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资讯 >

高考考生们这些“套路”骗局要当心

时间: 吴泽 职场资讯

高考考生们这些“套路”骗局要当心

6月16日消息,高考结束后,部分不法分子借机“圈钱”甚至实施诈骗,容易使考生与家长遭受经济损失。

一般而言,不法分子通常会通过以下这些“套路”蒙骗家长和考生,考生们要擦亮双眼,千万别信。

一是谎称“计划外招生”。一些不法分子制造假证件,以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名义,自称手握“内部指标”,可以保送考生到重点院校,从而骗取钱财。

二是高价指导报志愿。不少机构打出“不浪费分上好大学”“一对一辅导”等标语,称可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要价数千元。

三是伪造录取通知书。一些人员要到考生的地址和身份证号后伪造“通知书”并寄送到家中,以此蒙骗考生。

专家提醒,考生要准确选择高考信息获取的渠道,同时准确使用志愿填报参考资料。

要注意辨别“野鸡大学”,可通过3种方式:一是看网站域名,;二是虚假大学网站的学校新闻、公告,一般常年不更新;三是上教育部官网查看其公布的高等学校名单和新批准学校名单。

高考诈骗套路有几种

1. 假冒高校招生办公室或招生代理机构,以招生名额、录取通知书等为诱饵,向考生和家长收取“报名费”、“保证金”等费用。

2. 冒充高考志愿填报平台或高校招生网站,诱导考生和家长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以达到盗取个人财产的目的。

3. 以“高考加分”、“高考移民”等为名,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费用,承诺能够帮助考生提高分数或移民海外。

4. 冒充高校招生办公室或招生代理机构,以“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高考政策解读”等为名,向考生和家长收取咨询费用。

为了避免被骗,考生和家长应该提高防范意识,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轻信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邮件,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2. 不轻信“高考加分”、“高考移民”等虚假宣传,不轻信承诺能够帮助提高分数或移民海外的机构或个人。

3. 不轻信冒充高校招生办公室或招生代理机构的机构或个人,不随意支付“报名费”、“保证金”等费用。

4. 注意核实高考志愿填报平台或高校招生网站的真实性,不随意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5. 如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招生诈骗如何解决?

群众发现招生诈骗行为的,可以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监察部门以及招生机构举报,并提供详细线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发现“招生中介”参与招生活动或接到群众举报,要迅速行动,坚决查处。对涉嫌招生诈骗的案件,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所有高考类诈骗核心要素都是“钱”,凡是涉及钱款的事项,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高度警惕,随时牢记七个字:不听、不信、不转账!遇到诈骗行为及时拨打110进行报案。祝所有考生都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高考填报志愿APP其实是诈骗软件,一旦下载了这类APP,木马病毒可快速植入手机。不仅会控制手机,私自群发病毒短信,还会直接将手机里的隐私信息回传给骗子,轻松盗取你的支付宝或电子银行账户。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当前高校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情况,故意混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的区别,把考生介绍到院校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其他办学形式学习,从中敛财。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或家长不了解国家特定计划招生政策的情况,宣传“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有政策空间,可以想办法、找关系,承诺只要肯花钱就可以搞到“内部指标”或找到关系,保证录取,欺骗考生和家长,收取“活动”“打点”费用。诈骗分子通过诈骗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诈骗。一些不法分子伪造虚假录取通知书,诈骗考生钱财。在招生录取期间,考生和家长要提高防范意识,注意识别骗子的诈骗伎俩。

有的骗子会冒充“权威专家”,声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利用中介或网站引导考生填写,引导其自愿,骗取钱财。一些作弊者会向考生和家长发布虚假的录取信息,诱导他们放学杂费、入场费等。汇入指定的银行账户。高考骗局虽然种类繁多,但其最终目的都是“钱”。涉及到钱的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完善个人信息和实名认证。信息越完善,保护会越全面。

35935