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励志短篇有深意的故事
个人要是能被这个社会需要,他才有在这个世界存在的理由,否则他浪费了社会资源。这份工作给予我的被需要感和充实感,本身,是件快乐的事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场励志故事,供大家参考。
职场励志故事1
很多职场朋友都会向朋友吐槽:我思维缜密视野独特雄心勃勃玉树临风奈何老板不鸟我,之后就引发到二段吐槽:老板算个球,此处不识爷,自有识爷处,老子以后搞个WHAT’SAPP逆袭你巴拉巴拉。然后第二天几乎所有人继续上班,努力向老板刷存在感,形成一个悲剧循环。
不受老板重视很苦逼,这意味着你失去上升通道只能混吃等死。那怎么着才能青云直上,成股肱之臣?依本人之愚见,不外乎以下三大招,且听我一一道来哈。
一、做对事和做对的事
这点来说没有捷径可走。
1.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按领导要求的标准的120%来给自己提要求。曾经有一篇《我的秘书辞职了》把我想说的基本涵括了。如果你不从平凡的岗位中做出特别的成绩,领导又如何能让你去做重要的事?
努力去做难的事,做好难的事。
2.你最大的成本是时间。请多花时间在工作上。不要认为每天看漫画和连续剧玩网游还能赢过那些每天努力工作的同事。上回在知乎看到国内最成功的几个投资人说基本每天保持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的节奏。他们可不是每天玩网游啊亲。
可是大家都知道,这点很难。我认为这是因为你没有去做对的,合适你的事。
3.认真剖析自己的能力和个性,选择一项你最擅长的,把它养成你的优势和标签。
学一下霍兰德和新精英的关于能力和兴趣的知识,认识自己。
做对的事也就是选对合适自己的方向,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兴趣永远是克服懈怠和懒惰的最好秘方。
领导和老板从来不会拒绝对自己有用的人。因此,首先请成为一个有用的,有专长优势的职场人。
二、选对人
恩,就象诸葛亮等到27岁才出山,你也要选对人。
选对人有两层含义。首先这位领导不说要有王霸之气,至少也要智信勇三才兼备:才思敏捷而业务精通,言出必践而勇于承担责任。其实光这一条就可以展开一个专题。但归根到底,最基础的要求可以归结到两个字:靠谱。领导不靠谱,你怎么努力也像一拳打到棉花里,迟早出内伤,还是想办法撤了吧。但是注意:很多人拿这个作为借口,请先参照第一条问问自己做的怎么样?如果你做的不好,说实话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其次呢,最好这位爷和你的性格能力略有互补。君臣之道莫不如是。一来相互依赖度和配合度会更高,二来你会有更多的独立做事的空间,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表对情
哎呀呀,终于踏足到厚黑部分了。
简单来说,就是尽量多占用领导的时间,在合适的时机表达对领导的认可和崇敬(请确保参照第二条选对人,以免恶心到自己)。
刚才说了,人最大的成本是时间。你的领导也是一样的。多和领导探讨业务,形成共识。不过不用一味迁就领导,坚持你认为正确的,但是执行不要打折扣。
在工作外的时间,多注意领导的喜好和兴趣。谈论一些工作外的共同话题。在合适的场合和情绪下表达对领导的重视和提携的感激,以及让领导给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提一些个人建议等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能力强有时候也是要站队。为什么历史和官场小说都特爱描写“从龙之功”?这就是牵涉到利益分配的问题。
我想,这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机遇,第三部分嘛,纯属锦上添花,需要前两个部分的积累。很难想像你业绩部门倒数领导愿意花时间来和你巴拉巴拉,开掉你都是正常的。
做好这三点,哪里还有领导不重视你呢?
职场励志故事2
近段时间,已经不止一个人对我抱怨:“公司给我这么点钱,我就干这么点事,凭什么多干,他又不给我涨工资?!”
我忍不住小声嘀咕:如果我是老板,我也不会重用你,说不定哪天碰到经济不景气,先把你裁了。
女同事mey,已婚,80后,是我的下属。
当初我进公司时,和她一样,是个文员,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负责接电话,然后在接电话的同时负责销售公司业务。
久而久之,好动的我已经厌倦了,却一直“佩服”她怎么可以做这个工作长达一年之久。她拿着固定的工资,下班急着回家,买了房,为了十几万元的还未还清贷款的房子和老公闹离婚,仅仅是为了在房产证上加上自己的名字。
每次走出办公室,我都能看到她在我原来工作的区域,玩着刚刚买的手机,偶尔和部门经理打闹嬉笑。
一日,我坐在她旁边好奇地问:“这一年多来,你就没想过多学点东西,改善一下生活吗?至少不用这么耗费时间和仅剩的青春吧?”
