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范文
第1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西藏的每一座高山都让人心生敬畏。每当我想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下蕴藏的矿产资源,那才真叫人睡不着觉。”回想起当年三十出头的自己初入西藏时的感觉,唐菊兴难掩兴奋之情。1995年,当唐菊兴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时,估计也未曾想过会和这片神圣的高原大地结下不解之缘,而且一结就是二十年。他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要知道,唐菊兴的工作区域大多都在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山区,但他二十年来每年的野外工作时间从来都不低于100天,最长的一次竟连续在工作区待了200多天。这样的坚持和坚守带来的“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
二十年间,唐菊兴及其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甲玛、雄村、尕尔穷等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探评价,探明并新增铜资源量超过900万吨,钼资源量69万吨,铅锌资源量105万吨,伴生金资源量超过350吨,伴生银资源量超过10000吨。其中,甲玛铜矿已于2010年7月投产,解决了数百名当地藏族同胞的就业问题,年创利税近3亿元;雄村铜(金)矿已经成功申请了采矿权,预计近两年将正式投产。
唐菊兴及其研究团队还参与了西藏巨龙铜业、西藏矿业、西藏华钰矿业等大型矿业公司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参与或指导勘查评价的矿床累计探获铜资源量1000多万吨。
近两年,在国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新机制的指导之下,这支队伍又远赴西藏阿里地区,为多龙整装勘查区的找矿突破贡献自己的专业技能,指导和协助西藏地质五队勘查评价两个超大型铜(金)矿床。截至目前,仅仅过去一年半时间,该地区探获的铜资源量已达到1000万吨以上。这为藏西阿里地区的民族经济发展注射了一剂强力剂,同时吹响了西藏最偏远、最落后地区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号角。
这些找矿成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更是为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这些成绩都是团队全体成员艰辛付出的结晶。”唐菊兴总是会把功劳算在团队的身上,“对我自己来说,在甲玛工作的这几年最让我难忘,但也是遗憾最大的。”
原来,唐菊兴从2006年起开始主持甲玛铜矿的勘探评价工作,在最关键的前两三年,任务重、压力大,某天早晨醒来,他在镜子里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满头的银发和花白的胡茬。“刚开始我还不服气,定期去染一染头发,后来想了想也懒得管了,这也算是种境界吧!”唐菊兴开玩笑说,不经意间还真以为自己达到了古人诗句中“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意境。
而唐菊兴所说的遗憾,也许会成为他这一生中真正挥之不去的痛楚。2008年是甲玛找矿突破科技攻关最为关键的一年,为了早日揭开甲玛的神秘面纱,唐菊兴不敢懈怠,当年3月份就去到矿区开展工作。忙碌的工作一直持续了大半年,直到11月底家里传来噩耗——卧床一年多的老父亲病逝了。由于未能来得及赶到病榻前与父亲做最后的诀别,一颗自责的种子由此深深地埋在了唐菊兴的心底。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也许是很多地质工作者都经历过的悲痛。我们远在千里之外,有时候连见亲人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唐菊兴说,父亲将白发、白胡子传承给了他,意味着他应该懂得如何更好地担当,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祖国的找矿事业,他惟有尽职尽责,才可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第2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他跋涉在世界屋脊,二十年来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神圣的土地。他把青藏高原当作第二故乡,把这里的同胞视为亲人。他说,他是背着行囊云游在高原的守望者,要为祖国找大矿,但归宿肯定是下一座高山。——题记
见到唐菊兴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由于“档期”问题,几经协调,唐菊兴终于在下班之后有了点儿空闲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最近事情太多了,一会儿跟你聊完我还得加班。”他向记者解释着。
忙——这是记者对这位身材魁梧的“壮汉”的第一印象。“经常就是这么忙着。在西藏的时候也是,有时候奔波起来一天要走上千公里的路。”作为202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中青年科学家,唐菊兴肩负重任。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会亲自带队在西藏野外一线开展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
“西藏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乡,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整整沉淀了二十年。”唐菊兴很健谈,说起话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尤其是当聊到这些年在西藏工作的点点滴滴,他那地质人特有的坚毅眼神会忽然变得柔和起来,像极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极其复杂的情愫在谈论自己的故乡。
唐菊兴其实是南方人,他的普通话里还夹杂着些许吴侬软语的细腻乡音,但他的生活习惯却又像是成都人(唐菊兴曾在成都学习工作生活了28年)。他身上的亲切感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管是一起跑野外的同事,还是西藏当地的向导和工人,或者是自己带着一起爬山的学生,“都是亲密的战友加伙伴”,正是因为整个团队的融洽相处、齐心协力,才有了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
第3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在藏区工作,过河也是个技术活。“由于高原山区几乎没有桥梁,因此我们过河很多时候都是靠越野车加足马力然后一口气冲过去。一旦汽车在湍急的大河中熄火或者被石头卡住无法前进,就需要一个人下河去把钢缆挂在被困车辆上,然后用另外一辆车把这辆车拉出来。”唐菊兴在给记者解释着过河的“技术细节”,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总是不允许队中的藏族工作人员和学生下河,而是自己淌着冰冷刺骨的雪水到河中央去把钢缆挂好。
