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职场正能量的故事2020精选

时间: 芷晴2 职场故事

职场中最不缺的就是正能量,职场中最需要的也是正能量。通过阅读正能量的故事,提高自己的积极性,调整工作心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正能量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一: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

晓宁去应聘一份秘书工作。对方问:“你喜欢怎样的老板?”她顺口答:“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他是付你工资、你得替他工作的那个人。所以,喜欢怎样的人,与老板无关。”

很多年前,晓宁碰到的第一个老板是位老先生,头顶已经不剩几根头发了,可是工作能力一点没打折扣,更难得的是非常体恤下属。他会自己坐出租车去参加会议。而让他的司机开车去机场接出差回来的同事。就冲这一点,晓宁无怨无悔地替他工作了许多年。直到要买房子,认真地把老板付的工资折算成可以购买到的平方米数。才痛下决心跳了槽。时至今日,看着自家袖珍的厨房和卫生间。偶尔有点后悔当初为了“喜欢”的老板而耽误了人生购房大事。

晓宁的第二个老板是个德国人,第一次见面就同他起了争执,没想到,从此引起老板的注意,大会小会都要叫上她,要是哪次会上她不提问题、没点争论,老板竟会觉得那个会没开透。在不断的争论中,晓宁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清晰,英语口才越来越好,胆子越来越大。可是有一次老板在会上又一次习惯性地大发雷霆、口不择言时,她忍无可忍,当着许多人的面一拍桌子跳起来:“你喊什么喊!”然后愤然离席、辞职。不过平心而论,在这位老板的高压政策下,晓宁发现自己学到很多东西,也进步、成熟了很多。所以,虽然“不喜欢”那个老板,晓宁却感激他。

晓宁的第三个老板年轻、英俊、聪明、有礼貌,事业成功,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这个老板,包括她。可是当晓宁开始有点迷惑自己更多的是在欣赏一个好的老板,还是在欣赏一个优秀的男人的时候。当她越来越经常地以老板为参照去苛求自己男友的时候,她知道自己该换工作了,因为老板不是用来被喜欢的。

故事二:私人场合不和洋老板聊工作

熟谙中国职场文化的人都知道,如果有机会的话,在私人聚会里和领导聊聊工作,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负责的项目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去克服,甚至还可以和领导说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私人聚会这样的氛围下,领导往往比在办公室里平和亲切,因此也正是下属向领导展现自己工作积极的好机会,并且看起来是随意为之,更能起到好效果。但是,在欧美文化的外企里呢?

ADECCO公司(全球最大的专业人才顾问公司之一)广州公司经理俞卫平表示,在私人场合,如果你遇到你的外国老板,还是要尽量避免谈及工作的好,因为在外企文化里,下了班就是私人时间,老外不希望还被工作上的事情打扰,而且老外的保密意识非常强,他会担心在这样的非办公场合谈论工作,会不会被不应该听到的人听到。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在私人的场合谈论工作的原因。所以如果你在私人聚会上见到你的外国老板,就谈些社会见闻、旅游趣事比较好。打个比方,你在一个同事的婚礼上见到外国老板,你可以走过去和他打招呼,给他敬酒,也可以聊些轻松的话题,但是就不要谈工作上的事了。

除去这一点。还有几个性质雷同的问题。既然老外不喜欢下班以后的私人时间被打扰,那么中国同事下班以后搞的小聚会要不要邀请外国老板参加呢?俞卫平表示,一般来说,按照国外的习惯,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外籍老板下班后都是要回家的,他们比较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但一些外籍老板到中国以后也开始入乡随俗,对这样的聚会也开始接受一些,但这样的聚会不能太频繁,以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为前提。

