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跑冒滴漏”端牢“中国饭碗”
防止“跑冒滴漏” 端牢“中国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当前,粮食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每个环节都有“跑冒滴漏”现象。如何全链条全环节系统化解决粮食浪费问题,新华社记者分赴产粮大省河南、山东、河北进行了调查。
山东是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二大省,从粮食收获的第一环节便做足功课,最大限度减少田间收割带来的粮食损失。在淄博市高青县高城镇东大张村的一处麦田里,山东省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火爆开场,10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同场竞技。
为指导各地有效实施机收减损,河南省今年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现场会297次,培训各类农机操作人员32万人次,并制定粮食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意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机收减损田间操作实训。
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减少机收环节损耗需要及时更换更先进、更智能的大型收获设备,在设备检修保养中,需要及时更换、清选零部件,防止漏粮。
除了机收减损,粮食仓储环节的减损同样是重要的一环。
在中储粮安阳直属库有限公司滑县道口分公司,粮食储备库正积极腾仓并库,为夏粮收储做好充足准备。
2021年10月,《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印发,实现节粮减损有了更为清晰的路线图。方案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
中储粮安阳直属库滑县道口分库采用了内环流控温与塑料薄膜密闭等技术,可有效降低仓温仓湿、减少水分散失,极大改善储粮环境,较普通仓房减少损失0.2%。
近年来,河北柏粮粮食储备集团有限公司也积极开展粮食仓储技术探索,包括缺氧储藏、低温储藏、高温储藏等,并降低仓储损耗。
随着持续努力,大型粮库储存条件越来越好,然而零散农户因储存条件有限而造成粮食损耗的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有数据显示,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
此外,专家建议,要根据不同区域、各类粮食具体情况,尽快研发出简便安全、适应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粮仓,仓型大小应以当地户均粮食产量为依据,避免出现粮仓大小不适用问题。
收好、储好,更要用好。有数据显示,过度加工导致的粮食损失在3%到10%,最高可达15%左右。
为减少加工环节损耗,位于德州夏津的发达面粉集团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项目,提升改造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生产车间小麦的出粉率大幅提升。在发达面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制粉生产线装上智慧“大脑”,采用“六皮九心三渣两尾”的制粉工艺,吃干榨净每一粒小麦。
过去从地头到仓库,农户基本都是用麻袋、编织袋装运粮食,进仓库需要拆包散储,转运时又要重新包装,其过程自然加大了粮食损耗。
目前发达面粉集团采用高栏边布车、散粮成品粮集装箱等专用运输工具,减少运输装卸中的洒漏、受潮、霉变和污染等损耗。
遏制销售、消费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是节约粮食的关键一环。202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一系列新规出台,反食品浪费有法可依。
随着反食品浪费法施行两年多,以及“光盘行动”的深入开展,节约粮食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餐饮经营者和食客们共同的遵循。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一粒粮食,折射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更反映着现代文明的基本诉求。在神州大地上,一份新时代的节粮答卷正在书写。
如何牢牢端紧中国粮食安全的饭碗
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电网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市场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机制,加强农产品流通管理,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
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保证粮食储量充足,在粮食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粮食供应调节。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民就业和收入。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保证粮食产量,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经济意义: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就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3、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增加粮食生产产量,维护货架粮食安全:
中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是历史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工业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和地位逐年下降。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