唐菊兴说,藏族技术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最重要,因为他们才是让整个项目可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多年来,他与很多藏族技术人员和学生都结下了患难与共的战斗友谊。有一次,在藏东类乌齐开展土壤测量期间,由于洪水冲垮了连接县城的大桥,收队时全体队员只能涉水过河。正当大家相互搀扶、举着行李和样品在洪水中摸索前进的道路时,藏族技术员古桑突然脚下一滑,倒进了洪水中。由于水性不好,古桑眼看着就要被洪水冲走,嘴中还喊了两句“唐老师救我”。唐菊兴顾不上多想,急忙扔下手中高举的行李,游过去一把抓住古桑,硬是将他拖到了安全地带。
唐菊兴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我国西藏的地质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近几年,他利用西藏甲玛科学研究基地为西藏大学等高校开展矿产勘查技术方法教学培训,为藏族地学英才的脱颖而出做出了努力。在实际工作中,他也十分注重培养藏族技术人员,有很多跟着他在野外干过的藏族同胞现在都已经成长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按照中央部署,自2023年以来,他又连续为人社部组织的西藏高层次地质人才培训2期学员共计120余人,为西藏地质六队、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西藏地热队等地勘单位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次。
“在藏区工作的地质工作者是促进民族友好团结的纽带。因为我们扎根基层,每天都跟藏族同胞们同生活同劳动,这种情谊是最真挚也是最牢固的。”唐菊兴说,地质工作是连接藏汉同胞友爱互助的天然桥梁,而他自己心甘情愿做这座大桥上的一块青砖。
第4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唐菊兴1995年初入西藏,第一站到的是著名的玉龙铜矿。在这里开展研究工作期间,他得知了玉龙铜矿那偶然的发现经历:一天,一位牧羊人拿着一块花花绿绿的石头标本交给原西藏地质一队的地质人员,由此直接导致了玉龙铜矿的发现。
“在青藏高原上有两种人:守望者和牧羊人。”唐菊兴说,牧羊人每天都会爬很多的山、涉很多的水,行走匆匆,但也过得悠闲;守望者会驻守在他自己的阵地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发现身边的惊喜,但有时候会显得孤独。“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我们地质工作者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守望者。”
的确,二十年来,唐菊兴守望着这一片土地的春去冬来,为了国家的资源安全、藏区经济的腾飞和跨越式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使研究团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和骄人的成绩,党和国家也给予了他和他的团队崇高的荣誉。
近年来,唐菊兴和他的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201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一等奖2项(2009年、2023年)、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项(2003年、2004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
唐菊兴个人在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等。在这期间,他还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2014年“五一”前夕,他又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为表彰他为藏汉民族团结和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2014年9月底举行的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代表评选活动中,他又被评选为先进模范个人,这也是国土资源部在本次评选活动中的惟一一名受到表彰的模范个人。
“这些荣誉是属于大家的,也只能代表过去。”唐菊兴说,“我们守望在雪域高原上,目的是要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大矿,因此我们要不停地行走,等待我们的永远是下一座高山。”这就是“爬山匠”唐菊兴,他将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青藏高原的找矿事业。
此刻,记者在想,几个月后,当我们沐浴在微风中享受春日的暖阳时,唐菊兴和他年轻的团队必然又已悄然背起行囊,再一次奔向那依旧积雪高垒的青藏高原,穿梭在各个矿区纵横交错的冷峰之间。他们无心欣赏沿途壮美的风景,却将自己变成了这高原大地上的一道无限美好的风光。
第5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昨日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今日的‘桃花依旧笑春风’,太多的感慨犹如玛旁雍错碧绿的湖水,心里突生幽蓝色的伤感。诚如这‘玛旁雍错’是‘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但现实中的我们确实又是败者,败者也就想托‘圣水’来清洗心中的烦恼和孽障,以此来逃避现实的残酷,想来是‘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真是言有尽而爱意无穷。”
这是六年前唐菊兴去阿里时所写的散文《西藏之古老,阿里之遥远》中的一段话。当记者细细读完此文,先是吃惊于唐菊兴细腻的文字功底和笔尖下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的一种情怀。
在学生们的眼中,“唐老师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而火热的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文青”,唐菊兴却坚称自己只是个“爬山匠”。“学生时代读了很多古人的诗词,到现在这个年纪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境。”唐菊兴说,在工作之余,他偶尔会写几篇随笔,大都是关于生活琐事或工作经历的感慨和感悟。
唐菊兴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发表了十几篇随笔日志,时间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7年,算起来从那时至今基本平均每年要发表两三篇。这些随笔中,有在参加野外考察后的杂记、有对藏区生活的描写、有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每一篇都是洋洋洒洒数千字,语言平实但十分耐读。
