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职场正能量励志故事
职场中需要正能量,通过阅读正能量的故事,提高自己的积极性,调整工作心态,从而让我变得越来越优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五分钟职场正能量励志故事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一:永远不要害怕改变
20岁那年,韩颖从厦门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对这个职位,很多人都是十分羡慕的。可几年后,她毅然丢掉铁饭碗,离开这个工作岗位,加入到惠普(中国)公司,在财务部工作。
对她这个选择,家人和朋友很疑惑。但她很坦然:“人生什么时候改变都不会晚。”
到惠普公司一上岗,韩颖就来了个大动作。那是80年代末,员工没有工资卡,每次发工资都由两个人手工完成。同事负责点钱,韩颖负责核实。
公司有300多人,当时也没有百元大钞,厚厚的一沓钞票,一张张核实,数得她头昏眼花。韩颖心里想,每年每月都如此发工资,太麻烦了,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呢?
又是紧张的一天结束了。下班后,韩颖疲惫不堪,路过公司附近的一家银行时,她突然灵光一闪。心想:他们公司的员工领到钱后,还不是把大部分钱存到银行去,谁也不会一下子把一个月的工资花完。既然这样,何不让银行代发工资……次日一大早,韩颖找到银行的负责人。希望能为公司300多员工开户,“我将每月的工资总数直接存到银行里,员工凭存折领取工资”。
银行的人有些犹豫,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
韩颖说:“这样银行会有一笔数目不小的存款,有百利而无一害,是好事啊。”
经过她的再三解释和劝说,银行方面终于同意了。
于是第二个月发工资时,韩颖兴奋地在财务部外面贴了张告示,告诉大家今后领工资不用排队等候了,直接拿着存折,到下面的银行领取就行。
但事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顺利,每个拿到存折的员工似乎都不太满意,在财务科站着,面有愠色地议论纷纷,韩颖心里忐忑不安,直属领导传话来找她了。
一进办公室,韩颖就被批评了一顿。领导说她犯了两大错误,一是为了自己轻松,让300员工自己取钱,自私;二是贴大字报宣传,不经领导同意就擅自行事,放肆。领导声色俱厉地让她回去检讨自己。韩颖回到财务室,努力忍住才没让眼泪掉下来。她心里有疑虑,难道自己真的做错了?让员工免受排队领工资之苦,抽空到银行领钱,难道有错吗?提前替员工把钱存到银行里,有什么错?告知大家难道有错吗?
就在这时,上层的领导也传话来了。韩颖以为要受到更大的责备,当她忧心忡忡来到领导办公室时,看见对方赞许的笑脸,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上层领导肯定了韩颖的做法,并赞许地说:“你改写了公司5年来手发工资的历史,这种勇气和创新精神非常值得嘉奖。”韩颖这一年因此被评为惠普公司年度优秀职员。
这件事,成为韩颖职场生涯的转折点。在表彰大会上,她意气风发地说:“永远不要害怕改变,改变里就有契机,它会让你成熟,更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只要你是一只绩优股,投资者总会认识你,认可你,并且长久地支持你。”
如今,韩颖已是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2009年,她凭着对亚信财务管理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成为3月17日出版的英国著名的杂志《asia cfo》的封面人物,被该杂志评为“亚洲cfo融资最佳成就奖”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别优秀奖”,这是此奖设立以来获此殊荣的中国第一人。
“永远不要害怕改变”,这是韩颖给我们的启示。拥有创新的动机和思维,不害怕失败,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会让你更加接近成功。
故事二:老板眼里好员工
为什么同样上班、下班、交业绩,有人总能赢得老板青睐,升迁就像搭上直升梯;有人老坐办公室冷板凳,升职加薪全无份?老板到底都用什么独门眼光挑选接班人或提拔他眼中的干才?
