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有意义的职场故事1000字

时间: 芷晴2 职场故事

职场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读别人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老板身旁的座位你敢坐吗

记得上课时,老师总说:“别以为你们在下面做什么我不知道!”会议上也如此,老板也只需瞄一眼就知道底下的员工在干什么。

开会时,大家往往不喜欢坐老板身边的位置,觉得拘谨,没有安全感,你也害怕坐老板身旁的座位吗?事实上,你选择的座位已经暴露出你是哪一种人,显示你以后的职场位置如何。开会时,你是如何选择座位的?

后排的座位:

sophie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进入这家全球500强企业。不久,就赶上公司召开一个中高层都出席的会议。

sophie特意早早地来到会议室,选择了后排的座位。她想:作为一名刚进公司不久的职员,最好保持低调,选择的座位应该避开视线焦点,何况,后排的座位便于“察言观色”。

选择结果:选择靠后的座位,美其名曰“明哲保身”。其实,这种位置很糟糕,前面的同事可能成为自己视线的障碍,从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老板哪有时间来发掘那些自甘隐蔽的人?低调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明哲保身的法则。

第一排靠右的座位:

跟sophie一起进公司的高调美女jenny居然坐在第一排靠右的位子上,那正处于老板的对角线,未免太高调了吧?jenny坐下后在白纸上写着什么。是开会的发言稿吗?原来是在上面画插画!

选择结果:选择这个位置一般属于谨慎中庸型的人,他们一方面善于处理与上司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自身又有理想有抱负,希望在职场上更上一层楼。在老板的对角线,便于观察“形势”—能清楚地听到上司的发言,便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还可以引起老板的注意,或许还有利于今后的晋升……不过,像jenny这样,准备一本正规的笔记本才好。

第一排正中间座位:

外联部的帅哥steven风度翩翩地走进会场,选择了第一排正中间的座位。座位正对着老板,可是个“雷区”呀!

选择结果:选择第一排中间座位的人往往是团队中的润滑剂。这个座位可以很好地实现与其他同事的互动,发言的时候也可以看清每个人的表情,这才是真正纵观全局的位置。

老总左手边的第二个座位:

各中层负责人和副总经理都陆陆续续步入会场。进门后,副总经理径直朝总经理位左手边的第二个空位走去,据说那是她的“固定座位”。显然,这里距离投影仪近,而且发言的时候,正好是第一个开始。

选择结果:这个座位比较受女性上司的青睐,这里既能向大家展示她的能力,又不会显得很专制,一般认为她想取得同事们的信任,并让大家把她当成自己人,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而这个座位,还能更好地集中精神、纵览全体,那些开会不认真、喜欢提前开溜、迟到的下属可要当心了。

第一排斜对着老总的座位:

副总号召:“大家尽量往前坐啊!”话音刚落,技术部的tom便很自觉地起身往前走,在第一排斜对着总经理的位置坐了下来。看他那样子,一脸倦态,还不住地打着呵欠,对着老板坐,也不怕挨批?

选择结果:美国有研究发现,坐在此处的往往是业务知识最丰富的人,他们努力工作,但一点也不骄傲自大,他们不愿引人注目,却关心实事,是不容小觑的实干家。一脸倦态、还打着呵欠,想必老板看到也会关心地问tom是否昨晚加班到很晚,这些看来没有礼貌的小细节,正是工作绩效的绝佳表现。

老总与副总旁边的座位:

总经理和副总旁的空位一直是大家不愿靠近的“雷区”,忽然,销售部的bruce走过去,坐在了副总旁的空位。他业绩相当好,是老板们面前的大红人。果然,刚一坐下,他就跟副总不卑不亢地交流起来了。

选择结果:老板身旁的座位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雷区”,即便是业绩出众、深受老板喜爱的人也很少光顾。有人说,老板身旁的座位通常是为嫡系红人准备的,时刻准备支持老板的观点。因此,有人顾忌怕别人说自己拍马屁。其实,这可能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说不定趁此就让老板看到了自己闪光的一面,从此大放光芒呢!