在阅读这些随笔的过程中,记者还惊喜地发现,唐菊兴还是个摇滚迷,在他好几篇随笔中都引用了鲍勃·迪伦(BobDylan)等著名摇滚歌手的歌词,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者的了解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就是一群长期生活在荒郊野岭的‘粗人’。其实,我们不光在践行‘三光荣’精神,也还是有一些人文情怀的。”唐菊兴说,这也是在传播地质工作正能量。
第6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2003年至今,唐菊兴主持勘查评价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提出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岛弧型斑岩铜金矿。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铜金矿完成施工钻孔201个,钻探进尺63233.92米,238万吨,伴生资源量202.7吨,伴生银资源量1041.9吨(国土资储备字[2013]101号,中矿联储评字[2013]39号)。雄村式铜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新的矿床类型,为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岛弧型斑岩铜金矿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在雄村铜金矿外围发现了雄村III号铜金矿等多个矿体。
践行找矿突破新机制,服务于矿业企业大型-超大型矿的勘探,取得显著成效。
践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及“采、学、研、用”四结合的勘查模式,在“358找矿突破行动”中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服务团队,为中铝资源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荣那矿段)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厘定了矿床类型,认为该矿床是我国大陆第二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也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通过2013—2014年二年的勘查评价,求获铜金属量大于850万吨(332+333),平均品位大于0.5%,目前该矿是我国最大的单个铜(金)矿床。
第7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
21年来,唐菊兴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时间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不久前,“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中央媒体采访团在西藏采访了唐菊兴,并且到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感受地质工作的艰苦,以及甲玛矿区的今昔巨变。
身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的唐菊兴,已经在青藏高原上耕耘了二十余载,他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丰收时节——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2013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国地调局首批“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2016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每一份荣誉都是沉甸甸的。
第8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唐菊兴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23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第9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唐菊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奖励和荣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唐菊兴研究员长年坚持奋斗在高寒高海拔的西藏高原,为我国的大宗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生动体现了成理人“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他针对西藏高原大陆碰撞带能否形成以及如何发现特大型铜矿床这一重大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带领研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
从藏东到藏西,从藏南到藏北,历时三十余年,长期坚守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线,与国家重要矿业企业及地勘队伍建立了深度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以铜金等关键矿产资源的找矿理论和勘查方法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和找矿重大突破,主持或主要参与发现和系统评价了多个超大型—大型铜金矿床,改变了我国铜资源的分布格局,保障了我国铜矿资源基地建设及铜矿资源的稳定供应。
第10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成理1979级石油地质普查勘探专业张水昌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1980级矿产地质及勘查专业校友、兼职教授唐菊兴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1984年本科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矿产系,同年留校任教;1990年获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成都理工大学资源与经济系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副主任(主持工作),系主任;2002年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2004年—2006年期间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2007年3月调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宗急缺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科技部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102个重大工程之一)铜矿找矿首席科学家。