她说:“我都结婚了,没必要那么折腾,况且老板就给我这么点钱,我做这点事就行了,又不打算做一辈子。”
我愕然,真想说她几句:难道结婚了就可以给自己一个不思进取的理由了?结婚了就真的像进了保险箱?哪一个怨妇不是连自己都打理不好还反而怪男人拈花惹草?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善待的人,凭什么要求别人来善待你?
我的老板,也是80后,脾气很急躁,但心思细腻。
每次看到他微驼的背影,进出办公室,都特别让人心疼,才30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生出很多皱纹,黑眼圈也非常重。他的下属是早他3年来到公司的一个前辈,论资历,老板应该是不会这么快做到如今的位置,可论业绩,无人能挡,这就是销售公司的现实。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而是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你处的这个位置。你当它是门,你就过去了;你当它是坎,那你就只能永远等在门外仰叹别人的精彩人生了。
我依然记得那些日夜,我出去奋力征战的时候,mey玩着手机,浏览着网页,吹着空调,偶尔还打个盹儿。
那时的我,很累,却也充实快乐,忙着忙着就忘了时间、地点和心情。
后来,mey成了我的下属,她依旧到了点就迫不及待赶回家,然后拿着钱在菜市场唾沫横飞地砍价,再然后回家做饭,看电视剧,结束一天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是的,我不敢说mey这样平凡的生活不好,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你要想升官发财,那你就去想门路,集思广益,树立人脉。现在,已不是只认元老、不认能力的时代。
你不多做点事、多学点东西,老板怎么可能把更重要的东西交给你去做,就算你有百倍信心,他也不敢放心,因为你没资格也担不了那个风险。
别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工资太少,先去想想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怎样让老板赏识吧。
机会不是靠别人给予的,不要总是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不要以为什么都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总是祈求好运气。——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够帮助你,让你真正如愿以偿。
职场励志故事3
有一个段子说:一帮劫匪抢劫成功之后,其中一名新加入的匪徒兴冲冲地对老大说:“没想到抢这么多钱,我老早就对父母说就算不考研我也有赚大钱的能力。老大,咱们赶紧来数数,看到底抢了多少钱?”小学没毕业的老大不疾不徐地说:“亏你还念过大学,脑袋怎么这么不灵光,这么多钱,咱们要数到什么时候呀,今天晚上看一下电视新闻不就知道咱们到底抢了多少钱吗?”
这就是俗称的“工作经验”!也正是很多老板和上司口中的“丰富的经验比漂亮的学历更重要”。
例如,某位在电子产业的经理李先生,近两三年来感触非常深,他表示时下年轻人里面有超过三成的人都以电子信息行业作为理想的职业。不过,真正吸引这些人的不完全是待遇,而是“兴趣”。这和几年前年轻人以“高薪”“发展”来作为职业选择的现象已经大相径庭。李先生对于自己团队的人才流动感到非常头疼,一天,他和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聊天之后,决定试试这名员工的建议:他邀请了一群身心障碍按摩师进驻厂内,时时待命为员工提供免费的按摩纾压。如此不仅嘉惠员工,也解决身心障碍按摩师的收入问题。还有一项更令员工感动的,只要有人请病假,第一时间就有医护人员关心并提供协助。李先生的这几项措施受到所有员工的欢迎,老板也夸他有创意。而这竟然是从别人那儿偷来的经验,所以说“经验”比“学历”更值钱。
还有一位朋友John近来在职场上遇到瓶颈,身处精品业的他觉得自己快被公司榨干了,本想辞职转业,一名经验丰富的经理为了替公司留住人才,向总经理提出让John暂时把销售额这些繁重的压力甩开,放John一个月的假,让他自己走一趟欧美,例如就去看看伦敦郊外的某栋老房子,让John看看老房子里的肖像画,逛逛博物馆。John就这样悠闲地过了一个月,再回到公司时整个人焕然一新。当时经理为什么建议John这么做呢?商业社会里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但“记住你的根”是百年不变的道理。John去看那些老房子就是对历史的看重。那名经理对John说:“你现在把过去的历史看清楚了,可以有勇气再往前走了。”