故事二:痛说上班第一年

从校园走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经之路。走出挡风避雨的象牙塔之后,我们将面临很多未知的新情况。带着一身的学生气,我们开始完成一个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转换过程。无法回避的是,我们的书生气有可能在社会中被撞得头破血流,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痛苦的“心理断乳期”……

仅有真诚是不够的

孟小楠是广东人,从北京的一所财经学校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设在北京的办事处工作。性格率直开朗的她是公司里惟一一个能用粤语和香港老板聊天的人。刚来公司时,她努力和公司早的每一个员工搞好关系,相信自己的真诚和善良会感染到他们。

独在异乡的小楠常常觉得很孤独。大学四年里她和同宿舍的好姐妹几乎无话不谈,虽然女孩子之间也会有矛盾,但在毕业分别时,大家都怀着深深的眷恋痛哭不已。彼此也只记得对方的好处了。虽然前辈们都告诫过小楠,有工作关系在,就不要太强求和同事亲密无间。但常常和同事们一起去吃饭的小楠,还是忍不住不说心里话。坦率的她向同事们说起过对老板某些方面的不满及对公司某些规章制度的不理解。同事们当然也有附和。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倒也相安无事。

不久,小楠的勤奋努力及语言天赋就发挥了作用,她—连成功地谈成了好几笔大业务,在公司里名利双收,老板也开始拿她作为同事

一天老板把小楠叫进办公室,态度不像平时那么友好。“有什么意见你可以直接跟我说,随便散布谣言不是我们公司员工的作风。”老板冷冷地说。他知道了小楠说过的很多话,只是这些话已经变了味,也完全不是小楠的初衷。为此,小楠和一个女同事大吵了一架,这样的举动让很多同事看了笑话,也让老板很不满意。痛苦的小楠设想过很多次各种辞职的方式。她哭着给父母打电话,但父母并不赞成她辞职,“在任何单位都有人际交往方面的难题,仅仅因为这个就辞职,不值得。”

小楠决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好在香港老板是个明事理的人,知道小楠不过是一身的学生气,不成熟,况且又有业绩放在那里。他的支持给了小楠很大帮助,要不然,小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那段四面楚歌的日子。

今天的小楠学会了怎样和同事们打交道。“走上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和学校里不同,仅有真诚是不够的。职场的风云变幻教会我不害人但会防人,这是工作压力之下的自我保护。”工作之余,小楠在网上交了很多朋友,常常和网友一起出去玩。收入不低的她还捐助了几个失学儿童,利用假期她背上行装去看看那些孩子们。“要学会找到自己的空间,不要老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安慰或温暖,这样才能既和同事之间找到默契、友谊,又能保留自己的私人隐秘。”这是外企白领孟小楠的经验之谈。

书生意气 四处碰壁

周颖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哲学专业,身为校报副主编的她很有想法和见地。无奈专业不吃香,找工作颇费了一些周折。进入这家颇有实力的报社之初,她心里充满了对领导知遇之恩的感激,工作兢兢业业。在很快的时间里,她熟悉了自己的业务,腿脚勤快,加上思维敏捷,她写出好几篇颇受好评的报道,让领导和同事对她都有点刮目相看。

一段时间之后,她越来越多地发现报社存在的问题。报社禁止员工之间互相打听对方收入,在薪金问题上绝对的不透明。有一个月她发了很多有分量的稿子,奖金却比她的同事们低,她直冲到人力资源部门质问。虽然财务部门的领导很客气地解释了一下,但并不能让她满意,双方不欢而散。

领导有时会叫几个员工去问一下对部门主任的看法和对一段时间工作的意见。其他同事在这样的时候都会权衡利弊,或者含糊其辞,或者语义婉转,力求不针对某个人。她不同,一身的书生气,常常要直言不讳地指点江山,主任的华而不实、尖酸刻薄从她那里原原本本反馈给老总。主任并没有被怎么样,而她却成了她这个部门中地位尴尬的人。

不久她把自己对报社存在的问题写成洋洋洒洒的报告呈绐总编,为了警醒同事们,她还把这篇文章发在了记者库里,让大家一打开电脑就能看得到。总编那里没有什么回音,给她回音的是人力资源部,“很抱歉,你不适合这里”——这是最后通牒。在她毕业后的五个月里,她失掉了第一份工作。

今天的周颖已经走过了她最艰难的时刻,在现在的工作单位里,她保持了从前的敬业和勤奋。惟一不同的是,她的言语很谨慎。“每个单位都会根据自己特殊的情况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也许有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的地方,实际上是单位根据自己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对什么事情还没有很多了解和经验的情况下随意发表意见,那么后果常常是自己受伤。”这是周颖创痛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故事三:光有履历是不够的

1995年我刚出完一本销售30万册的畅销书,那一年公司赚了很多钱。可是我的出版社仍然是一个小公司,但当下的胜利,让我徜徉在乐观的气氛中,“乘胜追击”是我心中唯一的想法,急着扩充组织与团队成为我最急切的事。