第11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2016年10月底,我所唐菊兴研究员被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评为“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科技部协同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前往西藏对其进行了现场宣传与采访。通过宣传优秀事迹,资源所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向身边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向身边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长期在野外开展科研工作的典型代表学习,学习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用业绩成果回馈着党和国家的培育等先进事迹。
在学生们眼中,“唐老师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而火热的心”,有空的时候,他会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写写随笔,抒发对生活琐事和野外工作的感慨和感悟,不仅古典诗词信手拈来,还时常引用鲍勃·迪伦等著名摇滚歌手的歌词。
第12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唐菊兴的细腻还表现在与藏族同胞的交往上。在野外时,如果需要到沿途的藏族同胞家中休息或补充一些干粮,他都坚持付钱,尤其是遇到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他几乎每次都会掏空口袋里所有的钱。“虽然语言不通,但只要真诚,他们是会感受到我们的诚意的。”
十多年前,唐菊兴率队在雄村金矿外围的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工作,暂住多吉家,并邀请多吉到项目组担任翻译。平时大家一起上山工作,回住地后又聚在一起品尝青稞酒和酥油茶。后来,唐菊兴到别的地方工作了,一旦有人路过达那答乡,他就会托人给多吉捎些小礼物,从大人的毛衣、小孩的学习用品到多吉喜欢的啤酒,东西不多,但传达的是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有些藏族同胞愿意过现代生活,从西藏目前现实看,要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最可靠的依托产业就是矿业了。”唐菊兴说。因此,每到一地开展项目,首先就是到当地村庄调查了解人员情况,尽可能雇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当翻译、向导、后勤工人,并在实际工作中手把手教他们相关工作。
“甲玛矿区萨玛龙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个熟练的样品加工工人。”唐菊兴介绍说,在甲玛矿区工作期间,他们将岩芯保管和加工工作委托给这个村,村里则轮流安排每家派一个人参与保管和样品加工工作,唐菊兴团队就耐心地教他们劈样、粉碎加工、样袋标号等。经过几年锻炼,这些人完全掌握了样品加工程序和质量要求。“只要有这样的岗位出现,这些人不用培训就可以变身现代产业工人了。”
2014年9月底举行的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代表评选活动中,唐菊兴被评选为先进模范个人。
高原攀登二十余载,霜华悄悄染鬓间,如今他常对学生们开玩笑说:“我已经50多岁了,再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地质工作未来就看你们了。”但是了解他的学生们都知道,真正的热爱从来不会挂在嘴边,“只怕等到明年5月去不了野外,唐老师就急了。”
第13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在唐菊兴的主导下,中金集团在甲玛山下建起了一座国内独一无二的岩芯库,所有被钻探开采的岩芯都完好的保存在这里,这些实物标本将成为后世研究矿产的资料。
25年来,唐菊兴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藏高原度过。
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唐菊兴目前主持勘查评估的包括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11个大型银矿, 7个大型钼矿和2个大型铅锌矿。参与主持过工作总矿产量累计超3000万吨。这些成绩没有使他停下脚步,已经55岁的他依然坚持走在路上,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向着地质科学高峰攀登。
第14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唐菊兴25年科研路,不断攀登地质科学高峰
早就被发现并进行勘查的的甲玛矿区,前15年间的探获却不多。唐菊兴及团队从2006年开始进入甲玛山,经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他推翻了之前在业内已达成共识的甲玛山系“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认为该矿的成因应是“岩浆热液型”。以这些新认识为指导,中国黄金集团发现了最厚达328.98米的斑岩型钼(铜)矿体,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产于推滑覆体中的富铜多金属矿体,仅这一个矿体提交的铜资源量就超过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
如今,甲玛矿区已成为世界级矿区。唐菊兴仍然经常过来指采矿工作,为岩芯采集、校准钻井的角度及深度提供技术指导。
第15篇:唐菊兴事迹榜样8心得
墨竹工卡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有着“天边之乡”的美称。地质人唐菊兴带着他的两名学生正在这里跋涉,此次他们肩负到山上采样,寻找新的铜矿的使命。
高原地区缺氧、高寒,气候变化多样。唐菊兴和他的徒弟们在青藏高原上每走一步都极度缺氧,有时甚至一天还可以经历四季,前几分钟还艳阳高照,转眼就会风雨交加,但采样的工作从未因为恶劣的环境和天气变化而停止。
此次采样,他们发现了成片的角岩,角岩属于岩浆岩与围岩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是地质专家预测隐伏岩体的直接标志。成片的角岩释放着深部可能存在大型铜矿的信号,这让唐菊兴激动不已。
多年寻矿的经历,让唐菊兴早已适应风餐露宿的的生活。肩负样品在高原手脚并用的行走,馒头就榨菜的“野餐”,野外帐篷过夜甚至碰到过狼群……面对这些艰苦的野外环境,唐菊兴说:“做我们这个专业确实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只有靠我们这些人长期坚守,才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矿产。”正是这个信念,使得他坚持了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