还有一个常见的“状况”是:当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了。一位员工突然发现还有一个紧急情况没有向老板汇报,这时他就会非常犹豫:要不要打电话向老板请示?他担心这会让老板非常生气。俞卫平说,如果是紧急的情况,一定要直接打电话向老板请示,这完全没有问题,虽然老外不喜欢被打扰,但是对于这样的事,他们也能理解。那么,如果自己的同事是一名老外,可以随时打电话给他,和他商量自己的创意吗?俞卫平说,不管对方的级别如何,都遵循私人时间不被打扰的原则,因此,除非情况紧急,否则都不要随便打电话。

故事三:除了打杂,实习的更高意义是什么

当别人不认真、不负责、不上心的时候,便是最好的下手时机。

大二暑假的时候,我和Judy一起在一个快消公司(快速消费品公司)实习,正值Summer Intern的时期,公司招募了大批的实习生,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实习生培养计划。我们像一窝小虫子一样,呼啦啦地飞进了这个租了写字楼好几层的跨国公司里,遍布在其内部的上下左右。那时候的我们,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每天挤在一起发没完没了的快递,搜没完没了的信息,印没完没了的资料,发没完没了的牢骚。

Judy比我晚来大约两周,她第一天来的时候穿着一身校服坐在门口的座位上。那时候所有的实习生都在一个小房间里,我们称之为“小黑屋”,她来的时候坐在了外面,因此我们似乎对她有些生疏,只是在吃饭的时候偶尔问一句:“那个穿校服的女孩,要不要叫上一起吃饭去?”

或许,Judy从开始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的。

区域同事来了以后

几天以后,公司在全国的每个分公司和代表处都派来一个人到北京总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培训。这一行浩浩荡荡有20多个人,突然出现在本来就很拥挤的公司里,落地于实习生小黑屋旁边的玻璃房子里,天天培训,日日上课,只有吃饭时间才成群结队地出来。

而这个时候我们发现,Judy总是和那些代表处的同事一起下楼吃饭,但也没有多心,我们依然自顾自地去买外卖,吃完了就去附近的大商场逛逛,看看哪里又打折了,哪里又上新品了。即使那时候根本买不起,也是愿意听着商场里一遍中文、一遍英文、一遍日文、一遍韩文的各种信息广播,然后互相抱怨公司的实习工资是多么的低廉,连件好牌子的衣服都买不起。

区域的同事在北京呆了两个月,所有的实习生都在自己的组里忙,有的忙着盯销售额度,有的忙着做渠道规划表格,有的忙着做各种报告,有的在外面跑着看店面,只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控诉自己的工作是多么无聊,自己的领导是多么爱下班时候找事儿,自己的team是多么的不团结,总结就是这个公司不像原来想的那么好,这个公司非常不把实习生当人看!义愤填膺的气氛中,大家都慷慨激昂地表示,Summer Intern结束就离职,不能再继续了,这样的日子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打碎了自己的梦想,每天无非是复印扫描快递填表,自己的文采、见识、广博、创意在这里一无用处。

两个月Summer Intern期结束,我向公司申请继续留下来实习,而有一半的实习生已经提包走人了,以前壮观的实习生小黑屋里只剩下我和另外两个同学,我们的日子开始清净起来,毕竟人走了大半,活儿也熟了很多,做起来又快又好,于是有了更多的时间上网逛逛看看,悄悄地聊八卦……

某天下午秘书在门口喊:“区域同事要走了啊!大家出来送一下!”

正式员工显然对区域同事很熟悉,又拉手又拥抱,依依惜别就是这个场景了。我和其他实习生站在小黑屋门口,对,就是站在那儿。反正我们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们。于是就是站着,等大家都抱完了,开始挥手拜拜的时候,我们也在人群后象征性地摆摆手,笑一笑,然后就算这事儿结束了。我转身的瞬间,看见了Judy。

Judy和区域的同事们一起慢慢在楼道里走,从大门走到电梯口,一边走,一边拉着手热烈地讲话,感觉好像认识了很久很久一样。二十多个人和Judy眉开眼笑地说话,哈哈大笑,Judy在其中俨然一个红人一样,被很多很多人拽着不放开。我不知道他们在热情地讲什么,大概因为如果是我,我根本不知道要和他们讲什么。我只是在最后的时候听见Judy特别有感情地喊了一声:“各位哥哥姐姐!你们要常来啊!”