我们请名企高管讲故事,告诉我们哪些员工最让他们感动。注意,那其实就是他们通常不会让人知道的识人术。
主动思考担责任
一天,一个员工敲开办公室的门,交给我一份厚厚的文件。他说:“这是最近几次会议后,我对会上讨论的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总结,希望能对咱们近期开展的工作有帮助。”我一看,原来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有关视频资源的报告。里面不仅分析了很多关键资料,还预测行业未来发展的几种趋势。仔细读完,我发现有些方面正好是我想知道,但还没来得及安排人去搜集的资料。这真让我大为感动,我马上对他刮目相看。
这种部属,让我格外欣慰。这么主动,不是听做,而是比老板交代的事再多做一点。能想到老板前面,老板还没开口,就自动自发做足功课,还执行得那么靠谱,将来铁定前途无量。
站好最后一班岗
记得有一个下属,在向公司提出辞呈到正式离开的一个月里,每天仍然像他以前一样,比规定上班时间早到,并先做好各项工作准备;加班也没有怨言,每天都把任务完成后才走。都最后一个月了,还是照样做好手头上的工作,每天抽出时间指导接班的同事,他担心新同事上手不熟,还把自己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做成个完整的电子档案。相关合作单位,他都一一打招呼,耐心地把新同事介绍给他们。一直到所有衔接工作都照顾妥当以后,他才放心离开。临走,还交代大家,万一发生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打电话联络他。
我看在眼里,真是激赏。像这样尊重公司又那么专业的员工,我对他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以后任何人问我,我都会大力推荐他,有机会欢迎他随时回来。
不斤斤计较
我的部门和另一个部门必须同时进行一个项目,大家讨论时,有个员工突然说:“假如另外那个部门先得到这个项目,我们部门会怎样啊?”我听了特别不高兴。
我不喜欢在还没开始做事前,就先盘算自己的利弊得失,猜测对方动机。我喜欢有正见、正觉、正思维的员工。做件事,就只要专心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先计算会为自己带来多少好处。他的心思说明,他其实是一个只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团队之上的人。
别把问题丢给老板
有个下属来找我,说他对眼前这个项目目标的定位不清楚,想问我的意见。我的脸一沉:“为了弄清楚这个目标定位,你除了跑来问我,还做过什么?”他听完以后,低头想了片刻,说,“我知道该去做什么了。”于是,他回去自己收集资料研究几天,再来找我谈的时候,马上就理清了目标。
做老板的不怕下属提问,就怕下属不用脑袋。我喜欢他们把问题带来的时候,同时也带着目前的工作进度,和自己对问题的研究分析。哪怕想法还不成熟、不完善,也是你努力的结果,还可以帮老板更清楚掌握进展状况,讨论起来也更有方向。更重要的是,遇到问题只会把问题推回给老板,你想你还有上升空间吗?
推不动的员工会被淘汰
最近,我给手下一位高级经理配了一名助理。这个助理不直接跟我工作,平时不常见面。有一天,公司开招标会,供货商来讲标。我走进会议室,发现那个助理早就来了,正坐在个角落玩手机。过了一会儿,她的直属上司,也就是那位高级经理,捧着一大摞标书走进来,向与会的各位一个个分发。没想到,那个助理还坐着一动不动,看着她的上司发文件。开完会,我就对那位高级经理说:“快换人吧。”就这样一件小事,这个员工就被老板一票否决。像算盘珠,拨下才动一动,老板马上请你走人。
不知为不知
我有个下属,做事特别喜欢拍胸脯。这种态度不错,但总没法叫人放心,因为他老是没等我把注意事项交代完,就立刻说“我明白了”。既然他已经表达请老板不用再多说的意思,我还能往下说吗?结果,交上来的东西都有问题。几次以后,我就不再交代他做事了。恐怕到现在他都搞不清,为什么他的表现机会越来越少。
一个人自信固然重要,但自以为是就是有勇无谋。工作上,“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老板交代的事,不管你听明白了没有,最好复述一遍,确认你真弄懂了,这可以帮你少走弯路,把事情做对。
我很喜欢一个下属,每次找他谈事,他必定带一个本子进来。无论我交代一个多大的计划,或一件小事,他都会快速在本子上整理出“5个w和1个h”(就是when什么时间、where在哪里、who谁、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以及how怎么做)。然后,立刻理出一个简单的完成时间表,跟我讨论下一步细节。每次交代他办事,我都非常放心——不必我亲自动手,却每个过程都在掌握中。能把一件庞大难掌握的事,拆分成一件件可控的小事,这种本领体现了他极强的工作能力,展现出他做事的缜密性和全局性,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我最担心的,就是交代的事石沉大海,有问题到截止期才突然爆发,想收拾残局都来不及。我有个很得力的下属,每周都会当面或通过电话,向我汇报两三次。每次他来找我,必定带着手头正在忙的四五件事的六七个问题,找我讨论。这样,既不会一有问题就找我,耽误我的时间,显得他很无能,也可以让我随时知道进度和难点,万一发生问题我也能及时解决。
故事三:登山识人
那是一座海内名山,山灵水秀,峰石奇美。在灿烂的阳光下,那满山的林木,犹如一片硕大的翠玉,熠熠闪着光辉。
老总带着三名中层管理人员来这里游玩。这三名下属都是人中俊杰,老总的得力干将。行到山脚,老总自己坐上缆车,笑呵呵地对三名下属说:“你们就爬山吧,比比谁的脚力好。记着,谁拿到第一,我可是有奖励的哟!”