个人看来,不少人在职场上是没有品牌的“香草冰激凌”,为什么这么形容呢?因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在学历、家境、能力、个性竞争力上都属于同一等级,没有太大差异。“缺乏差异性”就好像尝起来口感大致相同的香草冰激凌一样。缺乏差异性,就缺乏品牌性,会让职场失去购买你的欲望。当大家纷纷掏钱花时间挤进收费不低的EMBA管理课程时,我倒是建议职场人,当大家还看不出你是什么品牌的职场人时,你不妨每天上班时给自己一天的功课,在下班时利用短短五分钟回想:今天在职场上或办公室里看到或听到谁的“经验”是值得记录下来的,是值得哪天也派得上用场的,并且把别人的“经验”归类。这样有助于自己更具逻辑、更有方向感。当你在每天的工作中习惯这样观察别人的经验时,你自己就在无形中开发了与时俱进的新鲜感。
职场励志故事4
前段时间,看到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的文章,她写了儿子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外卖快餐打工获得的启示。她讲了9条,比如“无所事事很糟糕”“与老板称兄道弟绝不是什么好主意”等启示。看完文章,身为80后的我,虽然正式工作没几年,但是从小到大做过的卑微工作并不少,从中得到了启示也有很多,卑微工作教会我的东西也让我一直很受用,相信这些启示多少也能让你觉得有用。
我在福建乡下出生并成长,小学三年级时有了第一份工作。春季到山上去采摘蕨菜,并将其拿到市集上贩卖。母亲帮我将采回来的蕨菜一捆一斤的扎成几小捆,还把蕨菜的根部切除得整整齐齐的,并在其表面洒上一些清水,再加上我采摘的蕨菜都是比较鲜嫩粗壮的,因此,在市集上我几乎没有叫卖就迅速的将自己的产品销售一空,比一起摆摊的小伙伴们更早回家。这份工作给了我几条终身都受益的启示。
1、有的时候赚钱很难,有的时候赚钱又很容易。那时候我还小,为了采摘野菜漫山遍野地跑,几个小时下来全身是汗,回到家全身酸痛。当时我才体会到父母赚钱真不容易。但是,当我很快就在市场上卖掉蕨菜,赚到钱时我又感觉赚钱太TM容易了。后来,我做了其他几份工作,包括现在做自由撰稿人,体会也是一样,有的稿费好挣一点,有些稿费难挣一点。人生是不是也是如此,有的时候辛苦一点,有的时候享受一点,那一张张的一百元,一张好挣一点,一张难挣一点,交替着就过完了一生?
2、赚到钱的感觉真好。那个春天我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0元人民币,非常兴奋,赚到钱的感觉很棒。很多人也许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发工资的感觉,但是后来大部分人都忘记了赚钱的感觉是多么令人愉悦。
3、外表很重要。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样产品,外表都非常重要。人们往往根据某人某物的外表来做价值判断,所以尽量让外表变美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能够巧妙运用“晕轮效应”会有助于事情的发展,目标的达成。
4、你的产品就是你的广告牌,它是你最重要的代言人,产品好不怕没销量。这一条启示可以推广到生活的其他层面。如果你是中学生,你的成绩,你在学校的表现就是你的产品。你成绩优秀,在校表现优异,就不怕没有大学要你。如果你是上班族,你的工作成果就是你生产出来的产品。你的业绩好又得到客户认可,就不怕没有公司要你。所以,可以总结为。只要你足够好,不会没人欣赏你,也不会没人要你。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高三毕业那年在广州我哥哥的服装店里做导购员。除了在这个店当导购外,我还在嫂子的地摊上当导购,这个地摊离我哥的店很近。当时那条街是夜市街,卖吃的,穿的,各式日常用品都有,非常热闹,所有的地摊都营业到午夜十二点。这份工作我干了一个月。很多时候进到服装店里的顾客对导购员的态度都不怎么好,有的甚至很没有礼貌,你跟他推销的时候他们连看都不看你一眼,刚开始我心里挺不舒服的,但是时间一久我就脱敏成功了。于是我得出了第五个启示。
5、生活中有很多令你心中不爽的人事物,通过多次训练你是可以克服的。虽然克服了工作上不爽的感觉,但是并不代表你会爱上这份工作。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我嫂子的地摊卖的是女式牛仔裤,遇到顾客喜欢某款式但是偏偏这个款式没有她要的那个size时,比如她要的是27码,而我们只有28码,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拿着这条28码的裤子对顾客说,现在去仓库找她要的尺码,然后跑到我哥哥的服装店里,将裤子的尺码剪掉。接着拿着这条裤子回来,告诉她这是她想要的27码。这个事情给了我另外两条启示。