我只是按照领导的要求看看位置

后来的日子,我开始跑店面了,看看超市的新货有没有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其实就算没摆放到好位置,我一个实习生能如何呢?无非是回来报告领导罢了,难道我能吵一架把东西重摆一次?我就是个实习生,我一直记得这一点,谁会听我的呢?

某天中午在一个很小的社区超市里买食物,顺便看看产品位置,突然遇见Judy一个人在很角落的位置张牙舞爪的吵架一样。我赶紧跑过去问她:

“你们产品也开始查店面了?怎么了?”

“我这条线吧虽然没什么竞品,但是也不能放角落里啊!这谁看得见啊!起码要上货架的!”

然后她转身指着一排货架跟超市的人喊:“我就是公司的,中间位置的商家给了你们多少钱,就给这样的位置?我们的货是谁给你们发的?”

领导并没有跟我讲过摆货架也是有讲究的,没有跟我讲过位置和幕后是有关系的,我只是按照领导的要求看看位置,回去描述一下,然后交由领导自行处理。我从来没有多想这里面是否还有别的故事,也从没有想过我是否可以代表公司谈些什么,更没有尝试问过一句为什么会有这里和那里的区别。而我,一直以为摆放位置是超市的规定,一直认为超市里到处都是人,哪里的货品都能够被平等的看见。

她是惟一一个可以谈薪水的毕业生

后来我和Judy都回学校上课了,也都相继离职了。我一直觉得,Judy是那种很能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而我们就不是。我们总是觉得我们是实习生,不用太努力,出事儿有领导扛着,怪谁都怪不到我们头上来。我们是有大大的保护伞的实习生,还不一定做多久呢,因此可以为所欲为,可以不用那么用力地往前冲,不用着急地认识新同事,不用建立什么商业合作关系,不用太深入地了解一个地方一个行业,而一些行业里的小故事从来只当八卦讲讲,从未真正上心去思考什么。这一切,Judy却做到了。她不论到哪儿都自来熟,别人不熟她先熟;她在任何行业都特把公司当自己的,用力用心用脑子;她查店面就看老板吵一次架,剩下的都自己吵。

毕业那年我们几个熟识的朋友里,Judy的薪水明显高出我们很多,而她所签的公司的毕业生标准价格并非她的价格。我们好奇地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从大二就开始混社会了,认识很多人,也做过很多事儿,虽然我是个实习生,但是我打赌我比正式员工做得更多,了解得更深入。我必须比别人的薪水高,不给这个价儿,我就走人了,我不干的!”

故事四:花三天时间培训扫地

东京迪士尼对清洁员工非常重视,即便扫地的员工是暑假打工的学生,迪士尼也要用3天的时间培训他们。

第一天上午要培训如何扫地。扫地有3种扫把:一种是用来扒树叶的,一种是用来刮纸屑的,一种是用来掸灰尘的。怎样扫树叶才不会让树叶飞起来?怎样刮纸屑才能把纸屑刮干净?怎样掸灰才不会让灰尘飘起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都有严格培训。而且扫地时还另有规定:开门时、关门时、中午吃饭时、距离客人15米以内等情况下都不能扫。

第一天下午学照相。十几台世界最先进的数码相机摆在一起,各种不同的品牌,每台都要学,因为客人会让员工帮忙照相,可能会带世界上最新的照相机来这里度蜜月、旅行。如果员工不会照相,就不能照顾好顾客,所以照相要学一个下午。

第二天上午学怎么给小孩子包尿布。孩子的妈妈可能会叫员工帮忙抱一下小孩,但如果员工不会抱小孩,动作不规范,不但不能给顾客帮忙,反而会增添顾客的麻烦。不但要会抱小孩,还要会替小孩换尿布。