这时候,我接到一张几近完美的履历表,它直接寄到我公司,直接指名给我。这份履历表,编排精美,显然经过当事人精心设计,内容完整,而且描述处处掌握重点,表现出当事人在文化出版界扎实的历练。而更重要的是,那封指名给我的信,内容陈述了他对文化出版业的理想,说明了过去几年他在两个出版社工作过,并一直努力学习。看到我公司出版的书,心生向往,期待能加入我的团队。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他对我出版的书如数家珍,对这些书的看法,分析,虽不见得独到,但还算正确。当时求才若渴的我,当然立即约见。

面谈时,更令我吃惊,其实在好几个出版的公开场合,他已经见过我,而且几次换过名片,虽然我不确切认识他,但我依稀记得一个有热忱的年轻出版人的身影。看起来这当然是我理想中的求才对象。只是在面谈最后,他给我出了一个难题,他要求了一个比我预先想象高了60%的薪水。

我很犹豫,但最后我仍然答应他,并且让他成为我公司最重要的主管之一。前半年,我已经发觉他其实能力一般,出版的基本功夫并不扎实,但表达能力一流,尤其是他诚恳的外表,让你不忍心“苛责”他工作上的不足与错误。我知道,我被漂亮的履历表和事先设计好的面谈给迷惑了,但是我不愿承认错误,于是我花了3年的时间努力改变他。

但成效有限,最后我不得不成立一个新的利润中心,让他当主管,负完全责任,并要求他要赚到自己的“高薪”。这样的方式将他逼到死角,让他无法藏在组织的空隙中,后来的两年里,他的单位浮沉不定,就在我考虑痛下决心处理他时,有一个比我还笨的老板来挖墙脚,我收到他的辞呈,如获大赦。

这是我当主管时最惨痛的教训之一,事后检讨,我被完美的履历表骗了。我当年会被迷惑,是因为文化出版是讲究设计与美感的行业,我误以为他在这一方面有专长,反而放大了这方面的优点。第二个错误则是被诚意与理想的话语所迷惑。其实我有机会避免这个错误:当他要求高薪时,如果我说公司尚小,无法自担,但仍诚挚延揽,看他如何反应,应该就可以检查出他其实理想有限、现实有余!

故事四:三五年后才明白

有些事情,初入职场时,我们根本不明白,三五年后再回头,一切一目了然。

比如,关于自我。

大多数人都像《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梦想很丰满——要在江湖上闯荡一番;现实却很骨感——“屈尊”在同福客栈做个小杂役。做杂役就做杂役吧,可就连杂役我们也做得不够好。有时,我们拿出自以为有见地的建议,想秀一把,如郭芙蓉要在同福客栈实现“餐饮洗浴一条龙,娱乐休闲一体化”。谁知,没得到赞扬,反受到类落。

于是,“是我的问题,还是单位的问题?”几乎成了同阶段、有相似经历的人的共同问题。

三五年后,你失笑于“牢骚,装病,偷懒,怠工”处理“职场失意”时的作为;你总结那时的自己,“典型的眼高手低”;你会感激最初打击又指点你的那个人,一如佟湘玉之于郭芙蓉,她说:“做事情要靠手,而不是嘴。”“不要小瞧看似破烂琐碎的小事……用不了多久,期待中的那些大事就会不请自来。”

又比如,身边的某个同事。

她要才有才,要貌有貌,要关系有关系,为人和气,善作周全,可偏偏就是她人缘最不好。

就像同福客栈里的祝无双,业务能力最全面,论做饭,一出手就把专职厨师李大嘴比下去;论武功,她是葵花派的关门弟子;论干活,她收拾过的地儿“干净得没地方下脚”,可谁都不领情,哪怕关系最亲密的白展堂都说:“别感觉你好像多上进,别人多落后似的。”

“勤快、上进也不对?”“职场太黑暗了吧!”多少新人有过类似的感慨和疑问。

三五年后,你洞悉无双型同事不受待见的关键——她是熟人介绍来的,但和熟人白展堂太亲近,这恰恰犯了老板的忌;一开始她就作为郭芙蓉的替身出现,自然“将永远被拿来跟前任作对比”。个中教训,给你启迪:“熟人介绍是捷径,处理不当同样会引来麻烦。…要保持个性,不做别人的影子。”

刚工作时,你不知道如何与上司相处。

摊上白展堂的妈白三娘这样的上司,你简直要崩溃。她业务强,所以她的标准高,她要求下属和她一样强。于是,就像白三娘折腾佟湘玉,加班、配套的监督机制,“又想马几跑,又想马几不吃草”让包括你在内的所有人,怨声载道,不寒而栗。