6、做事情要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在服装店打工的日子我没有遇到穿27码牛仔裤但买了28码的女生来退货。我们不会用比实际合适的大两个尺码的裤子来欺骗客户。通常差一个尺码,裤子只是稍微大一点点,她们并不在意,还是能凑合穿的。
7、无商不奸。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会耍些手段,撒些谎,作为顾客的我们,要睁大眼睛。不过很多时候睁大眼睛也没有用,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被欺骗了。
在广州卖服装的日子是炎热的夏季,每天下班都在午夜十二点之后,即便是在深夜一两点钟,空气依然闷热难忍。深夜,我带着暑气的疲惫,躺在哥哥店铺阁楼里狭窄的床铺上,听到街上清洁工扫大街的“哗啦哗啦”声,我得出了下一个启示。
8、永远有人干着比你的工作更卑微也更辛苦的工作,你要学会对生活感恩。当我学会感恩自己的工作时,我减少了对工作的抱怨。你知道的,假如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成天抱怨那会更糟,也没有人愿意和喜欢抱怨的人一起共事。同时,这条启示也让我更加尊重其他的人,无论他们从事着怎样的工作,他们都是正在努力生活的人,值得被尊敬,他们的劳动也值得被尊重被肯定。那些扫大街的环卫工作,那些种菜的农民,那些摆摊卖早餐的外地人……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努力的同时也给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价值。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大学一年级的暑假在一家工资日结的公司当信息收集员。每天都要打一到两百个电话,告诉对方我们有一份行业资讯要免费寄给对方,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方公司的信息,收集对方市场部、技术部的负责人信息。这给我一个很棒的启示。
9、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交换。接到我电话的人有的会拒绝我,有的听到可以免费得到一本行业期刊(也许这东西对他们完全没有用,也不知道后来是否有邮寄出去),就愿意将公司的详细地址、主要领导人的姓名等信息告诉我,这使我顺利完成一天的工作。人们听到“免费”两个字就会心动,实际上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为了获得信息要付出一本期刊,对方为了得到期刊要透露公司的信息。我的老板为了获得这些信息卖钱要雇用一批像我这样的在校大学生打电话,还要对我们进行培训。所以,如果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可以先看看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对方交换。就像幼儿园里的小孩为了能玩另一个小朋友的电动小汽车,可以将自己手上的泰迪熊与对方做一个交换。这是非常有用的人生智慧。
这家信息收集公司每周都会对员工进行考核,如果你打电话的个数很多,收集到的信息多且全面就会在周五下班的时候,不仅拿到当天的薪水,获得老板的当众称赞,还可以得到物质奖励,可能是一盒巧克力或者是一个质量很好的指甲刀套装。如果你的业绩很不好,那可能下星期你就不要来上班了。于是我得出了我的另一个启示。
10、职场竞争是残酷的,但竞争胜利的感觉很不错。我曾有两个星期很努力地打电话,得到了称赞还获得了奖励,那感觉确实很不错。后来,我还干过类似电话营销的工作,不过是推销时尚杂志,一样感受到残酷的职场竞争。干得好不仅有高薪,老板还会送你一台最新款的手机,干得不好只能拿最低的薪水,甚至被解雇。
我的第五份工作是在一家咖啡馆当服务生,该店除了提供咖啡还有简单的中西餐。这份工作在周末的时候特别忙,在工作日的时候则很清闲。在我们无所事事的上班时间里,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会聊天,还有的同事会利用上班时间学习日语,无论是聊天还是学习,老板看到了都会批评。有一次我在洗餐具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只杯子,赔了38元,当时我一个小时只挣5元。咖啡馆的工作让我拥有了第十一条启示。
11、打工的日子是没有自由的,尤其是当你在做这样一份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时,你不仅没有自由,很多时候你的劳动报酬也很低。所以,这份工作以后,我更加珍惜自己在大学的学习时光,学习上也更加努力刻苦了,希望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更好一点的工作。努力学习让我在大学里拿到了好多笔奖学金,于是我就把学习当成了工作,当成另一种赚钱的方式,这更加促进了我的学习。