三名下属彼此对望一眼,都笑了,比就比吧,正当壮年,谁怕谁啊,就当是锻炼身体吧。山鸟啾啾,溪水潺潺,三个人朝着青石山道奋力攀登起来。
一个小时后,第一个人登上了山顶,老总正对着云山苍苍,一脸沉静地吸着烟。老总抬起手腕看看表,欣慰地笑了:“一小时十五分,你的效率就是高啊!我真没看错你!”老总递给他一根烟:“把你的数码相机给我看看。”
老总打开他的数码相机,里面空空如也,满山秀美的风景居然一幅都没有留下。老总语调深沉透着遗憾:“可惜,你太执着了,这样容易急功近利啊!”
半个小时后,第二个人上来了。老总打开他的数码相机,只见里面静静地躺着二十几张风景照,全是这座山上的名胜,那拍摄的角度,光与影的配合还真不错。老总一展眉头,哈哈大笑:“你懂得欣赏!”
又过了半个小时,第三个人才姗姗来迟。老总打开他的相机一看,好家伙,一百多张照片,清晰华美,张张美轮美奂。老总拍拍他的肩膀,一声轻叹:“你还是这么贪玩。”
一年后,老总退休了。第二个人被任命为总经理,第一个人被任命为集团里唯一的副总。第三个人原地不动。
若干年后,集团在他们俩人的领导下,稳步推进,逐渐发展壮大。老总登山识人的故事也传为美谈。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只有第三个人成了老总的知己。闲来泛溪垂钓,醉赏春花秋红,在美丽的夕阳下,两人常常对望一眼,就发出睿智动人的微笑……
故事四:性格决定幸运
和几个朋友聚餐,有人开心地说:“住的套房快解套了!”也有人说:“我运气还不错,前一波没影响,这一波倒有不少斩获。”另一位接过话茬:“我就没这个命,运气一直超烂,该赚时赚不到,该赔时跑不掉……羡慕那些运气好的人!”
许多成功人士每每在口沫横飞地叙述完自己的理财哲学和操作战略后,也会再加上一句:“当然,运气也很重要。”
其实,那些运气好的人,总是不知不觉碰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或撞上超级幸运的机会,这与他们本身个性有关。
外向的社交磁铁
外向的人善于交际,他们喜欢花时间参加朋友的聚会,也比较喜欢从事团体合作的工作,而他们的外向性格,大幅提升了他们的好机遇。
有位银行界工作的男士,在一次爬山中,与路上休息的一位陌生人友善地攀谈起来,相谈甚欢,两个月后他到了这位新朋友所在的外商银行。他老开玩笑:“这份工作是搭讪搭来的。”
这些社交磁铁之所以有超级迷人的魅力,与他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有关系。在一段时间的谈话中,幸运者的微笑次数比不幸运者多两倍,而与他人有目光接触的次数也明显较多。另外,他们采取开放式的肢体语言(面向交谈的对方,张开双臂双腿,并出现手掌向上张开的欢迎姿势)比不幸运者高出三倍。所以,要改变自己的运气。大可先从改变自己的身体语言做起!