熬夜成习惯,瞪着布满血丝的眼赶活儿,你不明白有这样的上司是好是坏,更不明白如何摆脱疲劳和压力。

现在,你会告诫新人,面对女强人上司,切勿偷奸耍滑,因为“每一个非分的举动在她面前都显得滑稽和幼稚”,还有,尊重她,真诚地说出你的意见,明示而不是暗示,解决问题而非怨天尤人。

涉世之初,身在其中的人不明白周遭的环境、周围的同事以及各种微妙的办公室现象。过了三五年,你见得多了,吃过亏、上过当,你慢慢沉淀,慢慢积累。你未必世故,但起码老练,你开始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并开始适度示弱。

故事五:让每个人都认识你

从大四下半年开始,我就穿梭于各种人才招聘会,到每一个摊位送上应聘材料。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肯回信的公司寥寥无几,偶尔去参加次面试也都是陪太子读书,不是竞争对手过于强悍,就是岗位人选早就被内定了。

半年奔波下来,已经毕业了,饭碗还没着落。眼看着几个家庭颇有背景的同学在宿舍里稳坐钓鱼台,却都已经签订了就业合同,我打心眼里对“中国就是一个熟人社会”这一灰色论调有了切身的体会。

父亲打来电话,说大城市就业竞争压力自然比较大,还是实际一点,回到咱们小城里试试吧。

没有办法,我只好听从父亲的建议回到家乡。我的家庭只是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亲戚朋友也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父亲是名公交车司机,他一辈子的工作场所就是狭窄的驾驶室,虽然因为工作出色曾被评为公司的劳动模范,但这在帮我找工作的问题上恐怕起不了任何作用。一切,还要靠我自己。

每天我都买来报纸看招聘广告版,但是金融危机祸及全球的情况下,每个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苛刻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更何况我学的本来就是冷门专业。后来我找了家快餐店送外卖的工作占着手,一有时间我还是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上。

让我意外的是,在去齐鲁春酒厂应聘的时候,他们的人力资源部主管竟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如果我没猜错,你姓乔对不对?”我有点惊讶:“是啊。不好意思,我还真记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您。”他呵呵地笑:“你当然记不起来,因为我们根本没见过面。我知道你姓乔,只是因为你跟你父亲长得太像了。”“您认识我父亲?”他点点头:“当然。”

虽然最终因为专业相差太远,我又一次遭到了淘汰,但父亲也有熟人这一事实让我对前途陡然有了希望。回到家里我问父亲:“你再想想,是否有能帮上忙的熟人?”父亲想了老半天,坚决地摇摇头:“没有,真的没有。”

事实证明,父亲说了谎。海尔销售部门的一位经理就很突兀地问我:“你父亲还在开4路公交车?”我说开4路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后来他又开过32路、16路,50岁那年公司调整,让他到后勤部门工作了,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他点点头:“是啊,日子过得很快,十几年了。”

我灵光一现,及时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套近乎:“我父亲还经常跟我提起您呢。”他哈哈大笑:“怎么会呢?我认识他,他却并不认识我。”

虽然碰了我一鼻子灰,但在随后的招聘程序中他却对我很是关照,最终帮我得到了那份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我也比较照顾,让我很快在新的岗位上安定了下来。他时不时鼓励我:“有其父必有其子,你父亲就是一个热情勤恳的人,我相信你也错不了。”回到家里跟父亲谈起部门经理,他还是沉吟了半天摇摇头:“真的不认识。”

渐渐跟经理熟悉了,我忍不住提出心中的那个疑问:“您真的认识我父亲?”

他点点头:“是啊,当年我几乎每天都坐他开的车呢。他不就是那个乘客一上车就问‘早上好’,下车时会说‘一路平安’的乔师傅吗?那时乘客都特别喜欢他,像他这样彬彬有礼的公交车司机,恐怕在整个青岛都绝无仅有的吧?每天坐他开的车,心情也格外好呢。你的样子,跟他年轻时很像,所以一见面我就认出了你。”

原来是父亲的热情爽朗,以及对工作的无比热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名乘客。他虽然没有几个熟人,但是却成了大家的熟人。

从那以后,我开始对遇到的每个人微笑,给每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以尽可能的帮助,我的销售业绩也渐渐跃居公司的前列。我想这应该感谢我的父亲,是他以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你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但有可能让每个人都认识你。你不可能喜欢每个人,但有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