大学毕业后,我在广告公司当文案,为了能攒够去西藏旅行的钱,周末我在一家幼教中心兼职当上门的幼教老师,教幼儿园和一二年级左右孩子的思维数学。我的薪水是一节课35分钟40块,但是只要认真算下来,依然很少,来回要两个小时,还有车钱,一个小时只有差不多10块钱。有一回,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在浦东高行上完课在公交车站等车,要赶去虹口上另一个孩子的课,可是我站在冷风中等了半个小时都等不到那辆公交车,全身被冻得僵硬,男孩的母亲又打电话过来催促我,我感到非常绝望。还有一次,我上完自己的课,中心的老师临时让我去代另一个老师的课,地方非常远,下课后我累得要命,回家的路上还下起了大雨,幼教中心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一接电话我就哭了。这些时刻我收获了第十二条启示。
12、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常常需要独自面对,甚至当你的人生遇到困难时,也需要你独自面对,就算有其他人能够帮助你,最终能够真正帮你走出困境的还在于你自己。另外,你是自己人生问题的解决高手,要相信自己。生活没有捷径,你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依靠你自己。
职场励志故事5
今天看了微博上被疯转的一篇文章《北上广打拼的游子,为何远离亲人,仍义无反顾》,很多人都表示有同感,我想大概都是离乡工作的人吧。
我也是离乡工作的人。但背井离乡的感触,我似乎不是很深,兴许是因为我离家近?兴许是我的老婆也是从家乡来的?兴许我在这座城市里生了儿子?兴许我的爹妈现在也来到了这座城市?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反正,我好像一直没觉出这种生活有多苦来。
2000年暑假快要结束的一天,我扛着被子在东直门看见接我的小范。我印象中身上最多不超过2000块钱。我跟着他去太阳宫一所平房收拾东西,搬家。周围都是很破旧的房子,住着杂七杂八的人,我和他把很少的一些家当搬上了一辆大发车,一路奔向了未来十几年一直没离开过的酒仙桥。
我们同住的房子是筒子楼,如果你到过酒仙桥,一定看到过那里的筒子楼,三层旧楼,一排一排的,分别冠以几街坊几街坊的,比如我们住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就是四街坊。这两个地名都挺让我有好感的,酒仙桥,听着就那么有灵气,四街坊,街里街坊的,大概住的也都是热情好客的好邻里。
我们住在一楼阴面的一间房里,同单元还住着三个三口之家,有一家是不常住的,四家公用一个厕所,我们和另外一家合用一个厨房。房间原来是一对儿小夫妻住,我和小范搬进去第一件事就是把两张合并在一起的单人床分开来一边一个,旁边有个斗桌,固定家具就是这些了,有点儿像宿舍但实际上比宿舍还不如。房租450,中途小范搬走了,后来房租又涨到500一个月,我一个人住到2003年。
又要提到那个我比较讨厌的老板了,我听从了他关于“你把自己打理成什么样子就只能过那样的生活”的说法,换了附近一处小两居,房租一下从500涨到了1600,好像当时最初三个月的房租还是王老师来京帮我付的。是的,当时我的工资只有3K多,根本存不下钱。租了两居之后,我只能辞职,换了个挣钱稍微多一点儿的工作,并且把同住的一居又转租出去,心理和经济上才稍微平衡了些。
本来是要说离乡工作生活的,这一开头就不由自主的掰开揉碎了说了,收回点儿来,多说心得,少说细节。
05年的某一天早晨我觉得应该买房了。那时候王老师已经来京一年。我们在附近看了两处房子,订了一处,就开始还贷的日子。07年我们搬进新房,后来一天先生就出世了。养孩子是费钱的事,这个不必多说。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在10年底买了车。随后就到了现在。日子过得不紧不慢。
以上简单把来京这十几年生活的大事罗列了下,主要想说明:可能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生活的轨迹也不会有太大差距,当然,那些真正有本事创业发家的,比不了,咱就说咱一般上班打工养家的。
我不是个工作特别出色的人,甚至会有些不思进取,但依然可以在北京实现买房生子买车等一系列所谓的养家大事,可能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主儿,因为我几乎没觉的这有多大的压力,最显着的表现就是:不止是在最初的几年,包括成家之后所谓压力更大的这些年,我依然没有过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感觉。
