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有趣的职场小故事
阅读职场故事也是吸取经验的一种方式,工作中感到迷茫了拿出来看一看,也会有很大收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职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为何“90后”打工受挫
一年一度的暑期早已开始,从“象牙塔”中钻出来的学生开始陆续寻求暑期工来打发自己的时间,和往年一样,他们无非是去商店当促销员,去面包店里做个小工,有的人是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有的人则是为了多一份经历,但不同的是,今年暑期工大部分是“90后”一代,暑期生活中,初入社会的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考验,带来怎样的思考?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为读者讲述了部分本地和外来学子寻“暑期工”的故事。
挫折
在进入大学以前,小秦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殷实的家庭背景、优异的成绩一直都是她骄傲的资本,但没想到大学多了一门实践课,每年暑假都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并得到相关证明,这让从未参加过什么社会活动的她犯愁了。第一年还能悄悄地用父亲厂里的公章盖一下敷衍了事,后来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借暑假出去打工赚钱来进行社会实践,从不缺钱的小秦也蠢蠢欲动。于是,七月刚到,小秦便开始在各大网站上搜寻暑期工的招聘信息。
好不容易联系到一家公司面试,本来小秦的父母答应了要陪她,不巧当天有要事,只好让小秦一人开车前往,但不想因为错过了面试的约定时间,公司的人事部门以不守时的理由直接把她拒绝了。
第一次失败的经历让小秦再也不敢贸然出门,便把目光锁定在离家不远的西饼店。由于西饼店的要求不高,负责人决定让小秦试工,先做四个小时的服务员。等新鲜感过去了,小秦也开始觉得累了,到后来人少的时候小秦倚着柱子偷起懒来。第一天上班回家后,想想每天站八个小时实在受不了,第二天便以各种理由推掉这份工作。
就这样又在家玩了半个月,小秦便自动请缨到了父亲工厂的秘书处,负责电话接线。刚上岗的时候特别忙,本来对着生人就有点腼腆的她在对方的咄咄逼人之下根本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需要别人来“救火”。
迷茫
刘薇可能是一个极端案例,不过这也是一位“90后”找暑期工的真实经历。
一直在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长大的刘薇,大学也选择了广州的一所高校,距家只有一条珠江的宽度,她拒绝集体生活,拒绝坐公交。暑期一开始,刘薇在同班几位相好朋友的“怂恿”下,决定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前往番禺某公司做办公文员的暑期工,待遇是50元/天,实习时间是一个月。
可是集合当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刘薇和他的父母彻底改变了这样的想法。
话说当天早上9时左右,她才从五羊新城的家中出门前往集合地点番禺广场,“我还真不知道哪里是番禺区。”
刘薇说,她问了母亲后才大致知道,决定先坐公交后坐地铁,“我找了好久才找到一辆公交车,才发现要2元的路费,又在钱包里找了半天。”刘薇最后上了车,到了五号线的五羊邨站下,她以前很少坐地铁,刘薇红着脸问了一圈才买到地铁票,不过她又坐错了方向,最后终于到了番禺广场,但距离集合时间已经过去快一个小时了,对方告诉她,让她再想办法自己直接去公司,“番禺我真的一点都不懂路,想到这里,我还是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来接我。”
“小城市没有机会,去广州又要租房,想找个暑期工真不容易。”昨日,满街找工的湖南大学大三学生小梁向记者抱怨道。小梁是郴州人,今年将升大四,本想好好利用这个暑假锻炼自己,提早进入社会,不料奔波忙碌了快一个月却均无所获,老家没有合适的单位接收,而在广州实习又要找房租房很是麻烦,“现在租房这么贵,我承受不了。”
故事二:大学见习成就业敲门砖
“听说你们这儿暑期有实习岗位,还有见习职位,我们可不可以过来实习?”正值暑期,一些停驻在城市里的大三学生和一些应届毕业生,换一种身份加入到了以实习混脸熟、以见习促就业的寻岗计划当中。
个案一
从大一开始就跨专业实践
还在西南林业大学读大三的孟德鑫已有着双重身份:他不仅是07级生物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还是云南技嘉top联盟的大学生工作者。孟德鑫说,大一时就去计算机科学系蹭课或和老师交流,进大学不久就和4个同学组织了一个电脑义务维修队,免费为全校师生解决电脑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问题。
大一下学期,有了这些经历的积淀,孟德鑫顺利成为技嘉top联盟的一名“外围工作者”,在校园组织电子竞技游戏比赛、装机和超频大赛,一年组织两次电脑知识普及讲座……
近期,他将作为云南技嘉top联盟的代表,赶赴上海参加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展览会,并在这个“游戏界的世博会”上铺设游戏平台、调试电脑。
个案二
毕业证和聘书同时到手
昨天上午,在北京路一家螺旋藻销售公司,有些清瘦的张洪英正在熟练地招呼客户。在云南工商管理学院读营销专业的她,十天前拿到毕业证时,就被公司聘为市场主管。
谁曾想到,眼下这个健谈精明的吉林姑娘,三年前其实是另外一种性格。“刚读大一时性格很内向,和生人说话就脸红。但市场营销专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与人沟通,沟通在这个行业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于是,张洪英开始了漫长的兼职历程:在大商场做食品促销、在校园卖电话卡、入户推销保健品……
