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洪涝卫生灾害预防
怎样做好洪涝卫生灾害预防
1. 监测和预警:
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洪涝预警信息,及时了解可能出现的洪涝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 家庭准备:
在洪涝前,储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和急救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备不时之需。
对家庭电器、燃气设施进行检查,确保使用安全。
3. 个人安全:
避免在洪涝时外出,尤其是避免涉水行走,以免发生危险。
如果需要外出,选择相对较高的路线,避免进入积水区域。
4. 饮用水和卫生设施:
饮用水可能被污染,尽量避免直接饮用自然水源。可以使用煮沸或消毒等方法处理水源。
保持个人卫生,尤其是在洪涝后,注意洗手、清洁身体等。
5. 防疫措施:
洪涝可能导致疫情的蔓延,如肠道传染病等。保持环境整洁,避免蚊虫滋生。
感染者应尽早就医,防止疾病传播。
6. 救援和求助:
如遇到危险情况,及时求助相关救援部门。不要盲目冒险。
7. 做好清理:
洪涝后,清理住所和周围环境,确保不留下垃圾、积水和可能滋生病菌的环境。
8. 社区和社会参与:
积极参与社区和政府组织的洪涝防灾演练和培训,提高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社区组织的救援和支援活动中提供帮助,展现社会责任。
9. 紧急联系方式:
了解附近救援机构和紧急联系方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帮助。
总之,洪涝卫生灾害预防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持警惕,掌握应急知识,合理安排行动,能够有效降低洪涝卫生灾害带来的风险。
洪涝灾害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的伤亡
洪涝灾害直接淹没引起死亡或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同时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锇死或病死。这是洪涝灾害对人群的最直接的危害。但不同的灾度及抗灾水平引起的死亡或伤害程度是不同的,特别是社会因素对灾害引起的伤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旧中国水灾历史中每次洪涝灾害都使大批灾民家破人亡。
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移动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畜洪需要相起人专利号的大量移动。一方面是传染源的转移带到非疫区,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移迁潜存着疾病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异这种移动引起流行。上些多发病如红眼睛、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
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庵棚这中,百般秋灾期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间风吹、虫咬。且灾期多暴雨。终日浸泡于雨水之中,易于着凉感冒。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增加发病和死亡的危险。
个体免疫力降低、精神心理压抑,增加致病因素
受灾时食物匮乏,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由于受灾的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病的慢性病增加发作机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性病和慢性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而复发或加重。
农业生产遇到暴雨洪涝该怎么办
1、多植树广种草,创造良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坝,保持水土,改善排灌设备,增强调洪蓄洪能力。
2、掌握当地气候规律,特别是洪涝的时间、地域分布和地形特点,调整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等,尽量避免暴雨洪涝集中时段对农作物关键时期的危害,做到避灾保收。旱地梯田,每梯级的坡度最好不超过10°,以免加剧冲刷。
3、要注意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及时作好防洪抗灾的准备。
4、建立健全防汛、管水法规,加强岗位责任制克服麻痹思想。汛期前对防洪排洪的设施和机具要进行检查。汛期前和汛期中对水利设施要加强检查和巡视。
5、洪涝灾害即将出现之前,人畜要转移到安全地带。洪涝一旦出现后,要及时组织排洪抢险,尽量减少冲淹面积和被渍时间。暴雨洪水退后,冲倒的作物要及时扶植,缺株及时补苗,冲入农田的碎石泥沙要清除,并注意防止病害发生。旱地作物若表土冲刷,根系外露时要客土补充,并及时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无论水、旱作物,在遭受洪涝之后,都要及时追肥,特别是增施钾肥,促进根系生长。
洪水的类型都有哪些?
暴雨洪水(含山洪)、风暴潮、冰凌洪水、冰川洪水、融雪洪水、泥石流和演坝洪水等多种类型。主要的是暴雨洪水。
垮坝洪水包括:水库垮坝和堤防决口所形成的二类洪水。这两类既与气象因素有关又与人为因素有关。
⑴、水库垮坝洪水的突发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流速大,往往造成下游毁灭性灾害,特别是人员伤亡。
⑵堤防决口是:由于洪水超过堤防设计标准,堤防质量有问题,或者因人为设障壅高水位而造成漫或溃决洪水。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有发生。
洪涝灾害前需要准备什么
1、准备保暖的衣物及治疗痢疾、感冒、皮肤感染的药品。
2、准备大量的饮用水,多备保质期长的食品和罐装果汁,并且要捆扎密封,以防发霉变质。
3、准备一台无线电收音机,随时收听、了解各种相关的信息。
4、准备颜色鲜艳的衣物及旗帜、哨子等,以防不测时当成信号使用。
5、准备可以用作通信联络的物品,如蜡烛、手电筒、打火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