是的,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爱记账,有一款记账软件,我从04年成家记到了现在,这十年来每一笔开销,现在打开我的电脑都能查到。这个近乎变态的行为,让诸多亲友觉得我是个无比财迷的家伙,但实际上,我几乎是拿这个软件当成游戏玩了,看着各种收支数字,跟开了个店似的,可有意思了。并且,记账只是让我明白每一笔开销的去处,而根本没有对节流起到任何作用,该花的还是花。没意识到过日子有多省着。
关于职业的事,我真的没有太多可说的。谈不上出色,也一直没觉得受到多大的打击。十几年,我真正想离开北京回家,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来京半年的时候。当时所在的第一家广告公司包了一份报纸版面,招我来不是什么文案,就是给各大建材企业打电话拉广告。半年了,我除了帮忙写了几篇软文稿之外,什么都没拉到,年底公司搬家,元旦前,老板给我发完2500块钱的当月工资之后,告诉我不用跟着搬过去了。加上我身上的100多,我揣着这2600块钱,直接坐车回家。在去火车站路上的公共汽车上,被人掏了包。一分钱没有了。逃票回到了天津,打车回家,让我妈出来帮我结车钱。
那个年过得,没法提了,家里人还安慰说没事儿,不成就不去了。我也完全不像半年前一投简历就被人聘用一样那么信心十足了,刚刚知道,找个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感谢后来公司的主管,她在年前联系我面试,被我推脱,年后又联系我,我在一个大雪天重新回京,成为她的下属。那个公司虽然也没呆太长时间,但因为她的坚持,让我有了再次赴京的机会和勇气。
另外一次是03年底,所在公司发生了一些变故,当时的老板因病去世了。说“树倒猢狲散”一点儿也不为过,但真正让我觉得是个打击的并不是因为没了工作,而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到世事无常,原本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计划和构想,一夜间人死灯灭,也第一次怀疑自己到底都在干什么,有没有意义,能不能有结果。我想回家。这个想法我和王老师说,她说还以为有机会也跟我来北京呢。因为这个,我决定在北京继续下去,半年后,她来北京,我们结婚。再往后,生活基本就顺理成章了。
谈起我的朋友们,现在在北京的朋友,基本上除了同事就是网友了。想法也不是都那么一致的,即便在所谓的大城市,也有人愿意过所谓“公务员”之类的生活的。环境自然重要,但道路还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大部分感觉跟我差不多,没什么大富大贵,也没什么衣食之忧,过着我都还能理解或了解的生活。
至于家乡的朋友,说实话,有一段时间,我是挺羡慕他们的,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比我挣得多,也比我明白人情世故,每次回家聚会,看着他们各自安排着各种吃喝玩乐聚会项目,而被他们捧为见过世面的我,基本就跟个傻逼似的,嘿嘿笑着听他们各种谈资的份儿。还是那句话,也许是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即便是在家乡,也还可以选择自己做点儿什么,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做做,我羡慕他们都能在社会上立足了,而我还差得远。
补充点儿关于买房的事。
有人说那时房价低所以没压力,这个我不否认,我要说的也不是你看我买得起房你买不起,我要说的是心态,与我同期的人有人没房也有人买了别墅豪车,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是单靠压力二字就能划分的。如果我那时没买房,现在也不会再买。我自己基本上是个碌碌之辈,如果换到现在的环境,我肯定是买不起房的人。但我可以接受自己买不起房这个事实。我不希望,也肯定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背着重重的房贷过日子。买房不代表成功,也并不一定就是家的必需品。所谓压力,都是自找。因买不起的东西饿死累死自己也是活该。
啰里啰唆说了这么多,十四年的生活,肯定聊起来越聊越多,越聊越远。总结一下吧:
1、这十几年的生活,让我觉得,在北京,压力没有那么大。
2、动摇似乎谁都有过,我的动摇,并没有靠什么所谓远大的理想来坚定。决定离开或者留下,其实有时候就是随其自然,也许是乘胜追击,也许是知难而退,谈不上什么悲壮和勇敢的。
3、能否安逸生活实际上还是个处世原则的问题,其实和是不是溜须拍马灰色收入混日子什么的并不是有着那么直接的关系,也不能把自己的社交无能一律归结为世浊自清。
4、奋斗不是一件悲愤的事,生活更不应该是。
5、以上大概是一个在北京没梦想的离乡者的看法,不一定具备普遍性,各过各的,不必来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