轻松有助发现机遇
幸运者比不幸者来得放松许多,也正因为他们很放松,所以他们更可能注意到好的机会,即使他们并没有刻意地去找。
有一位女友在咖啡馆喝下午茶时,悠哉地看报纸,看到报纸上某个艺术家的专访,其中提到了他正需要懂营销方面的专才,帮助推广他的艺术产品。灵机一动的她上网找到这位艺术家的工作室,不久之后不但成为了他的市场总监,也成了他的未婚妻。如果当时她面色凝重,焦虑紧张,很可能就错过生命中最重要的机缘。因此,想要提升自己的运气,试着在生活中随时放松心情,就更容易察觉到环境中的大好机遇。
保持开放
幸运者总是对生活充满好奇,凡事保持非常正面的开放态度,什么都愿意尝试,什么都愿意参与。在一个研究中,心理学家做出安排,地上有钱,并且在咖啡馆里有企业家。结果幸运者一路闲逛,到处乱看,不但捡到了地上的钱,进到咖啡厅后也接受了企业家的建议,尝试新的饮料,因此交上朋友。而不幸运者则既没瞧见地上的钱,对于别人给他的新建议也无动于衷,错过了认识企业家的大好机会。
想要提升自己的运气,充实自己的好奇心,对任何的邀约都抱着乐意尝试的态度,许多好运不知不觉就会找上门。
故事五:我喜欢招什么样的人
微软的招聘颇具特色,主要有以下特点:华丽的招聘会(激动的音乐,激情的演讲);现场考试;现场面试;当天出结果。这些都体现了微软的效率和节奏。
有一年,我出了3道特殊的考题,并且告诉应聘者:如果有人答出一道题,微软就会录用;答对两道题,微软会开出双倍工资;答对3道题,就可以自己给自己开工资了。
其中第三道题是这样的:
营业员王小姐由于工作失误,将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以1万元错卖给了李先生,王小姐的经理如何写信给李先生试图将钱要回来?
面试员工是我的一个爱好,并且我还把这个爱好传给了公司的员工。在第一批25名员工就职后,我就告诉他们,以后再招新员工时,他们也要参与面试,并且我还教给他们面试时要注意什么内容,哪些可以问,哪些不可以问。
曾经有一个人逃过了我的面试,因为那一次我在国外出差,而微软中国的一个位置急需人手。在听过主管的汇报之后,我认为可以特事特办,让那个人直接上班。可等我回国之后,那人却再三要求面试他一次。我很奇怪地问:“我看过你的工作表现,你是一个合格的员工,没有必要再面试了吧。”那个人的回答让我啼笑皆非:“全公司只有我是溜进来的,他们都嘲笑我。唐总您还是面试我一下吧,我不希望和别人不一样。”最后,我满足了他的要求。所以,当时微软中国1200名员工,全部经过了我的面试。
我喜欢招聘的人其实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爱创新、有激情,二是勤奋努力。2001年,有一位叫李健的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到微软来面试。第一次面试没有成功,我告诉他是因为他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他回去后看了很多书,恶补了微软的技术。第二次来面试时再一次被我否决,我告诉他说,虽然他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技术水准还是不够。李健又回去恶补,第三次站到了我面前。面试结束后,还没等我宣布结果,李健就说:“唐总,其实今天的结果对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经过这3次面试,我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精神,应对挑战的能力。我已经得到了很多,谢谢您。”我被他感动了,当场宣布录用他。一年后,李健被提拔做了经理。
我出的那些非常难的面试题目,其实都没有标准答案。我只是想从面试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中,看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他是否能享受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乐趣。不过,后来在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时,我在主持人的逼问下,还是说出了自己解决第三个问题的办法。
我的方法是打电话给那位李先生,说:“李先生,这件事的确是小王工作失误造成的。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小王把自己辛苦工作积攒的1万元钱交还给公司,而且她本人也不希望我们把这1万元钱追回来。她说这是她工作的失误,她不想给您带来太多的麻烦。在这里我只想告诉您,我们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员工,我们为她感到非常自豪!”这样处理,等于把难题又返回到消费者那里了。小王不但把自己一年的积蓄拿出来补贴这次失误,而且她的境界高到不希望告诉李先生有这么一桩事,她愿意自己来承担这一切。那么作为李先生,一个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都高于小王的人,他会怎样来面对这个问题呢?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