说实行aa制,见她只拿了一份三元钱的素菜,我便提出要请客,她则以天气太热吃不下为由婉言谢绝了。
取了碗饭坐到桌前,我开始问她:“今天的招聘会上还是没有任何进展吗?”
“也不是呀!有家物流公司招聘法务,要了一份简历,给我留了个地址,让下周去参加面试,但我估计希望不大。”小娟显得很平静:“而且那家公司离市区较远,去一趟有点耽误时间,所以很可能我不会去。”
“那你预备接下来怎么办呢?”
“能怎么办?”她轻叹了口气:“继续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和公务员考试,招聘呗!”
接着,开始向我叙述她的一些基本情况。
小娟今年26岁,出生在中原地区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个长她两岁的哥哥和前年娶进门的嫂子,哥哥高中毕业后就没再上学,现在家乡一建材市场跑个体运输,嫂子则在一家民营企业做临时工。
1996年,小娟中考时,以该镇第二名的优秀成绩被一所省重点高中录取,第一次高考因发挥失常落榜,2000年,她考取了离家乡不远的一所知名政法院校。由于哥哥常在家里因为钱的问题和父母闹矛盾,所以大学四年里,学费是用贷款交的,生活费则是来源于小娟自己做家教、打零工甚至捡废品所得。
大学毕业时,她本打算考研,但为避免家庭矛盾的激化,最终放弃了这一决定,她希望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以尽快承担起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
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她不能象同学们那样全国各地到处跑,而只报考了两个地方的公务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两次考试都进入了面试,但也都止步于此。
离开大学后,她仍然留在那座城市,在一家出版中小学教材及辅导书的出版社做编辑,除了生活开支,每月要扣除300元来还上学时的贷款,就这样勉强坚持了大半年。这期间,当地举行了一次公务员考试,她报考的是一个城郊的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聘用制书记员的职位,同样是进入了面试却没有被录取。假如说在以前的公务员考试中,都因所报职位较为热门、竞争过于激烈而失败,那么这一次她是如此的希望“低就”,却也无法如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电话打到法院,政治处主任告诉她,因为最终的胜出者通过了司法考试。小娟痛定思痛,辞去了出版社的工作,开始专心复习,并于当年一举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去年冬天的那个凌晨,当我在网上看到分数时,眼框马上就湿润了。我一直趴在网吧的桌前不停地哭……”小娟望着窗外,补充道:“那时候感觉真的好美,以为一些都如乌云散尽了,没想到后面的事却更加的残酷。”
年底是公务员考试的淡季,于是,小娟决定先去律师事务所谋份差事。令她不解的是,整个星期下来,跑了好几家,却几乎所有的主任都不在所里。在一间律所,为了能见上主任一面,她连午饭都没敢吃,从上午一直守到下午两点,主任到了所里,简单问了下情况,便要她交两千块钱。“你说,我付出劳动,律所不给我钱就算了,还要反过来向所里交两千块钱的‘实习费’,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小娟显得有点激动:“要是再让我选择一次,我果断不再学法律。小时候,我们村里因为征地和政府打过一起行政官司,家里一个亲戚当时是代理律师,因为那场官司赢了,我才有了今后投身法律职业的抱负,可真没想到路会这么难走,早知道我应该去读师范当老师。
故事五:一个文科生的求职故事
本人是南京大学小硕,学的专业也很冷:国际关系史。
去年10月,国家某部委来学校招人,自此,我的求职序幕就拉开了。一直到今年3月初,总算是尘埃落定。
其间整整四个月。
国家某部委来得比较早,绝大多数人来不及做简历,空着手就到系里了。我则是有备而来,所以给招聘者的印象也就深刻些。后来,两个招聘的领导还专门让我去他们住的宾馆谈了一下。之后是江苏省某省属机关、南京市某市属机关来学校招聘。又陆续参加了南京的几场招聘会,作为历史系这种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其间滋味一言难尽。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JOB网页不断有新的招聘信息。我按地址寄了几份简历,还参加了一场广州日报集团的招聘会。通过了初试,但面试没通过,我感觉虽败犹荣,能通过初试对我而言已是意外的收获。
12月14日,我去了上海——这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上海的公务员考试,顺带参加了12月15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的一个毕业生招聘会。坐公交,乘地铁,花十块钱买了门票和招聘信息材料,进门后挤来挤去,最后只投了一份简历,惟一投出的这份简历后来也无消息。
12月16日,我参加了上海的公务员考试。上午考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后感觉一塌糊涂,题量太大(比国家公务员考试多了30个题),心想肯定没有什么希望了,但还是坚持把下午的申论考完。申论感觉考得还可以。考完试当天就赶回了南京,心里失落得很,但还是安慰自己:“权当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次模拟考试了,12月21日还有一次机会!”
接下来的一周我忙得脚打后脑勺。从上海回到学校后,星期一,我参加了南京农业大学招聘辅导员的笔试,星期四又第二次去了上海参加一个面试,当天回到南京,第二天参加南京农业大学的面试——这是我参加的最正规的第一次面试,虽然前面有过几次面试,但都是简单地面对面随便聊聊。这次面试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锻炼,我自己感觉发挥得还不错。星期六,我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完也没有多少把握,但比上海考试的感觉略好一些。考完试的当晚就与班里的其他两个同学一起乘火车去北京。参加了国家某部委的笔试,13道题目任选一个,三个小时。我选的是布什主义评价,很俗的题目,写完也没太大感觉。事后才知道自己只得了一个“良”,这也就决定了我这次面试的失败,因为后来隔天的面试其实是在赶时间,三十几个人一上午,每人也就面试三分钟左右。北京就这么轻描淡写地把我拒绝了。
从北京回到南京后,打电话问南京农业大学,对方告知说录取名单里没有我,又打电话给其他几个前几日说等消息的单位,比如青岛海洋大学、杭州商学院等,竟连连碰壁,那几天心情简直郁闷透了。
郁闷归郁闷,工作还是要继续找的,继续和几个室友一起上网查信息——各高校就业网、各省市人事人才信息网……继续复印、邮寄简历。
也许是上天可怜,开学后,我的工作终于有了眉目。在跑了第四次、第五次上海之后,总算签了上海的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做学生工作。陆续也有其他消息:南京农业大学又愿意接受我;山东省一家省属单位要到学校考查我;杭州那家不接受我的单位把我推荐到同一级别的另一单位去了……
我想说一下求职感悟:
第一,现在有很多人反对扩招,我想说的是,扩招也许会有很多问题,但不扩招更没有出路。其实很多人找到的工作与专业并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学生在上大学时除了学知识之外,更要重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求职过程中,信息是很重要的,我可以多次参加不同单位的面试,首先因为我掌握了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当然是关键,很感谢南大,不仅宿舍里可以上网,而且都是免费的,也非常感谢我的室友们,他们发现了什么好的招聘信息都主动让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