今年1月份,张洪英就开始奔波在昆明各个招聘会上。在经过多次寻找和对比后,她选中了这个成立还不到一年的螺旋藻销售公司。看似低就,张洪英却有自己的想法:“大学生多数觉得刚成立的公司小、瞧不上,但这对我来说是个机会。进来后,相较而言我的学历比其他人高,大多数工作领导都会安排给我,小到销售现场布置,大到与客户谈单、公司财务核算。虽然学的是营销专业,但在公司做的事情很杂,这对刚毕业的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已有3年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张洪英,加上几个月的营销实习,工作得心应手,也得到领导的肯定和信任。“能在毕业时就做主管,一方面是因为我实习期间专业能力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是老板看我踏实,不好高骛远。我觉得先分析自己,再有计划地选公司很重要,切忌浮躁。”张洪英分析道。
个案三
拿出阿甘的精神当实习生
与张洪英顺理成章与单位签了合同相比,李卫是一个目前还没修成“正果”的毕业生。
目前,已经拿到毕业证快半个月的李卫还是一家媒体的实习生。在此之前,她已经在该单位零收入实习了7个月。
“到报社实习后,我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喜欢这一行,无论如何我要坚持下去。”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李卫坦言,虽然自己学的不是新闻专业,和那些科班出身的毕业生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凭着满腔热情和上进心,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炼,相信一样能够从事新闻工作。
故事三:诚实,没有过时
面试就像推销,“商品”就是自己。我求职的最深体会是:讲诚信。面试前要做充分准备,临场回答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年代,诚实并没有过时。
记得找工作前,师兄师姐们向我传授经验:面试时要表现得圆滑老练些,不知道的千万不能说不知道,要想方设法“圆”过去。但我觉得,即使一时混了过去,也终有一天会“露馅”。其实,无需把面试想像得多么恐怖、刁钻。虽然面试官有的严肃,有的慈祥,但他们都是本着录取合适人员的态度来的,只要你如实发挥水平就可以了。这和买商品一样,如果有个推销员把一件商品说得天花乱坠,你还敢买吗?
出于专业对口的考虑,我希望能进银行系统工作。多数面试都是从自我介绍开始,我的体会是:如实反映优点,紧扣专业优势。因为一般的介绍在简历上已经有了,考官不会太感兴趣,所以更要主动突出介绍自己的性格和专业等优势。我没有过分渲染自己的社会工作成果,也没有拔高自己的成绩水平,而是就自己擅长和熟悉的专业领域,跟主考者开聊。
另外,面试前我对银行业的专业知识作了精心准备,对其业务和所应聘岗位的现状进行了解,做好“功课”。准备得充分,一方面说明我能力强,另一方面也体现自己对所聘岗位的热爱。
百密总有一疏。应试者准备得再好,也不可能对考官的每个问题都能回答得出。我面试时,考官抛出了一个我不记得的知识点。当时,我坦诚回答:“对不起,我学过,但忘记了。”记得当时考官对我微微一笑,没有停顿,也没有责怪,结束后对我说了一句:“同学,你很诚实。”最后,我收到了该单位的录取通知书。
现在有很多介绍面试技巧的书,教导学生如何如何表现。我觉得适当的礼仪是需要的,但老练和圆滑则大可不必。只有真诚的交流,别人才能感受到你的诚意。
故事四:诚信助大学生成功就业
春末夏初,又将有一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劳动争议案件时有发生,需要提醒毕业生诚信为先。
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讲求诚信,才能不至于最终造成被动。
就业协议有约束,签订须谨慎
2006年,作为北方某名牌高校的一名应届毕业研究生,小峰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某知名公司录取。此时,小峰发现还有一家发展前景更好的单位也在招聘,于是他匆匆和这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后又应聘了那家更有前景的单位。他认为反正就业协议不是劳动合同,对自己没有约束力。
当小峰兴冲冲地跑到原来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司,请求解除就业协议时,该公司告知小峰,解除就业协议可以,但小峰必须按照就业协议的约定向公司交付违约金。面对不菲的违约金,初出校门的小峰真为自己法律意识的缺乏懊悔不已。
评析:
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确实不一样。学生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时候,仍属于在校学生的身份,学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协议就没有约束力。事实上,作为一般民事协议,毕业生就业协议虽然不受《劳动法》调整,但却属于《民法通则》的调整范围,在平等、自愿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毕业生就业协议受法律保护,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任意违反都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因此,大学生在决定签署就业协议前,要认真对待就业协议的约定,特别是其中的违约条款,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学生就业协议三方中的一方,应正确看待学生的违约行为。在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实践中,部分院校出于学校声誉等方面考虑,一般不希望学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后违约,有的学校甚至规定不得违约或者违约后将不再给学生新的三方协议。