第三天学辨识方向。顾客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每一名员工要把整个迪士尼的地图都熟记在脑子里,对迪士尼的每一个方向和位置都要非常地明确。

训练3天后,发给员工3把扫把,开始扫地。如果在迪士尼里面,碰到这种员工,人们会觉得很舒服,下次会再来迪士尼,也就是引客回头,这就是所谓的员工面对顾客。

故事五:自由女神像放哪儿合适

1874年,法国打算赠送给美国一件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礼物,邀请雕塑大师巴特勒迪完成一尊举世闻名的雕塑。巴特勒迪决定建造一尊自由女神像。

巴特勒迪本人负责外观,他又聘请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艾菲尔设计内部支撑铁架和整个支撑结构。

雕塑完工后,巴特勒迪亲自到美国选择安置地点。最终,他选择了纽约市区。

这天,巴特勒迪来到他心仪的雕像放置地实地考察。这里是纽约的心脏,真正的闹市区,流动人员很多,雕塑可以接受最大数量的人员的瞻仰。这正是巴特勒迪选择此地的初衷。

四处打量了一会儿,巴特勒迪想抽烟了,一摸衣袋,只剩一个空烟盒了。他习惯抽一种意大利雪茄,那种牌子世界各地都很少见。巴特勒迪正沮丧着,却老远看见一个商店门口有这种牌子的香烟广告,于是喜出望外地奔过去。

买了烟,巴特勒迪随口问店主是否期待着女神雕塑早些安放,不料对方却说他一点儿都不期望把雕塑安放在这里。

巴特勒迪很意外,忙问为什么。店主说道:“为了清理出雕塑的安放地,我们许多人马上都得搬家;安放施工期间,这里会是噪音和尘土的世界,它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剥夺了我们的自由。还有,完工之后,这一带的居民也就永远生活在雕像大片的阴影之下,原来可以自由享受的阳光也就成了一种奢望。而且,我们瞻仰的时候,都得尽力仰头,这最大程度地暴露了我们普通人的渺小,这不也与雕像蕴涵的自由精神背道而驰吗?”

巴特勒迪默默听着,心里掀起了滔天巨浪。后来,他若有所思地回到了住所。

一周后,巴特勒迪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方案,将女神像放置到纽约市哈德逊河口外的自由岛上。

巴特勒迪特地到那个商店找店主道谢。当他说明来意后,那个黑人却说,当初那些话是一个叫艾菲尔的法国人叫他这么说的,巴特勒迪喜欢的那个品牌的香烟,也是那人弄来的。

巴特勒迪非常感动:若不是艾菲尔的良苦用心,他可能已经犯下了一个历史性错误。他得好好谢谢艾菲尔。

当巴特勒迪问艾菲尔为什么能够想到那么一个巧妙周密的计策时,艾菲尔微笑着讲了个故事:“小时候,我家养了一些牛羊。有两头牛力气都很大,特别好斗,它们互不服输。所以,不打斗的时候,如果其中一头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另一头哪怕在远处看到对方啃得津津有味,它也决不会走过来吃,即使它脚下的草只是稀疏枯萎的几根。它们对势均力敌的同类怀有深深的成见和戒备。后来,父亲教了我一个办法,他让我先牵一只羊去牧草茂盛的地方看看,然后再把它牵到不愿到草多的地方去的那头牛旁边。羊会马上朝刚才到过的地方跑过去,边跑边咩咩地叫。说来也怪,犟牛往往会循声前来。它对弱小的异类并不一味排斥。”

巴特勒迪知道,以当初自己的偏执,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如果那时同样身为权威的艾菲尔也来劝阻,自己势必更加刚愎自用。所幸艾菲尔找到了一只“羊”,引导自己走向了事业和人生的顺境。

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