学校的这种做法,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说有一定道理。但人才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也是一个学生作为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人权之一。对于事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就业问题,学校应给予更宽松的选择空间。当然,主张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宽松的就业选择空间,不等于鼓励学生随意违反三方协议。毕竟违约行为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因此,毕业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前要三思而行。
此外,用人单位以过高的违约金方式变相强行留住人才的做法也是不能得到法律支持的,对三方协议违约金的约定,各地可能有不同规定,但是对其上限作出规定则无异议,对违约金的约定应在合理的范围内。
员工学历作假,劳动关系被解除
2007年3月,张某凭借河南某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身份,到上海某催化剂公司应聘行政助理职务,经面试考核等程序,张某成功被招聘为该公司职工。同月,张某被公司通知到生产技术部操作岗位锻炼。公司对张某在公司的表现基本满意。到了这个阶段,张某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成为该公司员工的目的。
故事五:“好工作”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发现,很多求职者对于如何寻找“好工作”的困惑都存在惊人的相似。下面我们把两种最典型的困惑做一个总结,与大家分享。
一、非理性信念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有一种“非理性信念”,即很多职业困惑者的职业问题,可以归结为其对自身和职业世界产生非理性的误解。世俗的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往往经不起理性拷问,这些观念如果在求职者的求职过程中发生影响,即为“非理性信念”影响成功求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外貌影响求职”是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个“信念”,如一位女性求职者这样说,“我很丑,所以我找不到好工作”。这种信念导致她裹足不前,无谓浪费了很多本可以争取得到的工作机会。推敲之下,持这种信念的求职者无非是有以下“非理性信念”在作怪:
第一,丑女孩找不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的女孩子一定是漂亮的女孩子;
第二,好工作就是那种不需要花时间精力,机会自然垂青的工作。
这位女性求职者其实长得很清秀,女大可以十八变嘛,当我们把上面沟通的要点写下来的时候,她自己都笑了:对第一点,她自己都承认,这太绝对,我们要她找出身边的例子推翻这个结论,她做到了。对第二点,她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真的有这样的工作,她也不希罕。
其实,在她内心深处,还有一个非理性信念,即:我很丑,因为从小到大,同学总是笑话我,所以我丑。这个“非理性信念”严重影响了她的自信,在她心中形成了一个节,这个节需要她自己来解。
二、关于企业经验诉求的非理性信念
大多数企业招聘都要求有经验,这对毫无经验可言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最头疼的事情了。一方面,企业要求经验有其不得已的地方,也有苛刻要求求职者的地方;另一方面,求职者在如何应对企业的经验要求上面,也存在一种“非理性信念”。比如,企业往往要求求职者在相关行业里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企业招聘管理职位,要求求职者有管理经验,很多求职者碍于这样的条件限制,失去了去试一试的勇气。
依依工作了两年,一直在一家私营企业做着行政助理。她现在感觉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挑战性,希望往管理方向发展。但自己缺乏处理大事和复杂事情,或者说更具挑战性和责任性的事情的经历,行政助理的职位一直没有给她那样的机会。她想做到行政经理,但她内心一直这样认为:你,作为一个毫无管理经验的人,去面行政经理这样的管理职位,人家会觉得你没经验,对你没信心。
依依的问题很典型,显然,阻止她迈向行政经理职位的不是任何人,是她自己,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我们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所有人在一开始被提升为管理职位之前,他有没有管理经验?回答是否定的。接着我们再问她,升到管理职位,都有哪些途径?她回答,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可以升为管理者;在本公司慢慢积累,做得特别出色,也可以升上去。不过她又补充了一句,我的上司很厉害,我没有锻炼的机会。我们至此认定,她的非理性信念即在于此。
我们告诉她:首先,管理作为一种行为,并不神秘——它是能被观察、分析和认知的,作为被管理者,上司的管理风格你是见识了的;其次,管理的对象是被管理者,在你被提升为管理者之前,你是作为被管理者出现的,你该知道如何去管理被管理者。
第三,经验的实质是什么?是技能。公司对你管理经验的要求,实则是要求你的管理技能一定要过关。那如果你的每一项管理技能都过关,还一定要死板的按招聘的要求来干什么?去向别人展示你的自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